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中國經濟的鋒刃》主編:祁斌
中信出版社
2010年9月
我國證券公司和國外的一些大的投資銀行相比,有幾個很大的區別,中國的證券公司在很大程度上是用凈資產經營,現在基本不負債。現在總資產大概2 000多億元,凈資產大概600多億元。資產就是你可以用的,但是中國的證券公司的資產是不能用的,因為2000億元和600億元之間的差,大量的是股民的保證金,這是不能動的。2001~2005年中國大量的證券公司倒閉了,很大程度上就是挪用了客戶的保證金去做房地產、炒股票等,最后還不起了,就倒閉了。
高盛、摩根士丹利這種大型的投資銀行,金融危機時面臨著很大的問題。 貝爾斯登、雷曼兄弟為什么垮掉,也是杠桿用的太大了。美國的投資銀行,最高的時候杠桿已經超過20倍,就是說用1元錢的資本金做20元錢的事情,如果股票市場或者整個經濟形勢沒有發生大的變化,大部分是用回購的方式來進行負債的。回購實際上是非常短期的東西,一旦發生了市場大幅度的波動,接不上到期的錢,比如說7天回購,到7天融不到資就出現了很大的問題,貝爾斯登和雷曼兄弟很大程度上都是這么倒臺的。當時雷曼兄弟垮掉的時候我正好在歐洲,可以感覺到形勢很恐怖,當時如果美國不出手直接救其他大的銀行,我估計每一家都不能承受,因為杠桿率太高。
按道理,作為一家金融機構,如果資金效率使用比較充分的話,是不能夠完全靠資本金來活的。中國的證券公司為什么回報率不高?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完全沒有杠桿。一般來講,證券公司的回報率,要用凈資產做到10%~15%,如果加上杠桿,正常情況下投資銀行的回報率應該能到20%~30%左右,它的回報率應該是比較高的。但是現在中國證券公司的回報率越來越低,其中的原因從營業范圍來講太窄了,這是一個逐漸要開放的監管問題。從證券公司本身的角度上來講,就是杠桿相對來說太長,所以我們現在也希望能夠跟證監會要求,能不能使中國的證券公司杠桿化相對小點兒,因為現在基本屬于零杠桿,比如說能不能達到5倍的杠桿或者10倍的杠桿,逐漸使它能夠利用杠桿來做事。國內的銀行,比如工商銀行,有3千億元的資本金,近10萬億元的總資產,也必須得利用杠桿。保險也一樣,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一直希望證監會能夠讓中國的證券公司在正常市場的范圍內運轉。
(本文摘自《資本市場:中國經濟的鋒刃》第43—44頁)
《中國上市公司關聯交易生成機制及規范治理研究 》
作者: 徐向藝陳振華李治國
經濟科學出版社
2010 年7月
薦讀理由:我國上市公司的關聯交易源于證券市場的出現與發展,其顯著特征是,盡管雙方的交易是在市場行為方式下進行,但由于交易一方往往對另一方具有控制或重大影響能力,因此交易的結果對上市公司具有不確定性。加強對關聯交易的規范與治理以減少不公允關聯交易的產生,已成為各方的共識。本書結合股權分置改革,對中國上市公司關聯交易的產生原因、現狀、影響及其治理進行了系統分析,并在借鑒國外關聯交易治理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中國人的管理世界:中國式管理的傳統與現實》
作者:王利平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0年7月
薦讀理由:本書勾勒了中國式管理的歷史傳統和現實創造,從總體上概括了中國傳統管理的文化觀念、生產方式和家族組織基礎,提煉出中國傳統管理作為一種管理類型的基本特征。在揭示管理傳統傳承和再造的一般規律的基礎上,結合改革30多年來的企業管理實踐和創造,提出了中西融合格局下中國式管理形成、完善過程中“中魂西制”的基本判斷,并對未來意義上“中魂西制”的制度建設和文化再造兩個基本方面做了前瞻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