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就是喚醒?!睂W生學習的心靈一旦被喚醒,就能和作者的心靈相互溝通,和課文的內容發生共鳴,從而尋求精神的家園。因此,在新課改背景下,身處新課改第一線的語文教學工作者,只有不斷更新語文教育理念,主動融入語文新課改的潮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這塊天地,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構建起嶄新的語文課堂,才能為我們舉步維艱的語文教育改革注入新鮮的血液,開創語文教學的一片新的天地。
關鍵詞:興趣;靈活教學形式;民主
中圖分類號:D26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27-0244-02
現代學校的課堂,主體是學生,主要活動是學習。顯然,學習是主體意識不斷覺醒、提升的過程,是內在潛能不斷被激發的過程,也是知識不斷積累的過程。從事物發展的內外因角度分析,在這個師生共同學習的活動中,學生是內因,起決定作用。教師是外因,只能通過內因—學生來起作用。所以說,在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是上好語文課的關鍵。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如何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一、“入”要得法,“導”要有趣
上課開始若“入”能得法,“導”的有趣,不但能將學生在課間休息時散放的心很快吸引到課堂學習的目標上來,而且能引人入勝,激發學生聽課情緒,甚至對這堂課的成功,乃至整個語文教學效果都會產生直接的影響。
(一)活動激趣導入法:在講授新課之前,教師先公布今天這節課要開展一個什么活動,同學們一聽說活動,興趣馬上就上來了。如,我教《丑小鴨》一課時,課開始我說:“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開個小故事會,講講‘丑小鴨’的故事,好嗎?”學生們聽了很興奮,立刻就有人躍躍欲試。
(二)以歌煽情導入法:利用中學生愛唱歌的特點,先播放一段與課文有關的音樂或唱一首相關歌曲,把學生的興趣召喚出來,再導入正文。如教《安塞腰鼓》一課,以一首《信天游》導入新課,幾句之后,學生跟著唱起來,待同學們感受到安塞腰鼓的豪邁、鏗鏘、激越之情后再導入正文。還有《水調歌頭》一課,讓學生先聽一遍這首配樂詞,然后將音量慢慢調小,以纏綿哀愁的樂曲為背景,再用飽含深情的語調導入正文。
(三)實物展示導入法:如上《信客》一課。先向學生出示幾張明星彩照,學生們一下子活躍起來,七嘴八舌地議論著,教師不失時機地說:“世界上不是每個職業者都像明星那樣吸引人關注,那樣閃耀奪目,《信客》寫的是一個經歷滄桑而又默默無聞,矢志不渝,甘為他人作嫁衣的送信人——信客,正是這些默默無聞的人鋪墊了我們社會的基石,他們是社會的財富,你可曾注意過這些人的辛酸,痛苦與快樂?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與信客有關的故事?!?/p>
二、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
課堂教學形式應該不時換新,變換教學方式,拓展教學空間,才能給語文課堂注入活水,真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贏得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一)在比較中鑒別
馮驥才的《珍珠鳥》和筱敏的《鳥兒中的理想主義》都是寫鳥,但兩篇文章中作者對鳥兒的情感態度和看法有不同。在上《珍珠鳥》一課時,運用這一點,讓同學們在比較閱讀中得出結論,開始質疑,從而拉開對課文的深入探究。這種比較中的鑒別,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學生的參與意識也隨之提高。古人說“學則須疑”,只有疑,才有思,有思才能學到真正的知識。在教學中,用比較的方式引導學生參與提問,充分地給學生提供提問的時間、機會,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發揮,思維力也得到發展。
(二)在設問中出新
陶行知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在教學中設計精妙的提問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善于思維、學會學習能力的有益嘗試。比如說《社戲》一課,若問“迅哥們看到的是一場什么樣的社戲?”學生們會發現當晚的社戲并不好看,可文中的主人公為什么還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也是的好戲了?”那夜的戲好在哪?這個問題引起了騷動,學生們議論紛紛,交頭接耳,之后得出結論,他懷念的是那夜看戲的過程。學生們又主動尋找看戲過程中的精彩片段,下一個教學環節水到渠成,學生的主動性也被激發起來,這樣的設問,何樂而不為?
(三)在活動中探究
教學的目的不僅是讓學生獲得結論,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在獲得結論的同時情操得到陶冶,智力得到開發,潛能得到發掘,能力得到培養,素質得到提高,而學生的這一認識過程是教師所無法代勞的。在教學《橋》一課時,教師可以擯棄傳統的一課一講的方式,采取單元教學法。設計單元主題為“說不盡的橋”,把橋的知識和說明文相關知識結合起來,整合第三單元的其他課文,讓學生在查找、篩選、閱讀、討論中學習,以活動的形式,達到學習目的。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得到鍛練,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對橋的興趣。
所以說,靈活的課堂設計既尊重了學生的自我意識,也調動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讓學生的智慧和創造能力得到充分發揮,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從關注學生的角度常教常新。
三、注重情感熏陶
利用語文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情感熏陶,真正體現語文課堂的人文色彩,從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
比如,我在教學《背影》一課時,上課前我就問學生:“你覺得父母愛你嗎?”“你感覺到父母的愛表現在什么地方呢?”學生的回答當然不統一、也不可能統一。教師可適時點撥:“這兩個問題的答案不管多么豐富多彩,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父母都是愛你們的,為你們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為你們的將來作了長遠打算。父母對子女的愛是人類的一種普遍的情感。你們的父母同樣如此。”這樣,點燃了學生學習的激情,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課文中所體現的情感中。在輕松的氣氛中就完成了新課的導入,課后我布置了《感悟親情》的作文,一周后,學生寫出了大量表達自己真情實感的文章。
有學生在作文的結尾寫道:“媽媽對我們的愛,我們似乎已經習慣,可是,當愛已成為習慣時,我們是否從習慣中體會到那一份濃濃的愛。”還有學生在作文中說:“一提到母親,每個人都會想到母親慈祥,想到母親是自己的擋箭牌,因為每一次父親發怒要打自己時,都是母親來求情,有了母親,我們的屁股便不會‘開花’,母親讓我的生命受到永恒地觸動?!睂τH情的感觸,在學生的筆尖下流淌。
四、活躍課堂氣氛
課堂教學氣氛的活躍,在于教師不斷地增添日常教學的“花色品種”。讓學生依據不同的內容,分角色進行表演,在表演中進入課文,在表演中創造發揮,從而使課堂活潑有趣。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分角色表演,學生們興致勃勃,練習了一段時間,表演起來繪聲繪色,極其精彩。與此同時,再經常找一些與課文有關的影像資料供學生觀看,供學生利用,以此來活躍課堂氣氛。
如,在《核舟記》的教學中,第三段要求學生背誦,只憑聽老師講一遍課文,背起來恐怕困難不小。我便請了三位同學上臺扮角色表演:一為東坡,一為佛印,一為魯直。臺下的觀眾一邊看著演員們排位置,擺姿勢,一邊看著課文,忍不住心中的著急,七嘴八舌地當起了“導演”?!棒斨痹谧筮?”“東坡的左手放在魯直的背上?!薄棒斨钡挠沂忠钢嬀?。”“魯直要做出來說話的樣子?!薄皷|坡現右足,露出來!”“各微側,兩個人都要微微地側著,面對面而側?!薄皟扇说南ドw要靠攏點?!薄_上臺下,“導”、“演”結合。課文中有關蘇黃二人坐姿、神態的語句,不知不覺竟然全被學生們自己“消化”了。講到佛印,他的外貌“絕類彌勒,袒胸露乳”,和我們在瓷器街上隨處可見的“五子羅漢”真是太相似了,老師一提,學生便心領神會??墒欠鹩〉淖耍輪T擺不出來,觀眾也冷了場。我便替演員搬手弄腳,終于,佛印的姿勢展示出來了:佛印斜坐著,“矯首昂視”,只差左臂上掛著的一串念珠了?!昂恰鄙祛^探頸的觀眾愉快地舒了一口氣:原來是這樣。我看著一張張躍躍欲試的面孔,不由得臨時布置了一道作業:回家后以床為船板,當一回佛印。表演完了,舟上五個人的位置、姿態、動作,也就象電影鏡頭一樣,一一印進了學生的腦中,一句句難背的古文化成了直觀的形象,把它背下來,應該沒問題了吧。我索性趁熱打鐵,把背誦內容加一段,三、四段一起背,怎么樣?學生沒有“哇”地一聲故作驚訝。第二天,檢查背書情況,能在10分鐘內背完的有一半以上的同學,效果不錯。
五、巧設結課
如果說一節完整的語文課教學是一篇優美的散文,那么結課就是散文的高潮,當為精彩之筆;它既是本文教學的—個總結,又是課內向課外延伸的—個重要環節。因此,每節課的最后五分鐘非常關鍵。
(一)內容回顧
一節課學習完了,對這節課所講的內容進行回顧,總結本節課所授課程的要點。讓學生回憶這節課學到的知識和能力,運用了哪些知識和能力。這樣學生對這節課的整個體系有了清楚地了解,從而增添了學習語文的興趣。
(二)學后啟示
初中語文教材中的一些名篇,給讀者許多深刻的啟示。在課堂教學接近尾聲的時候,讓學生談談讀了本文后的感受,從中得到了哪些啟示。如我在講授《臺階》時,問學生從本文得到了哪些啟示,學生們從不同的角度說出自己的想法,闡述不同的觀點。我一一給予肯定。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教學,又激發了學生思維的火花,形成了課堂教學的又一高潮。
(三)設置疑點
一些經典名作往往是百讀不厭的作品,其深意遠非一節課能夠完全理解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善于依據課文,設置疑點,啟發思維,大膽想象,掘出深意。我講授《狼》這篇課文,結課時我讓學生思考,假如顧野沒有麥場,結果會是怎么樣的呢?你又將如何設計情節呢?學生經這一問,投入極大的興趣,紛紛發表看法,我借此讓學生課下整理成文,收效很好。
六、營造民主的課堂氣氛
著名教育學家贊可夫說:“我們要努力使學習充滿無拘無束的氣象,使學生和教師在課堂上都能夠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這樣的教學氣氛,那么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不可能發揮作用?!毙乱惠喌恼n程改革最主要的原則就是要在教學全過程中真正貫徹“民主和諧”、“師生平等”的教育思想。筆者認為,想真正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應牢記:以甜美的微笑面對學生,用親切的話語拉近師生的距離,小心呵護學生的自尊心,尊重學生的人格,對待學生要有一顆真愛之心。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就是喚醒?!睂W生學習性趣一旦被喚醒,就能和作者的心靈相互溝通,和課文的內容發生共鳴,從而尋求精神的家園。因此,在新課改背景下,身處新課改第一線的語文教學工作者,只有不斷更新語文教育理念,主動融入語文新課改的潮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這塊天地,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構建起嶄新的語文課堂,才能為我們舉步維艱的語文教育改革注入新鮮的血液,開創語文教學的一片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