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中語文新教材的使用,高考語文更加注重對考生語文綜合素養的考查,同時,高考命題機制改變所帶來的命題風格、閱卷風格的改變,使得語文學科正逐漸改變其原先的那種考生個體之間差距不大的狀況。綜觀近三年來的語文高考分數統計情況,我們可以發現,語文學科正同數理化學科一樣,成為拉分較大的一門學科,語文學科將在更大程度上左右全局。
作為語文教學工作者,我們要通過科學的復習與相對有側重的訓練,彌補學生在知識點上的不足與缺陷,提升他們的高考語文得分能力,而學生高考得分能力的提升,亦必將促進他們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
結合教與學的實際情況,尤其是歷年來高考語文各部分的得分情況,我們要把寫作、現代文閱讀、詩歌鑒賞、文言句子翻譯等四個方面的復習與訓練作為重中之重,以此作為高考語文成績提升的空間。這四個部分的內容傳統上是高考語文考查的重點,也是得分情況歷來不甚理想的知識點。
一、寫作訓練:引導鑄煉語言,豐富素材積累
寫作在語文試卷160分中占70分,占了整張語文試卷的小半壁江山,因此,在高考中的學生,寫作水平的高低、寫作狀態的好壞直接關系到高考語文成績的優劣。綜觀近年來的閱卷點提供的高分范文,我們大抵會形成這樣的感覺:這些優作均是語言精煉雋永、句子流暢優美、素材典型豐富之作,即使在審題立意、構思布局上小有瑕疵,也難掩其閃光之處,也會讓閱卷老師善意地容忍。甚至,一篇語句優美、素材豐富的作文甚至可以得到基礎分和發展分兩個方面的重復得分,并且,越是某一方面的優點明顯、所得基礎分越高的文章,其發展分也加得越多。由此可見,對考生作文的評價重點是語言運用和語文綜合素養等基本功。
新的作文命題形勢和評分標準,給我們的作文教學與訓練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字、詞、句、素材等這些作文的基本功從何而來?它不是無源之水,不是憑關起門來學幾篇教材中的范文就可以解決的;它應該是一個不斷積累、不斷思索、不斷融合以后形成的必然結果。沒有相當的閱讀量,沒有經常的深入思考,沒有良好的寫作習慣,是很難應付作文考試的種種變化的。反觀我們不少學生的作文,語言枯燥無味如同嚼蠟,列舉典型素材時捉襟見肘少得可憐,認識分析問題膚淺片面失之浮躁,空話、假話、套話層出不窮、令人心煩,而真正有文采、寫自己真切感受的文字少之又少,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疏忽了語文學習中非常重要的一環——課外閱讀的有效延伸與拓展。唯有多閱讀、多思考、多寫作,方能拓展自身的知識視野,培養敏銳的語感,增強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和駕馭能力,才能不斷地豐富自身的素材儲藏。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我們在指導學生寫作訓練時,一定要引導他們多讀、多思、多寫,以此來引導他們自覺、持久地錘煉語言、豐富素材積累。讀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廣泛汲取、積蓄能量的過程,它有助于學生不斷地豐富素材的積累;思的過程本身也是一個去蕪存精、提高升華的過程,它有助于學生形成推敲字詞、合理選用素材的良好習慣;寫的過程更是一個化學為用、磨煉成型的過程,它有助于學生善于最合理、最充分地展示自身的語言素質。
二、現代文閱讀:建構閱讀主體,注重信息篩選
最近幾年的高考閱讀題,都很突出對文章整體理解和信息篩選能力的考查,十分強調在整體理解文章內容基礎上的信息篩選能力。由于大多數學生現代文閱讀基本能力、基本技巧方法的匱乏,現代文閱讀這塊的知識點成為制約語文分數提升的瓶頸。而要破除這一瓶頸,需要語文教師與學生在教與學兩個方面的變革。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切實轉變閱讀教學的觀念。一是要建立起現代閱讀教學的意識。從現代心理學理論來說,閱讀的核心就是篩選信息,因此,高考中現代文閱讀把信息篩選能力的考查作為重點,是與現代人培養的目標是一致的。我們必須把閱讀教學作為語文教學中一個獨立的分支來慎重看待,從對文章形式的研究轉向對文章內容的分析、綜合、概括,即側重于培養學生篩選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二是要重視教學過程的改革。我們教師要按照現代教育理論學,與學生共同建構起知識的框架,引導學生自己去學習,自己去總結,自己去形成經過思考、過濾的認識。因此,我們在對學生進行信息篩選能力的訓練時,要給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的時間,要充分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從學生的角度來說,我們要強化他們建構起閱讀主體的意識。我們要讓學生懂得,閱讀能力的形成最終必須靠自己去閱讀、自己去操作,這項工作是任何人都無法取代的。閱讀就是按照要求去讀材料、讀文章,只有在讀的過程中才能逐漸摸索到閱讀的特點與規律。我們尤其要幫助學生克服這種毛病:文章只讀一遍便以為萬事大吉,似乎什么問題都解決了。文章必須要仔細地讀,弄懂每句話的內容,找到文章中關鍵的語句,弄清每段的意思及段與段之間的連結,進而把握文章的大體思路。
三、詩歌鑒賞:引導學生完整感悟,培養鑒賞技巧
詩歌是凝練的語言藝術,詩歌又貴在以含蓄委婉見長,學生要從有限的文字中間把握隱晦甚至是奇澀的情感,是需要具備與數理邏輯完全相異的較為豐富的形象思維和想像能力的,很多學生讀完一首詩歌,往往產生雖為之沉醉卻不知所云的感覺,更遑論規范、恰當地進行鑒賞與評價。詩歌的情與景是千變萬化的,即便是同樣的景也會因人而異、因時而異,但鑒賞詩歌的方法與技巧卻還是有一定規律的,我們可以此為突破口,教給學生一些簡捷、實用、可行的操作辦法。簡而括之地講,就是對詩歌的鑒賞(包括鑒賞之后的表達)可分為兩大步驟:一是要“知其然”,即要把握詩歌中蘊含的情感、主旨;二是要“知其所以然”,即這種情感是如何藝術地表現出來的。在具體的能力訓練過程中,我們要有意識地、系統地引導學生充分關注以下三個重點:一是完整感悟的習慣,詩歌中的每一個字詞都可能包涵著豐富的意象,審讀時須字斟句酌、前后照應,要從整體上去用心感悟;二是鑒賞角度的選擇,要善于根據題目的要求合理地選擇鑒賞的切入口,在景與情、內容與形式、部分與整體、語言與技巧等方面作出正確的選擇,以此確定好鑒賞的重點;三是鑒賞技巧的熟悉,平時指導學生有意識地多借鑒專家的鑒賞文章,多翻閱古詩詞鑒賞辭典,日積月累,學生自會從中摸索到一些詩歌鑒賞的門道,逐漸形成一套相對成熟的鑒賞技巧。
四、文言句子翻譯:關注命題規律,把握考點設置
如果對往年文言句子翻譯的題目作深入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命題上還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高考是檢測性選拔性考試,是在檢測考生相關知識能力基礎上的區分和選拔,因此,在題目的設計上,命題者不會從文中隨意地、無原則地選取三個句子讓考生解答,讓考生翻譯的文言句子中必然會設置大綱上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重要的基礎知識點,這就是題目中的考點所在,也是我們在平時訓練中所要強化的重點。分析歷年來的高考試題,我們不難發現,三句要求翻譯的句子,其在考點設置上往往各有側重,一般來說,不外乎詞類活用、特殊句式以及通假字、古今異義字三項。
詞類活用是文言文實詞知識點中相當重要的一塊,也是理解文言文內容的基礎環節;特殊句式是文言文獨有的句式,這個知識點的考查以句子翻譯的形式進行能更加直觀地檢測出考生的理解程度;通假字、古今異義字的檢測同樣能反映出考生的文言文閱讀水平,從而也成為高考文言文句子翻譯題中經常出現的知識點。因此,一是要培養學生在考試時把握考點設置的能力,要求翻譯的文言句子中肯定會存在以上三項知識點中的一項,這些知識點或同時集中在某一句子中,或分布在各個句子中,翻譯時既要遵循字字落實的文言句子翻譯原則,同時也要重點關注有無遺漏以上的重要知識點,這些往往是命題者設置的關鍵得分點。二是平時訓練時對以上知識點要適當傾斜、側重,以此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
文言文閱讀是高考中的一個大項,根據高考的得分情況,我們要策略性地把復習的重點放在文言句子翻譯上,切實改變以往學生在文言文復習時“只動口不動手”的現象,真正提高學生解答文言文句子翻譯題目的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