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強學生管理,建設和諧校園,要著眼于大學生這個特定時期的“人”來研究和改革現行的學生管理工作,明確學生管理工作的目標,理清學生管理工作的思路,建立科學高效的管理機制,開拓新時期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關鍵詞:和諧校園;學生管理;體系
中圖分類號:G46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27-0228-02
黨的十七大的召開,給我國高等教育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對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育要以人為本,充分調動和發掘人的潛力和創造力,建設和諧校園。
一、和諧校園與學生管理
(一)和諧校園的概念及內涵
所謂和諧校園:就是民主辦學的理念得到充分發揚,依法治校的觀念得到切實落實,各方面積極因素得到廣泛調動;就是能夠使一切有利于學校發展的創造愿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就是學校各項事業實現迅速良性發展,師生員工的物質文化生活得到切實的改善和提高;實現學校教育各個子系統或要素全面、協調、自由、充分發展,良性互動,整體優化的過程。
建設和諧校園,既是一個歷史發展過程,又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和諧校園的構建最基本要素——人。校園和諧最為關鍵的因素是人,人的和諧與否決定了校園和諧的成敗,而其中師生關系的和諧是基礎。而師生和諧與否離不開學生管理工作。
(二)學生管理工作概念及內涵
圍繞建設和諧校園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就是高校管理工作者為了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通過學校各級組織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健康成長進行的有意識、有組織的指揮、協調和創新活動。這一概念有以下幾個要素:
第一,學生管理工作的目標是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一般認為,大學生綜合素質包括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創新素質、身心素質四個方面。
第二,學生管理工作的行為主體和對象
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行為主體應該定義為全體教職員工,學生管理工作是一項多部門、多條線共同作為的系統工程,是一個多序列、多層次、多因素的動態過程,需要學校各個部門的統一和協調。學生管理工作的對象無疑是全體在籍大學生。
第三,學生管理工作的內容
學生管理工作涉及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從內容上來看,有思想品德教育、黨團工作、行為規范、學風建設、就業指導、心理咨詢、飲食服務、住宿管理、勤工儉學、貧困生救助、評優評先、社團活動等等。
二、建設和諧校園過程中高校學生管理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第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使學生管理體制面臨新考驗
市場經濟的發展和高校擴招,使得高校學生管理面臨一系列的轉變。原有的學生教育管理單一模式已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要增強學生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就必須改革原管理模式,建立起適合市場經濟發展要求、以人為本的學生管理新體制。
第二,信息化技術的發展和普及給傳統學生管理帶來新的問題
互聯網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乃至思想觀念發生著廣泛和深刻的影響。網絡正極大地改變著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甚至是語言習慣。一方面,網絡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陣地和領域,對加強和改進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另一方面,網絡也給傳統學生管理帶來了極大地沖擊。
第三,全球化的迅猛發展給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隨著我國加入WTO以及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民族之間文化交流日益頻繁,適應全球化趨勢,我國高等教育也面臨著發展的空前機遇,國內高校在與發達國家高等學校的交流與競爭中,教育體制、教育思想、教育方式、教育產業等都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
第四,學分制和彈性學制的實施使學生教育管理面臨新的變革
目前,全國各高校普遍實施了學分制。在學分制下,學生管理打破了學年制整齊劃一的教學管理模式,學生專業班級觀念淡化,形成了以課程為紐帶的、多變的聽課群,使不同專業甚至不同學校的學生在一起學習,學生管理工作不在局限于本專業學生,而且還要管理選修課程形成的其他專業或其他學校的學生。同時,學生管理除了對學生進行教學和思想生活管理外,還需指導學生選課,幫助學生構造合理的學科知識結構,并要求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由定向學習變為自主選擇性學習,學生管理工作指令性管理變為指導性管理。在這種現實情況下,學生管理工作必須尋找和構建新的“平臺”。
第五,高校后勤社會化給學生管理工作帶來新的問題
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實現了高校后勤社會化。高校按市場經濟規律運作,開放學校市場,允許社會上的人員、資金、技術、設備開發校內市場,這些經營者進入高校市場的主要目的是盈利,而學生在繳納各種費用的同時也樹立了教育投資意識,對學校教學生活條件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這就使二者容易產生矛盾。
三、建設和諧校園,構建以人為本的學生管理工作模式
以人為本是學校和諧的核心,所謂以人為本,就是著眼于新形勢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面臨的問題,從學生需要出發,改變傳統的學生管理工作,變管理學生為服務學生,通過轉變角色,來應對學生管理中遇到的問題。
第一,轉變管理理念,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
學生管理工作者在從事管理工作的過程中要更新觀念,合理地組合管理資源,運用恰當的方法,實施科學的管理。
首先,要確立服務的觀點。學生管理部門要培養“以學生為本”的服務意識,一切為學生利益著想,了解學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學生普遍關心的問題是什么,學生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但這并不否認社會主流價值和制度文化對學生的規范,這種規范應以充分尊重學生為前提,以不扼殺學生的個性為基礎,要以學生的自我認同和積極參與為過程。
其次,要研究人的需求。使我們管理工作的目的、內容、方式符合滿足學生生理的、心理的、物質的和文化的需求,通過管理工作使學生的合理需求不斷得到滿足,不合理的需求不斷得到引導和校正,單一和淺層次的需求不斷得到豐富和提高。
第二,民主管理是學校和諧的準繩,平等對話、情感交流、學生參與是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學校的民主化管理要求我們在學生的管理過程中要遵循平等對話、情感交流、學生參與的原則。
平等對話體現的是在學生管理工作過程中管理者(教師)與被管理者(學生)之間的地位問題。教師和學生應建立平等的、朋友式的、交流與對話的關系,只有這樣,管理的目的才能得到學生的認同,管理的措施(如規章制度的執行)才能得到學生的認可,才能有效地克服學生在管理過程中出現的逆反心理。通過平等對話,可以了解學生,從而去關心學生。通過平等對話,才可以民主地交流思想,尊重學生獨立的人格、尊嚴和個性需要。
情感交流是有效管理的重要條件。一定要讓學生在管理的過程中體會到管理者的愛心,管理才會有效。為了實行情感管理,教師要修煉自己的人格,培養自己的情感,養成細致觀察的習慣,具有分析和洞察學生心靈世界的本領。教師要善于和學生談心,掌握談心的技巧,有目的、有計劃地實施和學生的談心活動。
任何學生管理活動的開展,都必須有學生的參與,并且要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管理的積極性。如果我們的管理工作脫離了學生參與這個環節,就不可能產生任何的效果,學生的思想管理要貫徹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原則,對學生的行為管理要貫徹導之以行的原則,同時要十分重視通過環境的影響力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
第三,發揮學生主體能動性,變被動管理為自我管理
做好學生管理工作,在工作中要注意調動好學生自身參與管理的積極性,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生管理工作,改變學生在學生管理工作中從屬和被動的地位,不單純地把學生看作是教育管理的客體,以利于消除大學生對于被管理的逆反心理,實現大學生的自我管理。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鍛煉了自己,既“學到了知識”,又“學會了做人”,學生的主體意識和責任感也明顯增強。
第四,依法治校,建立一套科學、規范、完善的學生工作制度
依法治校、依法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和管理是高等教育的任務,也是高校學生工作的指導思想。因此,建立科學、規范、完整的學生工作規章制度是學生工作的需要。高校應按照國家有關法律規定,依據本校實際情況制定完整的、可操作性強的程序、步驟和規章制度,并以此規范學生的行為,行使有效的管理。
第五,理順關系,形成合力,優化學生管理工作體制
構建以人為本的學生管理工作模式,除了確立指導思想、更新教育觀念、遵循了一些基本原則外,重要的是要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的運行機制。建立學生工作委員會,使之成為學生管理工作的決策核心,指揮中樞和協調中心。要積極探索以年級管理為主,班級管理為輔的體制。
第六,打造一支充滿活力的學生管理人才隊伍建設
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學生管理工作隊伍,為學生管理工作提供組織保證。學生管理工作者本身也應加強學習,增強光榮感和責任感,同時要重視學生管理工作的科學研究,要像從事教學科研一樣重視學生管理工作的科研,不斷地研究新情況,分析新問題,產生新經驗,提高學生管理工作的水平。
和諧可以凝聚人心,和諧可以團結力量,和諧可以發展事業。校園奏響和諧的旋律必將為學校、教職工和學生的發展注入活力。我們要始終用和諧的音符推動學校穩定持續的發展,以發展增和諧、以改革促和諧、以公平求和諧、以穩定保和諧,使建設和諧校園成為光輝的現實。
參考文獻:
[1]劉毓,以人為本:高校學生管理的重要模式[J],教育探索,2003,(5):55-561.
[2]左小平,論新時期高校學生管理工作[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138-140.
[3]馬錦華.人本主義教學觀與素質教育[J].酒泉教育,2002,(5).
[4]陳大超.論新課程背景下的學校管理模式轉型[J].教育科學,2003,(2).
[5]馮化平.人本管理模式[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
[6]李軍.淺談“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