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活躍的心理成份,有著良好學習興趣的學生,不會把學習當成負擔,而把它看成是內心的需求,從而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筆者是一位有著十多年教學經驗的農村英語教師,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深刻地認識這樣一個現實:在我們地區,義務教育階段英語學科師資匱乏、教學條件簡陋,學生根本沒有完成系統的英語學習,導致他們的基礎非常薄弱。進入高中學習,他們很難適應詞匯記憶、閱讀及寫作等多方面的提高,許多學生越發視英語為洪水猛獸,對英語學習產生了強烈的排斥情緒。他們不喜歡、討厭甚至憎恨英語,僅僅是因為高考所以才不得已而為之。學生這種被動的學習,能取得什么樣的效果?
作為老師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引導學生樂于學習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能否成功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成了教學中一個極其重要的環節。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我對如何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談點粗淺的認識:
一、誠摯鼓勵,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使學生達到“樂學”,就一定要使他們有成就感,“求成功”是人類共有的天性,即便是一點一滴的成功,也能使學生感到身心愉悅,給他們營造良好的學習動力。因此,在我的課堂上經常能聽到諸如:“Very good”、“Great”、“You are so clever”這樣之類的話語,有時還可以帶領學生多鼓掌,在這洋溢著快樂的氛圍中,學生感覺學習是如此美妙的一件事;對于學生出現的錯誤,我們老師一定不要輕易指責、批評而挫傷他們的自尊心,沒有了自尊還談什么興趣?相反,我們要盡量以一顆寬容的心,多給他們鼓勵、關懷和贊揚。這樣堅持下來,我們學生就會覺得英語課堂變成了他們的“快樂園地”。
二、多種教法,讓學生體味愉快的情境
許多學生對英語學習失去興趣,還與部分老師的教學方法有關。有些老師幾十年教學方法固定不變,不能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做相應調整,上課內容枯燥乏味,照本宣科,這也是導致學生厭惡英語學習的一個重要原因。英語的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如情境教學法、聽說法、閱讀法等。在現實的教學中,我們要以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學習狀態為目的選擇一些有效的教學方法。比如,我常采用“情境學習法”,因為青少年好動是他們的天性,教師如能把這種特點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也不失為一個良策。如在上First Aid這一課時,我請一名學生扮成溺水者,然后讓幾個同學輪流上臺對這位溺水學生實施First Aid。幾位學生采用了不同的急救方法,盡管有些是錯誤的,但這仍然吸引了班上所有學生的注意力。表演過后,我再帶領學生學習這篇文章,并要求他們將文章中介紹的急救方法羅列出來,再和自己的方法進行比較。這樣,他們帶著濃烈的興趣去探究課本內容,結果絕大部分同學都對First Aid的重要性、方法等掌握得很快,有的還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見解。所以,針對不同的課文內容,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三、營造氛圍,使學生感受語言的境界
英語和所有語言一樣,本是一種交際工具,而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來運用這種工具的能力。但當前在高考的指揮棒下,學英語變成了會做題目,能考高分。那么,是否這兩者之間就一定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呢?語言的最高境界是應用,反之,應用也能促進學習者更好地掌握語言。而實際上,我們的學生學習英語,大多都在課堂上完成,幾乎沒有應用英語的環境,尤其在農村地區。因此,如果在教學中刻意地增加一些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到學英語有用處,必然也會興趣倍增。至于課外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可以靈活多樣,不拘一格。如:可以以興趣小組為單位,開展一些英語會話、學唱英文經典歌曲、英語小表演等,但這種活動最好一開始有老師帶領和指導;用英語制作學校的各類建筑物名稱,樹木花草指示卡,自己動手制作英語格言宣傳材料張貼在教室、教學樓等場所,盡量營造豐富的英語氛圍;另外,生活中處處都是學問,比如廣告牌、零食包裝袋、衣服上的英語標識等等,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漸漸地他們自己就會覺得英語的用途在當今社會是如此重要和廣泛,自然他們就會從心底認同并接受它。
但是,我們也知道,學習興趣的培養是多方面的,影響它的因素也很多,而且這些因素更是復雜多變,學生的興趣也會出現反復。總而言之,“It is easier said than done.”然而,如果我們教師能排除萬難,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效果一定大不一樣。與其每天教育孩子“好好學習”,還不如努力讓孩子在“天天快樂”中學習吧!因為興趣,讓我們學生也愛學英語。
(作者單位:安徽省懷寧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