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質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屬性、面貌和發展的根本性質。誠信的本質即是人類在社會層次的重要道德規則,以誠實互信為其存在的基礎,決定于社會道德、經濟和法律的發展水平,是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擬對誠信的本質進行分析,從道德、法律、經濟等角度進行探討,以便于理解誠信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
關鍵詞:誠信;本質;高校教育
中圖分類號:G40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27-0205-02
一、誠信的本質分析
本文擬對誠信的本質進行分析,從道德、法律、經濟等角度進行探討,以便于理解誠信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
本質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屬性、面貌和發展的根本性質。而誠信的本質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呢?誠信這一概念是信用這一概念的子概念,信用是授信人對受信人所做承諾(或雙方約定)的信任。廣義的信用包括兩個基本內涵,狹義的信用和“誠信”。狹義的信用是指市場主體之間的交易關系和價值流動的特殊方式。誠信反映的則是受信人的可信賴程度,與受信人的道德水平和價值觀念有關。如果從狹義上理解信用,那么信用與道德無關,屬于法學和經濟學范疇。然而,如果從廣義上理解信用,那么信用的“誠信”內涵必然使信用被納入倫理范疇,具有道德屬性。所以誠信在英語中經常被表達為credit,用英語解釋一般表達為in good faith。
有的學者認為,誠信在本質上就是一個人或組織的心意、言語、行動三者各自的真實性和一貫性及彼此之間的一致性。還有學者認為,誠信是誠實和守信的兩方面的統一,是指人的言必信、行必果、不欺不妄的品質。這種理解未嘗不可,但又不無缺憾。因為它的著眼點只在誠信的現象或外延,而非誠信的本質或內涵。那么,誠信的本質是什么?有的學者認為,誠信在其本質上是人的利益關系的反映和表現,是主體對自己和客體、中介體利益耦合關系的現實認可、未來期望與踐諾追求的統一。本文認為誠信的本質可以這么理解,即人類在社會層次的重要道德規則,以誠實互信為其存在的基礎,決定于社會道德、經濟和法律的發展水平,是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下文從道德、經濟和法律進行分析,理解誠信的本質。
二、從道德、經濟和法律角度理解誠信的本質
1.從道德角度理解誠信
關于“誠信”,《說文解字》如是說:“誠,信也,從言成聲”;“信,誠也,從人言”。在實際使用中,“誠”是指道德主體內在的一種品質、信念,表現為真誠、誠實、誠懇等?!靶拧眲t是指道德主體在社會生活中與他人或社會整體交往時所表現出來的具體行為及其價值指向,表現為講信義、守信用、重承諾,言行一致?!罢\”、“信”合起來使用,則有誠實守信、表里如一、道德行為與道德品質相統一的豐富內涵。所以我們可以理解為誠信在道德范疇里最基本的本質涵義就是誠實為本,言行一致。
誠信是立德之本,立德應以誠信以先。古人講“仁、義、禮、智、信”,其中“信”就是誠信,如果“仁、義、禮、智”沒有“信”作為根本,“仁義”可能就不是真正“仁義”了,“禮”也不成其為“禮”,“智”也是無用之“智”。誠信是我們中華民族最為優秀的傳統之一,打開史書,就能讀到許多代代相傳的經典記載,無不彰顯這一事實:誠信為立德之根本準則。誠信是社會的一項最基本的道德要求,適用于各行各業。誠信還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準則,是為人處世應當遵循的基本道理,也是一個社會維持正常秩序和有效運行的必然要求。
2.從經濟學角度理解誠信
現代經濟學理論的發展為誠信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解釋,這些經濟學理論包括信息非對稱理論、交易成本理論,這些解釋對于理解誠信的本質很有幫助。
(1)信息非對稱理論與誠信
信息非對稱是指交易雙方所掌握的信息不同,部分人所掌握的自身信息總比另一部分人多。如果交易行為透明度低,或者交易行為的信息傳遞不暢,企業或個人的失信行為就不能被所有潛在的市場參與者及時發現,那么企業或個人就容易擺脫信用的約束。因此,信息非對稱性的存在是企業或個人失信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交易行為透明度高,同時交易行為的信息傳遞暢通,社會失信行為就會減少。因為其他市場參與者可以有足夠的信息判斷交易對手的信用狀況,從而制定正確的對策。
信息非對稱理論認為,要解決失信問題就必須增加交易行為的透明度,健全交易行為的信息傳遞機制,減少信息非對稱性。為了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例如,目前我國證券監管部門正是通過強制上市公司進行適當的信息披露來減少信息的非對稱性,以達到防止上市公司失信行為、保護投資者利益的目的。
(2)交易成本理論與信用
交易成本理論,也叫交易費用理論,從成本的角度解釋企業失信的經濟原因。交易成本理論認為,若失信行為不能夠產生足夠的經濟損失,失信行為就會繼續下去;相反,如果失信的成本大于失信產生的收益,則失信行為將因失去利益驅動而減少甚或消失。
某些企業或個人不講信用,就是因為拖欠銀行貸款后往往可以受到某些行政管理部門的財政豁免、掛賬或債轉股等政策的扶持,從而使其不能真正感受到失信所帶來的成本損失。
可見,要減少失信行為、創造良好信用環境,就必須建立起嚴格的失信懲戒機制。只要失信招致的損失大于失信取得的收益,企業就沒有動力作出失信的決策,企業自律才會逐步實現。
交易成本理論還解釋了社會征信體系、信用服務機構的產生和發展的經濟根源。信用交易雙方需要相互了解交易對手的信用狀況,他們可以選擇自己完成,也可以委托給一個可信的信用服務機構來完成。無論選擇哪一種方式,他們都必須付出一定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如交易對手的數量、距離、時間、專業性、業務復雜程度等。
一般而言,自己完成比委托信用服務機構完成所發生的交易成本高。因此,交易方會更多地選擇委托信用服務機構的方式,這就推動了信用中介機構和信用行業的發展。從交易成本論可以看出,專業信用服務機構的出現是社會分工的必然,有利于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節約交易成本。
3.從法學角度理解誠信
誠實信用原則是誠信在法學中的最重要的體現,是法律原則中最重要的一條。一般認為,誠實信用原則的基本涵義是,當事人在市場活動中應講信用,恪守諾言,誠實不欺,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時不損害他人和社會利益,要求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維持雙方的利益以及當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平衡。來源于日常生活中的誠信,是將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上升為法律要求,是一般誠信的法律化。
由于誠實信用原則功能在實踐中的凸顯,誠實信用原則奉為現代民法的最高指導原則,學者謂之“帝王條款”。所有具體的民事立法均不得違反該原則或對該原則有所保留。它不但是意思自治原則的修正與必要限制,也與公平原則有同等價值,同時它還衍生出類如禁止權利濫用原則、情勢變更等眾多下位原則。它適用于契約的訂立、履行和解釋,擴及于一切權利的行使和一切義務的履行。
可以從以下四個角度理解誠信在法律中的功能:一是指導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的功能,即指導當事人正確進行民事活動,相當于行為規范功能;二是完善立法機制,承認司法活動能動性,即授予自由裁量權功能,“法官造法的空白委任狀”;三是有助于克服成文法的局限性,即不合目的性、不拖延性、模糊性、滯后性;四是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的功能。
三、理解誠信的本質對高校教育的啟示
1.營造誠信氛圍是高校教育的重點
教育是在社會大環境下進行的,沒有與教育的目標相一致的環境,任何教育都是蒼白無力的,因此,在高校范圍內營造一個的社會小環境非常重要。重點是要樹立誠信觀念,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參與。一是利用校內媒體積極宣傳和報道誠信典型,強化誠信觀念。二是大力提倡社會主義榮辱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營造良好的校園、社會誠信環境。
2.加強誠信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點
誠信教育和高校教育應是相輔相成的,大學時代是大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沒有良好的誠信教育將有不利影響,在這方面高校教育可以大有作為。首先,完善固化誠信教育。在很多高校都存在這樣一些情況:學校比較重視對待特殊學生,如對申請助學貸款的學生的誠信教育;比較重視特殊時期如考試之前學生的誠信教育。不能夠覆蓋全體學生,不能夠進行經常性的誠信教育,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其次,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誠信教育內容。少些大而寬泛的政治素質教育,多些跟學生學習、生活聯系密切的道德素質教育;少些說教,多些實踐。最后,教師應加強社會榮辱觀的學習和示范,成為誠信為人、教書育誠的楷模,給學生以信心。
3.建立和完善誠信約束機制是高校教育中誠信教育的保證
制度問題是一個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的問題。因此,誠信教育不僅要抓好教育,培育誠信理念,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相關的制度,對失信行為進行規范、引導、監督、約束和制裁。目前,一些高校推行了要求學生簽訂《大學生誠信公約》,建立個人誠信電子檔案等方式和制度,對大學生的誠信行為進行引導和約束,取得一定成效,值得借鑒。近幾年,一些部門和地區相繼開展了多種形式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試點工作,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取得了一定的進展。這些為高校完善約束機制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經驗。此外,我們還可以向西方學習他們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信用監管體系建設的經驗,更好地推進大學生誠信重建工作。
參考文獻:
[1]許慎.說文解字[M].中國書店出版社.1998.
[2]楊方.誠信本質的六個層面[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4).
[3]孫勇.試論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十大關系[J].重慶電力高等??茖W校學報,2005,(01).
[4]李桂梅.誠信的類型分析[J]中共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