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上素質教育呼聲不斷高漲,語文教學也在不斷地變化,即由傳授知識型教學轉向能力培養型教學。創造能力的培養,要靠知識作依托,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尤其是中學語文教師,要正確處理好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間的關系。
那么,怎樣處理好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的關系呢?我認為,應該立足課本又要走出課本,在學好課本語文知識中,培養學生語文能力,在拓展語文課外知識中,培養學生的語文創造能力。
立足于課本,就是說抓好語文課本的讀寫訓練,培養學生的語文基本能力,為提高學生語文創造能力提供條件。語文的基本能力,它包括讀的能力,說的能力,聽的能力,寫的能力和思維能力等等。這些語文的基本能力,不是一下子就能培養成的,它貫穿于語文課本的教學始終。
知識是能力的源料,能力制約于知識的質和量。2010年高考語文卷,注重對考生的語文能力的考查,如詩歌鑒賞及現代文閱讀題特別是作文,如果沒有掌握語文課本中有關知識,又怎能答好這類題呢?語文課本涉及的知識范圍盡管較為廣泛,只要立足于課本,抓住讀寫訓練,就奠定了培養學生語文創造能力的基礎。
閱讀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它是自學能力的基礎,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是語文教學的任務之一,從思維角度上看,閱讀是一種復雜的語言過程。它是把看到的語言符號,向表述的語言過渡。這個過渡,不是機械地把原話說出來,而是通過內部語言,用自己的話來理解原來的句子和語段,從而把原文的思想,變成自己的思想。要實現這個過程,不僅要達到一定的自動化的“識字”基礎,而且要根據原有的知識經驗,把閱讀材料加以同化,達到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可見,閱讀的過程本身是一種同化、概括的創造思維過程。只要變“灌”為“導”,指導學生閱讀,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就會得到鍛煉。
閱讀的形式各種各樣,各有不同作用。老師的課文范讀,利用錄音放松名家對課文的朗讀,能提高學生聽的能力。指導學生朗讀、默讀、精度、略讀、速讀方法,并進行相應的訓練。如訓練學生“一目十行”的讀書,在規定的時間里迅速領會文章大意,學會瀏覽的本領。訓練學生“一行十目”地讀書,對一段文字圈圈點點,反復推敲掌握精讀方法,能提高學生朗讀能力。除了抓好學生對課文的一般朗讀外,尤其要抓學生對課文的默讀。提高默讀能力,才能適應閱讀材料增多、范圍加快的要求。在朗讀、默讀的過程中,要指導學生對字、詞的認識,句、段的理解,結構、內容的歸納,文意、寫作特色的領會,從而提高語文的理解能力。閱讀訓練注意課文體裁,內容的差異,不同方法、不同角度、不同側重,克服千篇一律的呆板、固定、程式化,力求“活”和“實”。循序漸進,由此及彼,培養學生閱讀的綜合能力。
寫作能力的培養是建立在閱讀能力的基礎上的。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學會用詞造句,掌握文章構思布局技巧,并能把課本中的文章作為例子,轉化為寫作能力。寫作是語言活動的高級形式。它不僅需要有口頭表達能力作為基礎,還需要運用閱讀能力,在內部語言的作用下,進行語言意識的綜合。學生將課本知識內化后,結合自己生活實踐獲得的材料,靈活運用課本中的例子,課文的創作手法來構思自己的作文,這樣就能把學到的東西變成自己的寫作技巧。如學習課本文章后,運用閱讀體驗,結合自己的觀察,模仿創新,就能寫外出有新意有個性的作文來。如有的學生從《荷塘月色》中得到啟發,寫出了《校園池塘》,在《游褒禪山記》領悟中寫出《鳳凰山游記》等等。
走出課本,就是不囿于課本知識的限制,運用從書本學到的知識和課外作品進行異同比較性閱讀,把課本閱讀延伸到課外作品閱讀。中學階段,尤其是高中階段,學生已逐步能用批判的眼光看待課本知識。他們不滿足于書本的結論,喜歡懷疑、爭論,提出自己的新奇想法。如學習《六國論》,學生可能會想到六國破滅的原因在于不變革,致使國力衰弱,這可以介紹《資治通鑒》或《史記》有關材料,讓學生在課后閱讀。這是把課本知識引向課外閱讀。還可以把課文和課外作品進行比較,求同找異,或以次比優而學其優,或以誤比正而辨其正。借此讓學生深刻理解和領會課文思想內容,擴大語文知識范圍,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變通性,進而提高他們的語文創造能力。
語文創造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既要立足于課本,學好語文基礎知識,又要走出課本,開闊語文視野,發展求異思維。總而言之,只要能以靈活多變的教育方式,抓住閱讀寫作訓練,長期堅持,學生的語文能力一定能夠得以提高。
(作者單位:安徽省宿州市靈璧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