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多媒體與語文教學如何有效融合已成為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首先必須明確它在語文教學中只能永遠處于輔助性從屬的地位,不能取代師生的直接交流。在操作時要有的放矢,注重效率,不能忽視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關鍵詞】多媒體語文教學學生興趣教學效率輔助手段
本學期,我校舉行了語文優質課大賽,我有幸連續聽了15節語文公開課。15位中青年教師都運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老師們各顯其能,制作的課件各有特色,表現出較高的水平。但是在具體的課堂運用中,從與學生認知發展的吻合程度來看,還是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那么,如何恰當地運用好這一先進的教育技術為語文教學服務呢?從我個人的教學實踐來看,有以下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有的放矢,突破難點
在多媒體教學中,教師對課程資源的選擇應“有的放矢”。課程資源的運用不在于“多”而是在于“精”。在選擇課程資源時我們首先要考慮選擇的這個材料是否緊扣文本,是否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是否能達到自己所想要的教學效果。多媒體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它可以通過對各種信息的交換、加工,制作成二維、三維動畫,在時空中,自由展現各種動態圖像;也可以通過運用藝術手段和特技效果將教學內容化難為易,使要表現的內容在遠與近、大與小、繁與簡、虛與實、快與慢之間轉化,便于教學難點的解決。比如我教古詩《春江花月夜》,如何體會其意境是個難點。運用多媒體可以進行如下的教學:首先以春江月夜圖為背景,配以中國民樂,進行吟誦,渲染出詩歌特有的意境。在學生大致讀懂詩題的基礎上,在屏幕上展現有節奏的配樂范讀,同時,根據詩歌內容按序在背景上出現相關圖像,并最終完成詩歌意境圖。最后,讓學生在反復的吟讀中,掌握詩歌的節奏韻律,體會、欣賞詩歌描繪的意境。再如《雷雨》中周樸園對魯侍萍的懷念究竟是真是假?學生往往各執一辭,爭議不休。如果讓學生觀看周樸園認出侍萍前后的表演,這個問題就迎“戲”而解了。
語文教學中,為了實現教學目標,解決重難點,我們應該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高效率的教學工作中,讓多媒體教學置于“輔助”的位置上,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服務,這樣,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才能更好地發揮出來。
二、激發興趣,避免濫用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濃厚的學習興趣,強烈的求知欲望,是刺激學生學習的最有力的因素。多媒體教學是通過聲像向學生頭腦中輸入鮮明生動的立體表象,由此傳遞的情思信息、語言信息清晰明了,形象具體,學生耳聞其聲,目睹其形,大腦皮層形成并保持廣泛的興奮點,身不由己地被吸引,并積極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去。多媒體教學不但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但多媒體的運用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實際的教學中為了迎合新形式,有的教師就忽視了語文教學對學生基本能力的訓練,課文朗讀成了看畫面聽錄音,對課文的質疑全都展示到屏幕上,一節課下來學生主要在看屏幕。這樣雖然容量加大了,學生的興趣提高了,但學生學到的東西卻少了。多媒體的應用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興趣,但應適度,要針對教學的目標有選擇地運用,而不是為了迎合學生,走馬觀花似的過一遍。語文教學最終還是以常規教學為主,不應太過于受多媒體的限制。例如,在賞讀姜夔的《揚州慢》時,我精選了揚州美景及蕭條圖片,先把美的形象直觀地展現出來,讓學生在美的境界中遨游,領略其中的異彩紛呈,并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再展現其蕭條景象,將揚州昔日醉人的美景與作者眼前的滿目瘡痍形成鮮明對比,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悟作者“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的深沉感慨。這樣經過精心安排的使用多媒體,收效很大。
三、明確認識,提高效率
多媒體教學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是教育現代化的體現,是每位教師都應該掌握和研究的一種新的教學手段。但是必須明確它僅僅是一種輔助性教學手段,不可能代替粉筆和黑板等其他教學手段,更不可能代替教師。同時它的使用目的是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增加教學的生動性和形象性,激發聯想和想象,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而不能搞得費時勞神,機械死板,禁錮和扼殺學生的創造力。更重要的是它的出現是為了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進而增加傳統教學的魅力,而不是要取代或者消滅它。因此我們在運用多媒體時應該根據課文的需要制作課件。要謹記是內容決定形式,而不是用形式代替內容。
在多媒體教學中,教師要明確課堂的主體是學生,學生學習課文要依托文本,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去,從文本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師應該教給學生解讀文本的方法,成為教學過程中的價值引導者。
總之,在現在的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既要發揮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育教學中的積極作用,不斷探索新的教育教學思路和方法,使之更好地為課堂教學服務;另一個方面,切不可盲目地依賴多媒體技術,失去教師在課堂教學的主動性和核心位置。必須將它與有效的傳統的教學方法結合起來,根據課堂需要,適量、適當地使用,以優化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效率,獲得最佳教學效果。這樣,我們的高中語文教學才能走上良性的、健康的、積極的發展道路。
(作者單位:安徽省潁上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