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①初步了解孟子及《孟子》這部作品;
②掌握文中出現的重點文言字詞句;
③背誦全文。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誦讀把握文章整體內容;
②通過比較分析探究孟子的論辯藝術。
3.情感態度及價值觀
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
②探究孟子的思想在今天的意義。
【教學方法】
探究法、朗誦法、比較法
【課時安排】1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中國古代有許多思想家,但是其中有一位很特別,因為他的母親為了他的健康成長連續搬了三次家。請問這位思想家是誰?(孟子)這個成語是什么?(孟母三遷)我們初中就學習過《孟子》的一些篇章,請問你還記得其中的一些經典句子嗎?(示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今天,我們將再來學習他的一篇文章——《寡人之于國也》。
二、走近孟子
孔孟:孟子是孔子的孫子孔伋門人的學生,與孔子并稱,說明他更是孔子思想的主要繼承者和傳播者;
亞圣:僅次于孔圣人,說明他是孔子后儒學的大師之一;
《孟子》:記載戰國時期孟子言論的書,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稱“四書”。內容涉及政治、倫理、教育等方面。
三、課文內容探究
1.題解
問題1:題目“寡人之于國也”中寡人是誰?
明確:梁惠王。
問題2:梁惠王是哪國人?
明確:魏國人。梁惠王即魏惠王,因魏國的都城在大梁故稱梁惠王。
2.齊讀第一自然段,思考問題
問題1:本段梁惠王的話闡述了一個重點、作了一個比較、產生了一個疑惑。請問它們指什么?
明確:一個重點指梁惠王治國盡心、用心,一個比較指梁惠王拿自己的治國方式與鄰國之政做比較,產生的一個疑惑指民不加多。
問題2:梁惠王治國如此“盡心”、“用心”,為何仍然“民不加多”?請結合全文,探究原因。
明確:①王好戰(戰爭使百姓人數減少);②行暴政(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③不自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
問題3:今天我們國家實施計劃生育政策,當時梁惠王卻希望“民加多”,根本目的是什么?
明確:滿足其強兵壯軍,拓展疆土,爭霸天下,逐鹿中原的野心。
3.齊讀孟子和梁惠王的對話,思考問題
問題1:試比較原文和老師修改后的語言:孟子對曰:“王行暴政,王乃暴君,故民不加多也。”探究能否替換原文?
明確:不能,這樣一來,梁惠王一怒之下可能就殺了孟子,孟子也就不能順利地闡述自己的主張了。原文言辭有哪些特點呢?
明確:設喻說理,層層推進。一個比喻,一個比較(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喻指梁惠王的治國方針,百步喻指鄰國之政),達到讓梁惠王自己否定自己的效果。
4.齊讀第五第六兩個自然段,思考問題
問題1:孟子的“王道”有哪些措施?“王道之成”和“王道之始”相比,有什么進步之處?
明確:七項措施(內容見課文)。
進步之處:①谷、魚鱉、材木→桑、畜、田(從單純依靠自然上升到自主改變生活);
②不可勝食、不可勝用→謹庠序之教(從重物質生產上升到重精神文化教育);
③養生喪死無憾→衣帛食肉,不饑不寒(從起初的養民到后來的富民)。
問題2:王道思想即仁政思想,請問,梁惠王的“移民、移粟”政策是否有可取之處?它與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不同之處?
明確:梁惠王的“移民、移粟”政策有可取之處,畢竟他為民著想了。今天國家遭遇大的自然災害,比如汶川地震、玉樹地震時我們也調集大量人力物力進行救援。客觀上“移民、移粟”政策也使百姓得到了安頓,但是梁惠王的做法是被動的處理,沒有提到他如何主動的去發展生產,改善人民的生活;他看到的只是眼前短期的利益,沒有顧及長遠的計劃和目光,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在不發展生產的前提下,移民移粟手段還有可能造成新的地區人口驟多,生態壓力增大,可能會造成惡性循環;所以,從長遠目光看,從治理國家的角度看,梁惠王做了,但遠遠不夠。這樣的“移民、移粟”政策與孟子的仁政有很大區別。
5.齊讀最后一段,思考問題
問題:孟子的“王道”主張,在今天還有哪些積極的意義?
明確:關注農業,以民為本;統籌發展,標本兼治;發展經濟不忘保護環境;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科學發展;重視文化和教育,繼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培養責任意識,勇于擔當責任。
四、文言知識積累
1.通假字
①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無通“勿”或“毋”,不要;
②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頒通“斑”;
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涂通“途”,道路;
④雞豚狗彘(zhì)之畜,無失其時:“無”通“毋”,不要。
2.古今異義
①河內兇。河:(古義:黃河。今義:天然或人工的大水道)
②棄甲曳兵而走。走:(古義:逃跑。今義:行走)
③或百步而后止。或:(古義:有的人。今義:或許、也許)
④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歲:(古義:年成。今義:年)
3.詞類活用
①填然鼓之:“鼓”是名詞,在此活用為動詞“打鼓”。
②七十者衣帛食肉:“衣”是名詞,在此活用為動詞“穿”。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是名詞,在此活用為動詞“為王”、“稱王”、“統一天下”。
④王無罪歲:“罪”是名詞,在此活用為動詞“歸罪”、“歸咎”。
⑤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生”是活著(動詞),在此活用為名詞“活著的人”;“死”是死去(動詞),在此活用為名詞“死去的人”。
⑥謹庠序之教:“謹”是謹慎(形容詞),在此活用為動詞“認真從事”。
⑦樹之以桑:“樹”是樹木(名詞),在此處活用為動詞“種植”。
4.特殊句式
①判斷句:是亦走也∕非我也,歲也∕非我也,兵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②倒裝句
狀語后置:申之以孝悌之義∕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樹之以桑。
賓語前置:未之有也∕雞豚狗彘之畜。
(作者單位:江西師范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