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事執行檢察監督權,作為檢察機關高透明度,強監督力的法定權利,對其立法的完善有利于保證執行公正、制約當下“執行亂”,具有極大的實用價值。對于這種權力配置,需要從檢察監督權的性質出發,結合中國現行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有必要從立法上作進一步的完善。
關鍵詞:民事執行;檢察監督權;權力配置;立法完善
中圖分類號:D926.34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27-0161-02
一、關于民事執行檢察監督權的性質
目前,就民事執行檢察監督權性質在理論認識上的分歧主要表現在兩種觀點上:一種觀點認為,民事執行檢察監督權是一種程序性的權力;另一種觀點認為,民事執行檢察監督權是一種兼有程序與實體雙重性質的權力。所謂程序性的權力,是指民事執行檢察監督權在類型上,僅僅是一種“形式性”、“程序化”的權力,即監督、督促民事執行,以及啟動執行糾錯程序的權力。換言之,這種權力本身不能直接否定,以及改變法院的執行行為。所謂程序與實體兼有的權力,是指民事執行檢察監督權在類型上,不僅是一種監督、督促民事執行,以及啟動執行糾錯程序的權力,而且還是一種可以由檢察機關直接否定,以及直接改正法院執行裁判錯誤與執行行為錯誤的權力。這兩種觀點的主要區別在于,前者認為,民事執行檢察監督權只能監督、督促法院的民事執行行為,以及啟動執行糾錯程序,而對于執行中在執行行為、執行方、執行標的、執行根據和執行范圍等方面錯誤的直接糾正權與改正權,仍然應當由人民法院的執行機構行使;而后者認為,民事執行檢察監督權不僅可以直接否定法院在民事執行中的錯誤行為,而且依據這項權力,檢察機關可以直接對法院錯誤的民事執行行為作出糾正與處理。這兩種觀點由于在民事執行檢察監督權能否直接否定,以及改正法院執行行為上存在重大分歧,因而是有關民事執行檢察監督權立法完善中必須認真加以研究的問題。
對于上述兩種觀點,我們贊同第一種觀點,其理由有三。首先,就民事執行檢察監督權的性質與類型而言,本質上它是一種法律監督權。法律監督權作為保證法律的正確施行,以及對于各種實施法律的行為、方式、方法和程序進行監督與督促的權力,在權力屬性以及具體權能上,立法并沒有賦予其取代所監督法律機關的法律實施權,因而法律監督權不僅重在監督,而且無權直接對法律實施主體的行為加以更正與改正,也不能取代原有的法律主體的法律實施權力。其次,民事執行權是我國法律專門授予人民法院的權力,這種權力的特定化要求決定了民事執行權只能由人民法院行使。作為法律監督機關的人民檢察院,并不享有民事執行權。因而,如果檢察機關對于認為錯誤的執行行為,不經過原執行人民法院直接否定以及改正,不僅侵害了法律賦予人民法院的特定權力,而且與法律監督權的本質也不相吻合。最后,從民事執行實務的角度上看,如果檢察機關依據民事執行檢察監督權,可以不經人民法院自行直接否定以及改正人民法院的民事執行行為,無異于直接授予了檢察機關獨立的民事執行權,這不僅意味著檢、法兩家都享有了民事執行權,而且這種情況的出現和存在,將進一步加劇民事執行工作的紊亂?;谏鲜隼碛?,我們認為,在有關民事執行檢察監督權的立法完善中,應當將這種權力的性質定位為一種程序性的權力。我們認為民事執行檢察監督權應當定位于“形式性”、“程序化”,即非實體性的權力,這不僅符合這種權力的基本性質、類型和特征,而且明確了民事執行檢察監督權與民事執行權之間的根本界限,從而有利于人民法院的民事執行,也有利于民事檢察監督權的立法完善。
二、關于完善民事執行檢察監督權的立法策略
所謂立法策略,指的是對于這種權力的立法完善應當采用什么樣的方式和方法,是由上而下,還是由下而上。具體講,是先授權地方立法,在取得一定經驗,并進行歸納、總結的基礎上,再作出全國統一的立法規定,還是僅在一定調研的基礎上,直接作出全國統一、明確的立法規定形式?這兩種立法策略,在立法的方式、方法和立法的進程,即立法的路徑上是不同的。其主要差別在于,前者是一種漸進型的立法形式,而后者卻是一步到位的立法規定方式。我們認為,如果比較世界各國有關法律監督權力的設置來看,可以說我國有關民事執行檢察監督權力的設置是很有特色的。而我國之所以不同于世界其他國家在民事執行中設置這種特殊的檢察監督權,不僅是基于我國現實的政治制度與國家司法權力配置的需要,而且也正是基于中國自身政治制度和國家司法權力配置的需要,即從中國獨特政治制度和特殊司法權力配置制度角度所設置的一種權力,因而不僅缺乏實際構建經驗可資借鑒,而且從立法精致、完美的角度上看,這種極具中國特色的權力設置,可以說還有許多問題需要進行深入研究。為此就慎重的角度而言,我們主張采用由下而上的方式和方法,首先授權地方立法,在取得一定經驗的基礎上,再作出全國統一的立法規定。即在立法的策略與路徑上采用漸進性的立法形式與方式。
目前就司法實際情況來看,對于民事執行中的檢察監督,我國的一些地區,以及一些檢察機關已經開始在進行這方面的有益嘗試。例如,深圳市人民檢察院根據2007年3月深圳市人大常委會頒布的《關于加強人民法院民事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有關“人民檢察院應當建立、健全有關工作制度,加強對人民法院民事執行工作的法律監督”的規定,經過反復醞釀以及與法院協商,研究起草了有關民事執行監督的規定,確立了相應的工作制度,對于法院與檢察院工作的協調、執行管轄、對執行裁定的監督、立案與審查、調查權、再次監督、現場監管、查處違法犯罪等等問題制定了較為詳細的善應當采用什么樣的方式和方法,是由上而下,還是由下而上。
三、關于民事執行檢察監督權力的具體化與法條化
由于目前我國有關民事執行檢察監督權力的法律規定,在形式上具有“原則性”、“抽象化”和“隱性法”的特點,不僅導致了認識上的分歧,也不利于司法。因而對于民事執行檢察監督權的具體化與法條化,不僅是這種權力完善中的具體內容與目標,而且也是統一認識,消除分歧,以及促使這一問題能夠得到較為圓滿解決的先決條件。然而怎樣進行具體化和法條化?就理論研究的角度而言可以說眾說紛紜,設想不甚統一。對此,我們提出以下思考和建議。
1.關于《民事訴訟法》中有關內容的修改與完善
對于我國《民事訴訟法》有關民事執行檢察監督權力的具體化和法條化,我們認為應當進行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在總則部分修改和完善第14條關于“人民檢察院有權對民事審判活動實行法律監督”的規定。將該條文修改為“人民檢察院有權對民事審判活動與民事執行活動實行法律監督”。第二,在分則的執行部分增設一章,對于民事執行檢察監督的形式、程序、方式、方法、范圍,以及權限等基本問題作出具體規定。第三,在分則有關民事執行檢察監督的具體規定中,不僅應當盡可能將目前司法實踐中已經廣為適用,以及較為定型的一些檢察監督方式與方法,諸如:檢察建議、糾正違法建議書等納入立法規定之中,而且應當根據民事執行案件的性質及其具體情況增設執行檢察監督措施。如對于涉及重大國家利益、公共利益的案件,設置檢察機關全程參與執行監督制度;對于公民個人認為執行可能明顯不公的執行案件,實行申請檢察機關參與執行制度;對于重大群體性執行案件,以及涉及法律關系復雜、人數眾多,執行不當有可能造成嚴重后果的執行案件,實行檢察機關現場監督執行制度。這樣不僅可以督促執行人員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方式進行執行,而且可以及時發現執行中的錯誤,避免執行行為的偏差。
2.關于《人民檢察院組織法》中有關內容的完善
由于我國現行《人民檢察院組織法》中,沒有關于民事執行檢察監督權的具體規定,因而有關這一問題的完善,主要涉及到的是對于有關法條的增設問題。而對于民事執行檢察監督權在《人民檢察院組織法》中的法條化,我們認為應當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首先,在第一章“總則”部分,應當明確規定人民檢察院對于民事執行的檢察監督職責和權限;其次,在第二章“人民檢察院行使職權的程序”部分,應當以法律條文的形式,對于民事執行檢察監督權的行使程序、方式、方法、范圍,以及權限等作出明確而具體的規定。即通過《人民檢察院組織法》這種有關人民檢察機關的組織體系、機構設置和基本職責權限的法律規定形式,從我國人民檢察機關基本任務的角度,明確規定其在民事執行檢察監督中的職責、權限,以及具體的法律監督工作和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