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盡管影響英語教學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但其中最關鍵的還是人的因素,即來自教師的因素和來自學生的因素。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整體發展的基礎上。人的因素在這五個方面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呈現出與以往教學過程不同的新特點。
關鍵詞:人的因素;語言知識和技能;情感態度;文化意識
中圖分類號:G633.4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27-0304-02
人的因素(Human Factors)是指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中,一切事物在發展和變化的時候,由于人的參與,使得事物的組成要素、成分、決定事物的條件都隨著人的活動的作用而受到影響。人的這種作用和影響稱之謂人的因素。人是決定勝負的主要因素,但在不同形態下,“人”的內涵不同,對“人”的要求也不同。英語教學也是一樣。盡管影響英語教學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但其中最關鍵的還是人的因素,即來自教師的因素和來自學生的因素。
傳統的英語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模式和觀念限定了人的因素的活動范圍。教師就是傳授一整套系統的語言知識,比如先讀音,再單詞,然后句型,最后文章,因此,教師只要一支粉筆一張嘴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就可以了。而學生則被動地接受知識,難以發展運用英語的能力。這種現象的結果最終導致了現在普遍存在的“啞巴”英語,“中式”英語和應試英語。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人們與外界的溝通不斷加強,英語作為交流工具的作用日漸突出,而“啞巴”英語,“中式”英語和應試英語都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在這種背景下,英語教學需要改革。而人本主義(humanism)的提出就強調學習過程中人的因素。其學習論的基本原則是必須尊重學習者;必須把學習者視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必須重視學習者的意愿、情感和價值觀;必須信任任何學習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發展自己的潛能,并最終達到“自我實現”;必須在師生之間建立良好的交往關系,形成情感融洽、氣氛適宜的學習情景。因此,英語教學的目標應該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整體發展的基礎上。這五個方面共同促進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人的因素在這五個方面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呈現出與以往教學過程不同的新特點。
第一,在語言技能方面的新特點。語言技能是構成語言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技能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技能以及這四種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聽和讀是理解的技能,說和寫是表達的技能;這四種技能在語言學習和交際中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在以往的英語教學中,無論教師,還是學生家長,他們更看重的是讀和寫,在他們看來,只要會讀會寫考試成績優異就等于掌握了。但語言實踐性的特點決定了這種觀點的片面性。現代英語越來越突出學生的英語口語,注重聽、說、讀、寫等能力的培養,這就[1]470-474要求教學活動中最重要的兩個人的因素——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角色有所改變,即將原來以教師為中心轉化為以學生為中心,將以課堂為中心擴展到以生活為基礎,將以知識為中心發展到以能力綜合為準則,創設最佳的語言環境,采用最好的教學形式,追求最高的教學效果,使每一個學生在打好堅實的口語基礎上,學好英語文化知識,以增強每一個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對于教師而言,應當改變過去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大膽開發創新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設計,提高學生語言技能,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敢于進而準確地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思想。對于學生而言,應當提高對聽說的認識,配合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在練習讀寫的同時更加重視自己的聽說技能。聽和說就像是我們的耳朵和嘴巴,只有有了他們,我們才能夠毫無障礙地進行交流。
第二,在情感態度方面的新特點。J.Arnold(1999)把外語教學中的情感因素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學習者的個體因素,包括焦慮、抑制、性格、動機等;另一類是學習者之間以及教師之間的情感因素,包括移情、課堂交流、跨文化意識等。雖然影響外語教學的情感因素錯綜復雜,它們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有時很難將其影響歸咎于某一種或某幾種因素。在以往的英語教學中,由于各種原因,使在教學環節中忽略了這一因素的影響,不考慮學生的動機或性格,一味地進行“填鴨式”的教學,同時也忽略的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教師和學生就好像是兩條平行的直線,永遠沒有交點。而在現代英語教學中教師則應更加側重興趣、動機、自信和合作等情感因素。因此,學生必須正視自己英語學習的動機,明確英語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溝通與表達,同時,在學習中培養自己的自信、自立和自尊,通過課堂實踐活動,加強與別人的溝通,培養自己的合作精神。在英語課堂上,有的學生想說但又怕出錯,因此,教師應培養學生自信,幫助學生有較強的自信心,在英語學習中能夠克服困難、解決問題,同時愿意主動向他人求教的自信和自尊。在合作情感態度方面,教師可以根據課程的不同內容設定不同的課堂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學會愿意與他人分享各種學習資源、理解并尊重他人的情感,為此,教師應從轉變教學觀念和自身角色出發,通過改變教學方法和進行創造性的教學活動設計來加強課程的應用性,培養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從而充分發揮其語言學習的潛能。
第三,在文化意識方面的新特點。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文化意識包括“文化知識、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標準》P7)。“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有利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有利于培養世界意識,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際能力。”(《標準》P21)在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下,我國急需一大批具有較強英語綜合應用能力、既了解本國文化又能吸收和借鑒國外文化精華的跨文化交際型人才,所以,目前英語教學的一項最緊迫的任務就是培養和造就出一大批精通英語國家語言的世界一流的跨文化交際型人才。就英語教學來說,必須把英語文化意識的培養落實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然而,英語文化意識在我國英語教學中卻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在英語教學中還是薄弱環節,以致于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一些因為文化意識方面的差異而鬧出的笑話。東西方文化上的差異原本就會很容易引起文化障礙,制約跨文化交際的成功進行。然而,長期以來,在英語教學中,一直忽視語言與文化的密切關系,教師把重點只放在語言知識的傳授上,沒有對文化知識給予同樣的重視,偶爾涉及文化教學內容時也缺少系統性,只是對英語文化進行零散的、膚淺的介紹,因而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所以,用這種教學方法培養出來的學生,因對西方文化知之甚少,不能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交際活動,甚至貽笑大方。因此,在外語教學中,學生應端正態度,在學習英語技能的同時注重提高自己的文化意識方面的學習。教師更應重視文化意識方面的教學,通過知識點的滲透,使學生深刻理解并掌握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掃除因這種差異而引起的文化障礙。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該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文化意識,使他們能主動地、自覺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環境中。
當然,人的因素的影響在英語教學中還出現有許多其他新的特點,例如多媒體普遍應用到課堂中,這是對于傳統英語教學中新的挑戰,要求教師和學生對于課堂應當有新的認識,還有學習策略、語言知識等等都在發生新的變化。但不可否認,這些變化都是積極的,能夠不斷提高英語教學效果的。
參考文獻:
[1]Arnold,J.語言學習中的情感因素[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6).
[2]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車文博.人本主義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4]Brown,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NJ:Printice Hall Regents,1993.
[5]心理學大百科全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