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明華
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公司治理與企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國美電器大股東黃光裕與職業經理人陳曉之間的控制權之爭似乎已經塵埃落定,很多人給出的結論是陳曉大勝黃光裕,筆者對此不以為然,客觀地說,雙方誰都沒有贏,是一種雙輸的結局。
黃陳之爭反映出國美電器公司治理的缺陷。按照公司治理的基本規范,股東與董事會之間是一種委托代理關系。委托人授予代理人某些決策權,要求代理人提供有利于委托人利益的服務。由于雙方都追求利益最大化,加之雙方的理性有限和信息不完全,代理人不會總是根據委托人的利益采取行動,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所有國家的公司法都授予委托人監督代理人的權力,以制衡代理人可能的權力濫用。
我國公司法也規定,股東大會選舉產生董事會,董事會選聘總經理(CEO)。董事會可以說是大小股東及其他利益相關者討價還價的場所,各方都力爭把自己的代理人選進董事會。一般情況下,由于大股東的強勢力量,其代理人入選董事會是不成問題的,因此其利益無須給予特別強調,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小股東利益。很多國家為了保護小股東利益,通過設計累積投票制度來保證小股東的代理人能夠入選董事會。實際上,現行的獨立董事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保護小股東的制度安排。
然而,黃陳之爭卻給世界開了個玩笑。在各國公認大股東利益無須特別強調的資本市場上,黃陳之爭卻出現了大股東利益被掠奪的結局。在國美電器董事會中,竟然沒有大股東的代理人,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這只有在董事會中獨立董事占絕對多數的情況下才可能出現,因為此時的獨立董事不會是任何一方的代理人,而是中立的、平衡各方利益的代理人。陳曉說,他將繼續為股東爭取最大利益,他這里所說的股東當然也包括大股東。如果一句話就可以把矛盾沖銷的話,那也就談不上已被實踐所證明的對代理人約束制度存在的必要性了。大股東意欲撤換陳曉的董事會主席本身,就說明陳曉并沒有很好地保護大股東的利益,在大股東利益都很難保護的情況下,又何談保護那些力量弱小的小股東的利益!也有人說這個結局體現了資本市場之美,這話本身并沒有錯,錯的是最終結局并不是黃陳雙方基于平等市場環境討價還價的結果,因為黃光裕在牢中,在爭取市場力量支持方面存在明顯的不對等。
表面上陳曉贏了,但得不到大股東支持的董事會,只能說是一個殘缺的董事會。根據公司法,股東大會是公司的權力機構,擁有決定公司重大問題的權力,如公司合并、分立、解散、年度決算、利潤分配、董事會成員選擇等。換言之,董事會擬定的重大決策都必須經過股東大會。這意味著,在國美電器董事會,盡管沒有大股東的代理人,但大股東對董事會的制約力仍然很強。在雙方持續處于僵局的情況下,很難想象董事會的重大決策能夠順利通過,由此所造成的高昂成本和巨額損失,恐怕雙方都是不愿意看到的。公司治理的一個基本理論在于,所有權規定著公司的邊界,是公司控制權的基礎。沒有所有權的約束,所謂控制權只會演變為經理人謀取私利的工具,最終將影響公司的持續穩定發展。
還需要指出的是,在黃陳之爭中,陳曉獲勝被認為是管理層的勝利。盡管事實確是如此,但這卻是董事會存在嚴重錯位所致,這種錯位其實也是絕大多數中國公司董事會的錯位。在公司治理中,董事會并非管理層,管理層是以總裁或CEO為首的經理班子;董事會則是代表股東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利益的一種會議體組織,除了其中的內部董事外,其他董事不應介入公司的具體經營管理活動。至于董事長(或董事會主席),則不過是董事會的召集人,獨立董事也可以擔任該職務,其本身并無高于其他董事的特別權力,更談不上屬于管理層。在西方健全的資本市場中,董事長和CEO兼任對董事長作為股東代理人的性質影響不大,而在不健全的中國資本市場中,二者兼任,或者盡管不兼任但事實上均視為管理層的情況下,董事長的控制權更容易偏離股東的利益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