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處理與審計處罰是審計機關依照《審計法》和《審計法實施條例》及有關法規對審計項目,審計結果所作出的相關連的兩種處理形式,是審計機關針對被審單位存在的違法違規問題,依法作出的具有強制性的糾正或制裁手段,為促使被審單位及個人能夠盡快接受審計機關提出的處理、處罰意見,并及時糾正,落實到位,更好地規范財政財務收支行為,嚴格按照財政法規辦事。如何應用處理和處罰,是我們審計人員所面臨的問題。因此審計人員必須學法用法,熟知法規內函,加以理解,正確把握界限,嚴防兩者混淆,杜絕以處代罰。
審計處理就是審計機關,對被審單位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或財務收支行為所采取的經濟糾正措施,它是審計機關強制行政相對人履行法律、法規法定義務和糾正違法行為的一種具體行政行為,目的是使其恢復本來面目,依法辦事。從適用的法律依據看,審計處理不是行政處罰,不受《行政處罰法》的規定所約束。審計處理的方式有以下幾種:一是責令限期繳納應當上繳的款物;二是責令限期退還被侵占的國有資產;三是責令限期退還違法所得;四是責令按照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有關規定進行處理;五是其他處理措施。如《國家審計基本準則》審計報告處理準則中“對被審計單位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行為在二年內未被發現的,審計機關不再給予處罰,但可以在法定職權范圍內作出處理意見。在審計處理則要區分情況,如對沒收財務收支的審計處理,被審單位只可申請行政復議和提起行政訴訟,并可上訴,而涉及財政收支的審計處理不服的,只能申請同級人民政府裁決。
審計處罰是審計機關對被審單位違反國家規定的財務收支行為及對有關負責人依法給予的行政性制裁手段,它是審計機關依法對法律法規及規章的行政相對的單位、個人進行制裁的一種具體行政行為,目的是使被審計單位和個人在名譽上或經濟上受到應有的懲罰。審計處罰的形式有以下幾種:一是警告;二是通報批評;三是罰款;四是沒收非法所得;五是依法采取其他糾正措施。特別是被審單位負責人強制下屬人員違反財經法規的;克扣救災、防災、撫恤、救濟、扶貧、教育、養老、下崗就業等專項款物;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行為的數額較大;阻撓、抗拒審計或者拒不糾正錯誤、拒不提供或者故意提供虛假會計資料,屢查屢犯的審計機關必須依法從重處罰。
筆者認為:審計處理與審計處罰兩者可以并舉,但審計處罰和審計處理兩者不可共存,嚴格杜絕后患以處代罰或以罰代處的現象。
(作者單位:進賢縣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