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尤其注重素質教育,提倡美育教育應滲透到學科教學中。因此,我們要把握課堂教學主陣地,不失時機的對學生進行美的熏陶,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還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如果沒有美育教育,數學課堂的教學就失去了生機和色彩,數學就變成了單純的符號運動。因此,我們在數學教學中要有意識、有目地、有計劃地進行美育教學。在數學教學中,通過滲透美育,促使學生對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產生濃厚興趣,以美求真、以美激情、以美育人,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同時也把數學學習變得輕松活潑而又有富有效率。如何讓美育之花綻放于數學課堂讓學生始終對數學保持濃厚的興趣?下面我就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我們要善于從現實生活中發掘大量的美育素材,讓學生感受到美無處不在
例如,黃金分割數“0.618”,它是最和諧的比例關系,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這一數字。這是被中世紀學者、藝術家達芬奇譽為“黃金數”的重要數值,它也曾被德國科學家開卜勒贊為幾何學中兩大“瑰寶”之一,事實上,黃金比值一直統治著中世紀西方建筑藝術,無論是古埃及的金字塔,還是古雅典的神廟;無論是印度的泰姬陵,還是今日的巴黎埃菲爾鐵塔,這些世人矚目的建筑中都蘊藏著這一黃金比數,一些著名的藝術佳作也處處體現了黃金比值──許多名畫的主題都是在畫面的黃金分割點處,主持人主持節目時,站在舞臺的黃金分割點位置,不顯得呆板,聲音傳播效果最好。有趣的是,人體中有著許多黃金分割的例子,比如:人的肚臍是體長的黃金分割點,而膝蓋又是人體肚臍以下部分體長的黃金分割點。這些都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美感,而良好的美感又能夠誘發人的創造性思維,對于提高學生類比、聯想、想象等特殊思維能力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運用多媒體教學,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美,提高審美能力
大量教學實踐證明,數學教師只有不斷增強審美意識,不斷調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運用美的語言和手段去進行審美教育,才能在教學中進行美的創造。成功的教學給人以一種美的享受。數學教學是在教師指導下的一種特殊審美過程。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把數學美的內容通過教學過程的設計向學生揭示出來,利用多媒體教學加強數學教學中的美育滲透。多媒體的使用也給數學課堂教學帶來了勃勃生機,給學生以美的享受。例如:當學完乘方知識后,學生運用計算機計算并驗證把足夠長的厚0.1毫米的紙連續折20次有104米高;連續折30次后有10萬多米高,有12座珠穆朗瑪峰高,多不可思議。還可以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將數學美盡情展現在學生的眼前,使枯燥的理論生動化,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簡單的結論充實化,靜止的畫面動態化,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例如,講解幾何中最簡單的元素——點時,教師可以讓多媒體顯示當流星劃過夜空時或焰火晚會的壯觀景象,向學生顯示了靜與動、簡單與復雜之美,也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數學的美,從而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審美的能力。
三、通過美育教育,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數學的美不像藝術那樣非常明顯,它是內在的美,理智的美、本質的美。在初中數學中,處處有數學的美;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正確把握數學美,讓學生從外部形式到內部結構感知、領略、鑒賞數學的簡潔美、對稱美、和諧美、統一美以及奇異美,使他們體會到數學美是客觀存在的,如初中數學將數域一次次的擴充:從正數到負數,從有理數到無理數,都是追求形式對稱美的結果。而加法的逆運算是減法,乘法的逆運算是除法,乘方的逆運算是開方,這種逆運算的建立也都與對稱美有關。同一命題的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也滲透了一個完美命題的對稱美……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分析法與綜合法,直接法與反證法,邏輯思維與逆向思維等對稱美一樣讓學生賞心悅目,從而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習動機,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提高數學教學的效果。充分的發掘數學中的美可以使人心靈震撼,心蕩神馳,這些都是激勵學生克服困難,不斷進取的極好動力。如陳景潤就是偶爾聽到一位學者在談1+1=2,正是由于這簡潔的美,才促使他日以繼日,潛心鉆研,最終摘取哥德巴赫猜想這個數學皇冠。
總之,數學并非是枯燥乏味的,初中數學的王國中,有許許多多的美需要老師去發掘,向學生展示,引導學生按照美的規律去發現美、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要通過審美教育,讓學生在美的熏陶中開啟心靈、陶冶情操。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用美去感悟、理解和變通數學知識,在美的環境中愉快地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安徽省巢湖市無為縣嚴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