近年來,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大家不難在許多課例中,發現不少的教師對課改實質和理念把握不到位,課堂表面熱鬧生動,缺憾不少,教學效率低下,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在當前課程改革中已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并成為人們議論和探索的焦點。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發展的主人,其主體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不容忽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轉變觀念。本人以為,只有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方能凸現課堂教學有效性,現本人就自己的理解談幾點膚淺的看法。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一種帶有情感色彩的認識傾向,是推動人們去認識事物、探索真理的一種重要動機。在學習過程中,興趣是最活躍的因素之一,也是激發學生主動求知,引發學生樂學的內驅力。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和愛好是最大的動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里,教師要用賞識的目光去欣賞每一個學生,在這方面,著名教育家魏書生堪稱典范。
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在他的作文公開課教學中,學生的作文興趣盎然,積極性空前高漲,原因很簡單,教師不吝嗇自己的分數,學生的作文在他那兒能得400分,甚至還要更高,你說,學生的寫作積極性能不高嗎?試問,難道學生的作文真的寫得那么好嗎?答案是否定的。教者的目的顯而易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課堂教學中,師生關系是和諧的、民主的。教師不該把學生視為被管制的對象,而應把自己放在與學生平等的位置上對待處理問題。
教師的態度要和藹,要尊重、信任學生,要熱愛全體學生,在熱愛優生、中等生的同時,教師別忘了學困生更需要你以一顆熾熱的心去對待。教師要熱心幫助他們,使他們也能趕上同班同學,樹立學好的信心。如課堂上,教師可把較簡單的問題留給學困生,創造機會鼓勵他們,即使回答出錯了,教師也要給予他們積極、肯定的鼓勵,允許多試。
有了良好的師生關系,學生消除了緊張情緒,容易產生主動參與意識。使學生覺得“老師是理解他們的。”學生便不會再為做不好、說不出而擔心受怕,而是大膽地去說、去參與,從而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學習積極性。
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課堂教學中,師生關系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作指導”的。
教學過程本質上是教師指導學生學會學習、主動發展的過程。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杰曾經指出,真正的學習不是由教師傳給兒童,而是出自兒童本身,這是一個主動的發展過程。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心目中一定要有學生的位置,牢記“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學習活動中居于主體地位”,所設計的一切教學活動都必須是以強調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引導學生積極思索、自覺實踐,使他們生動活潑地發展。
陶行知曾說過:“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是好漢。”魏書生也曾經說過:“教師不替學生說學生自己能說的話,不替學生做學生自己能做的事,學生能講明白的知識盡可能讓學生講”。只有這樣,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得到發揮,個性才能得到發展。
談到這里,我不禁想起了魏書生曾經在全國班主任會議上講過的,他一直主張學校這個地方叫學校非常正確,至于教室、教材是找別扭,造成學生學習比較被動,每天,學生背起書包,來到學校,走進教室,拿出教材,等著教師來教他……至于學習生字詞,魏書生則充分發揮助手的作用,并讓每個學生成為自己語文學習的主人。
雖然魏書生講的是中學的語文教學,但這何嘗又不是給了我們一定的啟迪呢?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同樣可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每個學生成為自己語文學習的主人。
誠然,我們都知道,小學生由于年齡和身心發展的特點,知識儲備尚少,但這并不影響他們主體作用的發揮。請看:有位教師,在教“喜歡”的“喜”這個字時,問學生是如何記住的,不少同學回答平平,然有一位學生的回答贏得了學生和老師的掌聲,她是這樣說的“十顆豆子掉在一口鍋里”,回答得多好啊!這樣的回答卻出自一個二年級小學生之口。這不能不讓我們想到更多。
當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努力凸現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除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還應轉變觀念,努力營造一種和樂融融的教學氛圍,以靈活的教法,新穎的學習方式關愛學生的成長,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價值讓他們學會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還是陶行知先生說得好:“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
(作者單位:江蘇省儀征市古井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