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在馬云和時任雅虎CEO楊致遠的眉目傳情之下,小荷才露尖尖角的阿里巴巴迎娶了當時世界排名第一的知名公司雅虎。阿里巴巴得到了雅虎中國的全部資產、雅虎品牌及技術在中國的獨家使用權,同時獲得雅虎10億美元的“陪嫁”;而雅虎則獲得新家庭阿里巴巴40%的家當和35%的投票權。在董事會的構成中,原阿里巴巴占2席,雅虎1席,軟銀1席。這樣的姻緣贏得了一片喝彩,也讓阿里巴巴站到一個新的起跑線上。
時過境遷,包括馬云和楊致遠在內的所有人都沒有預料到,在馬云及其管理層的帶領下,當年的窮小子阿里巴巴一飛沖天,旗下的淘寶網成為亞洲最大的網絡零售商,2009年的銷售額超2000億元,預計2010年的銷售額將達到4000億元。伴生的支付寶則成為國內領先的第三方支付公司。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作為昔日互聯網旗幟的雅虎近年來江河日下。
市場地位的變幻,導致雙方心態上的變化。馬云有了更大的雄心,希望能夠超越微軟和沃爾瑪。顯然,被阿里巴巴CEO衛哲稱為“沒有商業協同作用或技術的財務投資者”的雅虎不能再為之貢獻多大力量。雅虎則將阿里巴巴視為一棵不斷壯大的搖錢樹,不想在結出更大碩果前減持股份。魔鬼隱藏在細節之中。在當年的“婚約”中,有2010年10月之后雅虎在阿里巴巴的表決權增加至39%,董事會席位將相應增加的表述。再加上雅虎人事上的重大變化,楊致遠此時已離開了雅虎,取而代之的是有硅谷鐵娘子之稱的羅爾#8226;巴茨。羅爾#8226;巴茨表態欲進入阿里巴巴董事會。各種因素相結合誘發了阿里巴巴與雅虎之間的暗戰。為了防止控制權的旁落,阿里巴巴向雅虎提出了回購股權的要約,但雅虎明確表示了拒絕。
這樣一種境地,勢必牽扯馬云的大量精力,他不得不從繁忙的業務中抽身,想方設法維持其權力不被削弱,保證其戰略不被顛覆。為了保證控制權,馬云和阿里巴巴恐怕要讓出不小的利益。
阿里巴巴的博弈正在進行時。相類似的案例,娃哈哈與達能已經分道揚鑣。我們需要思考,中外合資企業如何能夠超越“五年或七年之癢”,攜手走得更好更遠?
一個巴掌拍不響。中國的企業家在吸收外資時,一是要知己知彼,特別是要充分認識到自身和所處行業的價值,做到不卑不亢。二是要堅持股東結構比股權結構更重要的理念。在關注資本的同時,更要關注資本背后的理念是否與企業所需相一致。如果完全一致,是否已經得到完全體現?如果不完全一致,是否能夠達成一致?如果不能達成完全一致,會有什么樣的風險?這個風險是否能夠化解,需要預先什么樣的安排?倘若馬云當初能夠有更強大的自信心,能夠在降低雅虎的份額和表決權或預先約定強制回購條款,恐怕就不會有今日的危機。
伴隨著合資企業的發展和自身的變化,由于立場的差別、文化的差異等原因,中外股東之間的一些磕磕碰碰不可避免。但只要雙方的一個基本認知——共同利益比眼前爭執的利益要大得多,那么爭執就能化解。倘若出現這樣一種局面,合作伙伴發現琢磨、算計你的收益比琢磨市場和競爭對手的收益還要大、來得更容易,那么離分崩離析就不遠了。因此,有遠見的企業家在不斷做大蛋糕的同時,也要公平地對蛋糕的分配進行調整。目前,阿里巴巴和雅虎都在進行一些雖不違法但可能損害對方利益的行為,雙方的共同利益正在被削減,這不是一個好的兆頭。
此外,還需要有一套嚴格的制度來形成合力,管理沖突和解決矛盾。即使發生了利益分歧和沖突,仍然可以依據法律和公司章程,由股東會或董事會通過民主程序解決。經過多年發展,阿里巴巴與雅虎已經建立起了嚴格的公司治理結構與管理制度,雙方也有恪守法治社會與自由市場中的商業倫理的高度自覺。我們期待,即使阿里巴巴與雅虎不能攜手共伴一生,也能友好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