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無錫地區的中考語文卷中考了一篇敘事性散文《挖野菜》。本文反映的是中國三年自然災害背景下的一段辛酸往事:我和好朋友缸為了一棵野菜而反目成仇,之后缸外出討飯,我做了民辦教師,再后來我上了大學回來去看望缸,他熱情的招待了我并和我徹夜長談。文中沒有直接交代這個故事的背景,只是在開頭點明是饑餓的年代。但是平時如果不注重背景教學,學生就不善于從背景入手來理解文章主旨。因此很多學生就不會理解到要不忘艱苦歲月,珍惜幸福生活的中心。甚至還鬧出了很多笑話,認為是舊社會黑暗的年代表達出對當時社會的憎恨。
不知為何,現如今的語文教學越來越對文章背景的介紹不夠重視。究其原因可能是擔心學生對文章當時的背景不理解,缺乏學習的興趣;也可能是在課堂的教學上如果細致地對背景作出介紹的話,勢必會耽誤更多的教學時間;也或許是不少教師根本認識不到背景介紹究竟和課文教學之間有多大的有機聯系。其實要想使學生深刻理解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使學生精神受到感染熏陶,就必須交代清楚當時的背景,讓課文內容與當時的社會環境結合起來。
語文教學要求教師不光要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各種能力、健全學生的人格。語文課堂的外延是我們的廣闊生活,只有從生活中學語文,才會真正理解作者筆下故事的內涵。例如像魯迅的《藤野先生》、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張抗抗的《地下森林斷想》等文章,不去為學生詳細講解當時的寫作背景,一堂課學完學生會真正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嗎?如果學生不了解三國時的風云變幻,又怎能會被諸葛亮的《出師表》流下感動的眼淚?如果學生不了解遵義會議的重大意義,又怎能會被毛澤東在《沁園春》中偉大抱負所折服?如果學生不了解文革中青年詩人的苦悶,又怎能對朦朧派詩歌深刻理解?
由此,背景介紹絕不可輕視,古人云“文章合為事而著,詩歌合為時而作”,對文本寫作背景的全方位介紹正是誘發學生研讀興趣的前提條件,這正體現了新課標的要求,不能為我們廣大的語文教師所忽視。
下面我就以《地下森林斷想》這篇課文為例說明它的重要性。
本文寫于80年代初,正是“文革”結束不久,我們國家剛剛經歷過一場巨大的浩劫,人們既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對未來充滿希望,所以敏感的作家們帶著這樣的心態觀察社會與自然現象,都會自然而然地將所感所悟與社會生活和社會心理大背景結合起來。從這意義上說,本文正體現了一種時代精神。歷經浩劫而大難不死,重獲新生而百業待興,這種社會變遷與本文中的地下森林的歷史和現狀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文學總是仿擬現實,本文對“文革”后的社會現實就有很大的仿擬性。例如作者說:“大自然每一次劇烈的運動,總要破壞和毀滅一些什么,但也總有一些頑強的生命,不會屈服,絕不屈服啊!”說的是大自然現象,但讓人聯想到我們中華民族經歷浩劫,損傷了肌體,卻保留和鍛煉了靈魂和精神。本文雖未點明這種時代精神,但聰明的讀者能悟出來。而且有時作者自己未必意識得到他的作品中的時代精神,由評論家特意點明,大家便豁然開朗,這在中外文學史上也不乏其例。
至于打上作者的個人思想的烙印,可以從作者的經歷中窺測。張抗抗在“文革”中當過知青,在北大荒艱難地生活過工作過。命運之不公,委屈了一個有才華的女青年,也許她懷有遠大志向而羈于田壟之間,自恃有才卻長期被湮沒,正如千里馬駢死于槽櫪之間。然而“文革”結束,她憑借寫作才華脫穎而出,走出人生低谷,走向燦爛的前程。為什么本文寫得如此動情?很可能作者把自己個人的生活感受寫進去了!正如上文所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兩個形象,一個靈魂,讓我們看到作者面對奇特的地下森林抒發一番衷情的淵源所自。
學生了解到以上這些知識,對課文的理解深度是不言而喻的。教師稍作點撥,文中的難解之處皆可迎刃而解了。
那么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該怎樣利用好背景呢?
首先,平時要善于涉獵各學科的一些重要知識,尤其是要了解歷史,做好充分的儲備工作。也可以在備課前利用文本、參考資料、網絡等手段廣泛的積累有關背景的知識,做到有備而無患。例如對“朦朧詩”的理解,我們就要去搜尋有關文革時代的歷史,在政治、思想、文化等領域中有怎樣的特點,朦朧詩派是如何產生的,這一詩派的風格是怎樣的,它反映了當時一代青年詩人怎樣的內心世界。做到了積累的豐富性,也就對這一背景有了更廣泛的了解。
其次,在廣泛積累背景知識的基礎上,要學會去粗取精,要有一個刪選的過程,不可面面俱到,泛泛而談,讓學生有脫離文本之感。而應根據你設定的教學目標,有目的有針對性的運用真正能為理解文章主旨而服務。例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只要了解到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就會感悟到詩歌中的恢宏氣勢和豪邁氣概;魯迅的《故鄉》只要了解到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就會理解到文中人物形象的異化人性。
再次,學生對于過于久遠和模糊的背景,未必有切身的體會,這時我們就要善思善動,將現實的現象和文本的背景大膽聯系互相滲透,從而讓學生有更加感性的認識。例如茅盾的《白楊禮贊》就可以抓住白楊樹的特點,聯系當時的背景來體會我們北方抗日軍民的團結,平凡而又偉大的崇高精神;張抗抗的《地下森林斷想》就可以先從文本中找到描寫地下森林的特點,聯系作者的經歷,那么它的頑強、樂觀、永不言棄的精神也就易于理解了。
最后,要善于巧妙抓住學生的興奮點切入背景介紹。我們教師往往在分析課文前就先發制人,用介紹背景來激發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其實在背景介紹中切忌程式化和模式化,在課堂開頭就先介紹,不失為一種好的教學手段,但有時放到分析文本過程中更能讓學生有豁然開朗之感,更能使我們的語文教學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另外要用的巧,要做到行云流水不留痕跡。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了解背景。那就是遵循文本,從文本的字里行間中找背景。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文本里面就有暗示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語句。這樣不僅省去了大量查找的時間,更教會了學生要遵循文本的重要性。
我們的語文教學不管什么時候,“有效”是師生共同所追求的美好境界。只要讓學生學有所獲,學有所用,那都是成功的語文教學。對于課文的背景介紹是一個不斷探索自我更新的過程,在懂得它的重要性之外,更重要的是在教學實踐中要用的巧妙,讓學生能借助這把金鑰匙開啟語文閱讀的智慧大門!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市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