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闡述了石灣陶塑如何在原材料、造型藝術、表現手法、題材內容,以及藝術形式等方面去尋找突破點,從而實現對傳統藝術的創新。
關鍵詞:石灣陶塑;創新;造型藝術;表現手法;工藝材料;題材
1 前言
石灣陶塑,俗稱“石灣公仔”,一直是久負盛名,素有“石灣瓦,甲天下”之稱。石灣陶塑始于唐宋興于明清,至20世紀開始走向成熟穩定。早期石灣陶塑是民間工匠以比較淺粗的手法去表現一些市井或迷信品的題材。直至清后期至民國,出現了以陳謂巖、潘玉書等為代表的名家,大膽吸收西方塑雕的解剖學,制出造型嚴謹、結構較為合理的陶塑。而后來劉傳、區乾大師的出現,承前啟后在各個領域上闖出一條新路;當代大師如莊稼、劉澤棉、梅文鼎、廖洪標、黃松堅、鐘汝榮等更是融合自己的見解,吸收中西方的藝術精髓,將石灣陶塑推上一個比較高的高峰。正是經過幾代人的發展,以及陶藝家們對創新的孜孜以求,才有今天石灣陶塑的輝煌。
石灣陶塑的題材包含有人物、動物、器皿及微雕等種類,在師承傳承下一代一代發展, 也逐漸變成一種固化的模式,許多作品內容的表現手法或造型已經無法滿足當今人們欣賞水平的需要,甚至幾百年來不斷的重復道、儒、釋等題材,已經讓人們產生審美疲勞。因此,石灣陶塑迫切呼喚創新,突破傳統的創作模式,才能走入新的境界。
2石灣陶塑的創新
創新,當然是建立在傳統的石灣陶塑文化上去創新,去另辟蹊徑,而不是盲目引進現代陶藝的表現形式,追求表面新奇、怪異、前衛和新潮。石灣陶塑文化經過幾千年的沉淀與積累,它有著與眾不同的內涵,如材料、釉藥、燒成等都有著獨特的配方和制度。那么石灣陶塑藝術的創新需從哪里尋找突破口?一般來說,一個作品的完成要涉及到材料、造形、工藝表現手法、內容題材、藝術形式等,只有在上述每個小點中去尋求新的表現手法和表現形式,才能真正有所突破。這就要求創作者除了要繼承學習民間傳統優秀技法外,還要不斷嘗試融合其他的藝術形式,不斷充實自己,才能找出突破點。
2.1材料的創新
石灣陶塑所用的材料包括泥、釉、火(其中火是指燒成的方法)。泥釉是最基本的材料,石灣陶泥原材料多出本地,利用本地崗砂研磨調試而成,近幾年來由于資源的枯竭,很多原材料已經不得不從外地運入(如清遠、獅山等地)。石灣陶泥一般可分為用于人物面部及手腳部位的精細胎泥、制作衣服所用的較細的陶泥,以及創作大件作品和園林花盆所用的粗陶泥等,幾乎是近幾百年來一成不變的使用。但近十幾年來,已經有許多陶藝家率先突破陶泥的使用,如潘汾淋的微雕作品已經大量運用顏色泥、裝飾土(見圖1);又如冼艷芬的新作品風景微雕,大面積采用色彩鮮艷的裝飾土,也取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筆者在使用潮州白瓷泥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眾所周知,石灣陶土由于所含成分的關系,在制作仕女的面部、手腳部位時都因泥色灰暗而達不到理想效果。能否用潮州的白瓷泥代替呢?按以前經驗是不可行的,因為白瓷泥本身的燒成溫度較高,其收縮率與石灣陶土也不同,很難與陶泥揉合一起燒成。本人經過多次嘗試,終于成功篩選出一種中溫白瓷泥,較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現已被大量運用在石灣陶塑的創作上。
釉彩在石灣陶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釉色運用成功與否,會給作品帶來截然不同的效果。石灣釉早期很大程度上以仿中國五大名窯的名釉為主,如石灣仿藍鈞、石榴紅、玫瑰紫、紋片、金星、烏金、鐵紅釉等。早期石灣陶塑賦釉彩通常以單色釉為主,經過龍窯煅燒后,能產生出美妙的窯變效果,但始終是色彩比較單調。
釉色的使用創新離不開西方色彩原理,要想學好釉色的合理搭配及運用,就必須認真研究西方油畫、水彩、水粉畫,并從中理解色彩的運用原理,懂得色彩語言,如冷暖關系、補色著色或漸變關系等;要理解釉的工藝性及燒成過程的必然性及偶然性,才能真正做到隨形賦彩,使陶藝作品在外表色彩表達上更加和諧統一,或達到對比強烈。當代梅文鼎、劉藕生大師等一批名家推陳出新,大膽融合吸收了西方色理論,并將其運用到釉彩的使用中,使他們的作品變得更豐富多彩、斑斕如春。
釉色的呈現需經過火的燒成,燒成過程需要反復實踐,總結成敗經驗。只有不斷嘗試,釉彩才有可能出現奇跡,獲得“窯寶”。筆者于2006年嘗試創作的作品陶碟釉變系列《秋韻》(見圖2),就較成功地運用上面所指的一些方法,采用不同的釉彩,用適宜的燒成氣氛,使釉料在高溫下產生融熔變化,形成一幅如秋的風景畫,該作品獲得2006年廣東省第一屆陶瓷藝術創作設計創新大賽金獎。
2.2 造型藝術及表現手法的創新
水彩畫家王肇民說:“形是一切,形不準何謂神。”從這一點可看出造型在作品中的重要性。造型分傳統、現代造型藝術,其中又有嚴謹寫實的,也有粗獷夸張的,怎樣采用需根據客觀對象的特性以及作者本人的好惡需要。意大利米開朗基羅的嚴謹寫實、羅丹的以情賦形都是這兩種造型藝術的代表。早期的石灣陶塑造型多以簡單、直接為主,甚至可用“粗糙”兩字來形容。后來在潘玉書、劉傳等大師的推動下,大量吸收了景德鎮的瓷塑手法,人物造型工整、衣紋飄逸,一改石灣民間陶塑的粗糙之氣。更有后來大家如莊稼、劉海棉等吸取學院派的美學標準,強調比例、面部表情的惟妙惟肖,這些都是石灣陶塑造型藝術的發展及創新所結出的碩果。
造型工整、藝術手法繁鎖就象中國工筆畫一樣比較程序化,有時會缺乏生動的神韻之筆。用大寫意造型手法以不拘泥固定形式,也能創作出生動飄逸的作品,如清代的陳祖,充分利用陶泥的可塑性,捏拿自然,不拘小節。因此,石灣陶塑造型藝術應多吸收學院派、現代派、雕塑等營養成分,植入中國畫的元素,在其中悟出真諦,創新有度。
2.3 嘗試新的創作題材及內容
石灣陶塑發展至今,離不開人物、動物、器皿及微雕的創作,內容有文人、道、仙、佛、市井、動物,以寫實或以十二生肖的年宵品為主;器皿也以傳統造型為主。除了這些題材和內容,我們能不能發現新的東西呢?前人未嘗試創作或嘗試過但不完善的題材,我們可以嘗試去完善。創作源于生活,山水畫大家石濤所說的“搜盡奇峰打草稿”,就是這個道理。吸收現代美學理念題材和內容,也能創作出別有一番風味的石灣陶塑。在原來舊題材上用自己的理解也能創作出新的作品,如鐘汝榮的陶塑人物《山鬼》;微雕方面如潘汾淋的昆蟲系列作品;器皿方面也已經吸收了大量的現代家裝元素,而不是簡單的花瓶、水盆等。如2006年筆者創作的作品《盤滿缽滿》(圖4),也是一種嘗試,作品以嶺南文化作底蘊,以塘虱魚及木盆作主角;以寫實手法,運用獨特的釉彩,表現出農家捕捉塘虱魚時那收獲后的喜悅心情,作品在2006年獲第二屆全國傳統陶藝創新大賽銀獎。所以說,美盡在生活中,她有賴于創作者去發現、去感受,才能獲得眼前一亮的驚喜。
以上幾點是筆者對石灣陶塑創作及創新所探索的一些經驗,創新應建立在傳統的基礎上,應建立在創作者那博覽群書與較高的綜合修養上。我們既要做到不墨守成規,但也要變法有度,大膽吸收古今中外的藝術精華,將其熔為一爐,這樣創作出來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創新”。
3 結束語
石灣陶塑發展到現在,對陶藝家來說機會與壓力共存。傳承、創新既對立又統一,如何立足于傳統石灣陶塑去開辟另一條創新之路,需要所有陶藝創作者一起去探索。對于陶藝作品而言,沒有特性就沒有生命力,石灣陶塑一定要創新,只有不斷創新,才不會淪落為現代陶藝的派生或老氣橫秋,才會更寬的路可走。只要各位陶藝家大膽探索、嘗試,相信\"石灣陶塑\"在這\"盛世\"中定能煥發出更絢麗的光芒。
參考文獻
[1] 鐘汝榮.論石灣陶塑人物的創新[J].石灣陶,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