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教學過程為:備課上課作業(yè)檢查評價。備課是進行過程的起始過程,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備好課是上好一節(jié)課的先決條件,是整個教學過程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語文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關鍵。語文課的備課過程一般為: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寫備課筆記。備課時目標要明確,雖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實行或明確指出個學科的三維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但語文學科不同于其它學科的特點,它的工具性、人文性等,因此在備課過程中,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明確教什么、怎么教和誰教。我認為在語文課的備課中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體現(xiàn)出語文學科的特征。
一、“讀”貫穿語文教學的始終
朗讀時我國傳統(tǒng)語文教學和當代閱讀教學的重要方法。對于剛從小學升初中的學生來說,語文課的朗讀教學尤為重要,“九年制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學大綱對朗讀有明確的要求。讀一般的現(xiàn)代文,“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背誦基本課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讀文言文要了解內(nèi)容,能順暢的朗讀,背誦一些基本課文”。“九義”語文教材第一二冊更是強化了朗讀,從單元提示到課文的訓練重點要求,預習提示和課后練習都有不同程度、不同目的的要求和練習,顯然都是為了強化朗讀,提高學生朗讀水平,這些值得我們教師認真鉆研。正因為朗讀在語文教學中作用大,因此在備課時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精心設計朗讀方式,教材中的講讀課文、自讀課文都應不同程度的把握好朗讀關。學生可以通過朗讀理解課文的詞句篇章,領會文章的主旨和意味,既能受到熏陶感染,又能鍛煉用語音描繪事物、表情達意的能力,從而聽說讀寫的能力,加大語文為生活服務的力量,更好地發(fā)揮語文作為工具性的特點。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朗讀,檢閱他們對課文的理解程度,認知水平和運用程度,教師在備課時應考慮到實際朗讀教學的重要,應注意以下問題:1.正確對待朗讀,做好朗讀示范。教師要把朗讀當作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步驟,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讀水平,為學生樹立朗讀的標準和榜樣。2.講清朗讀要領,指導學生朗讀,教師對所授朗讀內(nèi)容要胸有成竹,朗讀時的輕重、停頓、語速、語調(diào)等應精心設計,教給學生朗讀的方法、技巧,如朱自清的《春》開篇“盼望著,盼望著……”停頓較短,讀出人們盼望春天到來的急切心情;“鉆”等詞要重讀,體現(xiàn)出小草的生命力強;“偷偷的”“嫩嫩的”“綠綠的”讀出小草的調(diào)皮、稚嫩、可愛的情態(tài)等,這些在備課時要精心設計好。3.指導學生朗讀要遵循由易到難,由繁到簡的規(guī)律。體現(xiàn)朗讀教學的科學性、系統(tǒng)性、完整性。4.朗讀教學中采用個體朗讀和群體朗讀相結(jié)合的方式。齊讀、個體朗讀、分角色朗讀等方式可針對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靈活運用,互相配合。
二、“知識點”與“知識面”的有機結(jié)合
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史形成厚重的文化積淀,決定了語文知識的博大精深,小到一個字,一個詞,大到一篇文章,無不折射出悠悠的文化氣息,精妙的文化底蘊。每一個有求學經(jīng)歷的人都能體會到語文的學習是一個漸漸積累的過程,不是僅靠一朝一夕之功就能達到一定造詣的。這是因為語文知識非常豐富,知識點特別多。“九義”語文教材采用的是單元制,每個單元五篇課文,體裁相同或題材相近,每個單元配合相應的寫作要求,口語實際練習,且現(xiàn)代文單元與文言文單元相結(jié)合,因此教師在備課中應針對這一特點,每一節(jié)課有一個側(cè)重,精講一個知識點,加深學生的印象提高學生的興趣,學生一個一個知識點的掌握,串聯(lián)在一起,融會貫通,由“點”到“面”,從而不斷積累語文知識。切忌在備課時放不開手腳,面面俱到,到課堂上學生會感到教師是泛泛而談,會無所適從,其后果是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不知道學到了什么。
三、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具有日常生活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fā)展合作精神”。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社會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新要求。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fā)展,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大大加快,人們的社交活動日益頻繁,培養(yǎng)學生口語交際能力顯得尤為重要。語文教材是學生學習語言、積累語言和拓展知識的范例,也是學生學習說話的依據(jù),更是提高口語交際的憑借。因此,教師在備課中要很好地利用教材這一很好的資源,為提高口語交際能力服務,把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貫穿于每個環(huán)節(jié)之中。如朗讀、復述、創(chuàng)設情境話題等。當然不僅局促于教材,而應延伸到課外,增加課外閱讀量,豐富知識,在知識不斷積累的過程中,口語交際能力也將隨之提高。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能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教師在備課中精心設計,引導學生朝這方面努力。
四、語文學科特有的人文性
語文學科不同于其它學科,不像數(shù)、理、化只有客觀的定理公式,也不像歷史單純的記事、政治枯燥的說理。語文教材中的文章是一個片段,字里行間滲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對生活的感悟,人生的積累等,所以新教材非常重視對人的教育,重視對學生進行品德修養(yǎng)教育。這些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可歸納文幾下幾大類:1.理想、信念、情感教育。如《與妻書》《在山的那幺》《背影》等。2.人與自然的教育。如《三峽》《小石潭記》等。3.通達事理。明辨是非、誠實守信教育。如《羚羊木雕》《期行》等。4.修身教育。如《論語十則》《呆若木雞》等。在備課中應針對這些特點,合理設計,引導學生把文章內(nèi)容與自身結(jié)合起來,用心感悟。學生或多或少都能潛移默化受到熏陶,受到啟發(fā),對學生人格的塑造、健康地成長極為有利。
綜上所述,備課的過程其實就是研究的過程。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既要善于借鑒別人的經(jīng)驗,又要結(jié)合具體的教學實際,克服懶惰,發(fā)揮自己的特長,體現(xiàn)個性特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開一個好頭。
(作者單位:安徽省安慶市宿松縣高嶺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