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挑戰,但也帶來了機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分析研究網絡時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點,抓住機遇,迎接挑戰,開創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網絡行為;挑戰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27-0219-02
隨著高校校園網絡的建設與完善,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所構筑起的新的社會方式,對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產生了強烈的影響。網絡時代對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做好傳統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上,還要加強大學生網絡行為規范教育,打造網上德育平臺,探索規范與引導大學生網絡行為的方法。
一、大學生網絡行為狀況分析
對大學生網絡行為狀況的調查研究表明[1],電腦與網絡知識已經在大學生中普及,有1/3的大學生每周上網長達20個小時,有1/10的大學生每周上網長達40個小時。大學生上網的主要行為包括查閱資料、聊天交友、娛樂休閑、網絡通訊、新聞瀏覽、博客更新、資料下載、網絡教育、電子商務等。大學生上網關注的熱點問題包括社會問題,就業考研,校園生活,政治問題,情感問題。有近一半的大學生在網上聊天時偶爾使用過不文明的語言或符號,與傳統的道德和法律相比,超過一半的大學生覺得網絡是不健全的,需要制定與現實社會相適應的規范。多數學生對網絡行為能夠理智對待,認為網絡的虛擬世界也要遵循基本的道德規范。
二、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挑戰
1.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面臨著挑戰
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通過自己淵博的學識、獨特的個人魅力建立起教師的威信。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將正面的政治觀點、思想體系、道德規范經過加工有計劃地灌輸給教育對象,學生受到的是健康向上的思想教育。隨著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信息的日益膨脹,學生通過網絡汲取信息的便捷性,使得學生在某些方面的知識面甚至超過了老師,如社會新聞、國內外大事和網絡用語等知識方面。教育者簡單的說教已經不能深入人心,而很多教育者跟不上信息的更新速度,更會使傳統教育中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知識淵博的崇高形象轟然倒塌。
2.網絡給高校大學生思想穩定帶來了隱患
網絡對大學生思想意識造成巨大沖擊,為高校大學生思想穩定帶來不利因素。網絡中信息復雜,容易使大學生造成認知混亂,對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造成不良影響。網絡的開放性使得各種思潮云涌,西方敵對勢力、反華分裂分子散播不利于我國安定團結的思想言論,少數人通過網絡宣泄對社會的不滿,這些網絡言論都可能使得社會矛盾被擴大化。大學生通過網絡了解了一些或真或假的信息,若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盲目相信一些內容,都有可能造成對社會、對政府的不滿,而引發抵觸情緒。網絡還具有無法想象的教唆力量。2005年4月,針對日本申請加入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日本歷史教科書等問題,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發生大規模涉日游行。游行主要通過互聯網網站論壇、網絡即時通訊工具以及手機短信等發起組織。從網上到網下傳播迅速,事件發生突然,影響范圍較大,此類事件極易被不法分子利用而威脅著社會穩定。網絡的虛擬性和隱蔽性使思想政治工作者對大學生思想深層次的教育管理愈發困難,難以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為高校大學生思想穩定帶來了挑戰。
3.網絡成癮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
網絡的成癮[2]是指由于過度使用網絡所導致的一種慢性或周期性的著迷狀態,并產生難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同時會產生想要增加使用時間,耐受性提高、出現戒斷反應等現象,對于上網所帶來的快感會一直有生理和心理上的依賴。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在全國13所高校的調查顯示[2],大學生網絡成癮問題日趨嚴峻,80%中斷學業的(包括退學、休學)大學生,都是因為網絡成癮。網絡成癮給大學生身心健康帶來危害,影響了他們正常的學習生活,出現了逃課、學習成績下降、喪失學習興趣、欠學分較多等現象,個別學生延長學年甚至退學;影響了大學生正常的社會交往和心理健康,簡單的人機交流,久而久之,脫離了現實生活,容易造成抑郁、品行障礙、性格孤僻,性情大變等心理問題。
4.網絡道德教育滯后
我國的高校普遍缺乏對大學生的網絡行為規范教育。《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已經作為大學生的一門基礎必修課程來開設,高校在重視培養大學生計算機應用技能的同時,卻忽視了網絡行為規范的德育教育,在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類的課程中并沒有將網絡行為規范、網絡道德教育納入到教學范疇之中。在計算機網絡技術教育中缺乏對網絡文化和規則的教育,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缺乏網絡道德和網絡行為規范的教育,教育的內容和形式跟不上網絡時代的變化,大學生網絡行為規范教育嚴重滯后于大學生的網絡技術知識教育。就整個社會而言,網絡道德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伴隨而來的一個全新課題,還沒有成型的經驗可以借鑒。
三、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對策
1.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加強自身的綜合素質
網絡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職業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不僅要具備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堅定的政治立場、扎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底,還要與時俱進地拓寬知識面。不僅要擅長傳統的灌輸式教育方法,還需要掌握網絡技能,了解網絡動態,對網絡事件具有政治敏感度和準確的辨別能力;了解大學生的網絡行為狀況,分析研究大學生網絡行為特征,了解新鮮網絡事物,如常用的網絡用語等;能以網絡平臺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學生管理工作,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樹立教師威信;探索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手段與方法,引導大學生規范網絡行為。
2.加強網絡行為規范教育
將網絡行為規范教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來抓。通過主題教育等方式引導學生在網絡社會中也應遵守現實社會中的基本道德規范,將大學生網絡行為失范的典型案例作為反面教材來教育學生規范網絡行為,比如:網絡聊天語言文明、誠實守信,不瀏覽黃色網頁,不制作傳播計算機病毒等,激發大學生的道德意識和自律意識,提高對各種不良現象和誘惑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在網絡行為規范教育的過程中,還可以采用朋輩機制現身說法的形式,引導大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約束。利用網絡詐騙的手段層出不窮,大學生涉世未深,對網絡詐騙缺乏警惕。如:隨著電子商務的迅速發展,網購漸漸成為人們的生活時尚,而網購詐騙也隨之而來并呈上升趨勢,對于還沒有獨立的經濟能力的大學生來說不僅會造成經濟上的損失,還會誘發大學生對社會產生偏頗的看法。此外在網絡交友方面也要教育學生提高自我防范意識,慎重網絡交友。
3.發揮網絡育人陣地作用
網絡的開放性、互動性、便捷性也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提供了便利條件。要充分發揮網絡的育人陣地作用,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網絡文化,讓積極向上的主流輿論占領網絡,變“堵”為“疏”。將網絡文化中健康向上的一面提取出來,用于加強學生的正義、愛國熱情教育,如:在2008年西方國家以西藏為借口抵制奧運會,網友們發起口號,在MSN個性簽名前面加上一顆紅心,極大地激發了網民的愛國熱情。思政工作者要構建網絡思政平臺。通過MSN、QQ、飛信、電子郵件、校園聊天室等網絡交流工具與學生進行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引導創建健康向上的網絡小社會氛圍。及時發現學生在網絡角色中不規范的行為,并予以引導修正;善于發現苗頭,對可能引發網癮的潛在因素及早排解;通過飛信、QQ群等工具發布與學生學習生活相關的各類信息,傳統節日發祝福信息等方式拉近師生距離,增進師生感情,更有助于創建良好的班風學風。在校園網絡上開辟健康向上的專欄,如:黨建陣地、師生在線交流、職業生涯規劃論壇、在線心里咨詢等,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4.豐富校園文化活動以充實大學生課余生活
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提高大學生對校園活動的參與度,減少大學生對網絡的依賴程度。開展班級、年級心理學團訓,增進同學情誼。對同學們進行興趣愛好的摸底調查,按照興趣愛好類別組成興趣小組,要求每人每學期必須參加一定次數的集體活動。組織體育、文藝類的競賽活動,讓大學生走出寢室,走出網吧,離開電腦,來到藍天碧草間,享受陽光,陶冶情操。挖掘學生的興趣愛好延伸點,結合現代信息技術,組織各種競賽活動,如:PPT大賽、網頁制作大賽,flash動漫大賽、DIY設計大賽等等。分析學生的專業特征,成立與專業學科掛鉤的興趣小組。筆者所帶的學生正是計算機、通信專業的學生,組建了“計算機醫生”志愿者服務隊,義務為在校師生提供計算機服務。團隊的組建使對計算機感興趣的同學們聚集在一起。通過各種形式的集體活動,充實了課余生活,增加了同學們面對面溝通的機會。
5.關注重點人群,防止沉迷網絡
經歷了人生的第一道重要關口——高考以后,很多同學在升入大學以后沒有了奮斗的目標,而缺乏學習動力。要加強大學生各個年級的心理調適,避免網絡成癮。在新生入學后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將目前嚴峻的本科生就業形勢灌輸給學生,一張大學本科文憑不再是拿到金飯碗的敲門磚,引導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關心大學生的心理調適問題,關注特殊人群,如:家庭貧困學生;特立獨行、不合群的學生;高考失利的學生;外地學生;等等。要關心特殊學生的學習、生活、經濟和精神狀況,引導大學生樹立大學四年的奮斗目標,及時發現苗頭,防止沉迷于網絡。在新生入學教育中引入網絡行為教育。對于自控能力差的學生,讓自律性強、各方面表現優秀的學生通過一對一互助等形式來幫助沉迷于網絡游戲的同學,漸漸擺脫網游的誘惑。
參考文獻:
[1]藍蔚青,謝晶,等.高校學生網絡使用情況的調查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09,(7).
[2]程甲.網絡成癮的概念[EB/OL].http://www.gd-mh.com/News
Detail.aspx?NewsID=1405,[2009-10.]
[3]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www.cnnic.cn/html/Dir/2010/01/15/5767.htm,[2010-01].
[4]李愛華,曾秋菊.試論當代大學生網絡行為的教育與管理[J].陜西教育,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