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刊登在《新法制報》上的一篇短訊。內容是記者從南昌市衛生局獲悉,今年1~7月,南昌65家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網上采購藥品成交金額2.6291億元,按照政府有關指導價相比,給患者讓利總計達1.21億元,讓利率46.17%。其中,全市醫療機構采購非基本藥物2.51億元,與發改委指導價相比讓利1.15億元;采購基本藥物1 191萬元,讓利638萬元。據悉,今年南昌市在去年33家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參加全省網上藥品招標采購的基礎上,將全市6個縣區的24所鄉鎮中心衛生院的基本藥物全部納入網上集中采購,同時增加的還有8家國有企事業單位的職工醫院。至今,南昌市參加全省網上藥品招標采購的醫療機構達到65家,網上藥品采購執行率100%。另據了解,從2008年12月我省首次開展全省網上藥品集中招標采購工作以來,截至2010年7月31日,全省網上采購藥品成交金額77.14億元,讓利金額43.63億元。”
看了上述三百多字的報道不知你是什么感受。是認為政府招標采購成績斐然?是覺得患者從2008年12月以來看病便宜了許多?作為長時間從事醫療衛生審計的我,看了此短訊感到難受。
難受一:發改委在干什么?上述短訊中提到的“讓利”金額大,成績顯著。7個月,全市65家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網上采購藥品成交金額2.63億元,給患者讓利總計達1.21億元,讓利率46.17%。其中,非基本藥物2.51億元,讓利1.15億元,讓利率45.82%;基本藥物1 191萬元,讓利638萬元,讓利率53.57%。截至2010年7月31日,全省網上采購藥品成交金額77.14億元,讓利金額43.63億元,讓利率56.56%。這么大的“讓利”,與什么對比?看了上述短訊便知,與發改委指導價比。發改委是政府管理物價的職能部門,發改委在藥品的價格制定上具有權威性、公信力。什么是指導價?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的規定,指導價是政府價格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按照定價權限和范圍規定基準價及其浮動幅度,指導經營者制定的價格。換句話說,就是政府根據他的權限和市場現狀,給出的強制性的價格范圍。從品種范圍上講,政府指導價適用于比較重要的、花色品種多、供求變化快、季節性強的商品。藥品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商品,政府給出強制性的價格范圍是必要的。但如果發改委給出的藥品最高零售價與醫院實際零售價相差懸殊,甚至成倍,這種“最高零售價”還有什么意義?
難受二:患者知道藥品的成本后心情會怎樣?通過政府網上藥品招標采購,藥品的水分被擠掉了46.17%。事實上藥品從生產環節開始,最后到患者手中,一般要經過流通環節、醫藥代表、醫院、醫生等,這里的每一道環節都應有一定的利潤。醫院不管是否招標采購,利潤不會少于10%,流通環節利潤可能會少些,醫藥代表和醫生從中能得多少,各種媒體披露過。所以當患者知道花213元購買的一瓶“蘆筍片”,直接生產成本6.83元,完全成本13.39元時,他們會怎樣?
難受三:政府網上藥品招標采購前,這部分利“讓”給了誰?上述短訊重點宣傳了政府網上藥品招標采購給患者帶來的好處,即“給患者讓利46.17%”。政府網上藥品招標采購是件新生事物,在全省沒有推行多久。那么,政府網上藥品招標采購前,這“46.17%”被誰享用了呢。醫藥代表?醫院?還是醫生?這顯然不太可能或不完全。實施政府網上藥品招標采購,應當肯定患者的藥品費用是降低了,但沒有降低這么多,患者感覺不到有46.17%的藥費降低。
如果上述“讓利”是準確的,說明政府、發改委在藥品管理方面要做的工作還有許多。
(作者單位:江西省審計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