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語泛讀是英語專業學生的專業必修課和基礎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教學中還存在著很多問題。簡單分析了英語泛讀教學的問題、教學方法及理論基礎等,并提出了自己的一點看法。
關鍵詞:泛讀;重要性;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27-0297-02
一、英語泛讀的重要地位和大綱要求
英語閱讀作為語言技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英語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英語專業學生的一門專業必修課,也是國家教委規定的英語專業主干課程之一。學生通過廣泛閱讀各種英語雜志書刊在提高閱讀理解和表達能力的同時也增強了英語語感“speechfeeling”,提高了英語文化水平和素養。英語泛讀課程為學生提供了內容豐富的閱讀材料,涵蓋面廣,知識性和趣味性兼顧,使學生在提高英語閱讀理解技巧的同時還開闊了眼界,增強了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為英語專業學生其他的專業課打下了良好的知識文化和能力基礎。
英語泛讀是目前高校英語專業一、二年級普遍設置的課程,其教學大綱一般要求在兩年的學習中,讓學生的英文閱讀速度能夠達到每分鐘120~180個詞,能夠讀懂中等難度的各種英語材料及文章,抓住文章的主要論點和情節,并能夠進一步根據所讀材料進行推理分析。課文長度從1200詞增加到2400詞。因此,泛讀課程的設置目的應使學生掌握更多的閱讀技巧,在有限的時間內能以較高的速度閱讀并能正確地理解文章達。
二、英語泛讀教學中的問題
作者在英語專業泛讀教學實際中發現:受我國傳統教學方法的影響,當前的英語泛讀教學還存在著不少問題。主要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1.教師的教。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不少老師忽視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填鴨式的教學完全以教師為中心,使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一堂課下來學生感到內容很多但是實際上沒有任何真正的收益。或者有的老師深知這點,也力圖改變現狀,在教學的初期按自己新的方法對泛讀教學進行了改進,達到一定效果。但由于泛讀教學任務重,時間緊,按照這種方法學生雖能發揮一定的主動性,但是往往不能按時完成泛讀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教學任務。最后也是虎頭蛇尾,不了了之。
2.學生的學。作為學習過程中的主角,大學生起到了關鍵性作用。然而,由于學生來源差別太大,英語基礎及接受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差別較大,結果有些學生成績優異,接受新知識較快,自主性強。有些就反應老師所講內容難以理解,更不要說延伸自主學習了。還有些學生沒有認識到英語泛讀的重要性,忽視了泛讀在所有英語專業知識中的基礎性地位,從而沒有給予閱讀充分的時間,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更不要說閱讀速度和閱讀能力的提高了。
3.教材的取材。現行的英語泛讀教程共四冊。選材題材廣泛,涉及英語國家的社會、政治、經濟、科技和文化等方面;一些還涉及到了反映今年來社會進步和科學技術發展的文章。為學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學習內容。但同時也使一些學生“選材而學”“避重就輕”,即對自己感興趣的文章簡單的文章就多花些時間,對科技性較強的篇幅較長內容較難的文章則得過且過,甚至預習時就粗略地看一遍然后被動地聽老師講一遍。這對英語學習顯然是很不利的。
4.學習平臺。要想真正地學好英語練好英語閱讀能力,只一兩本教材是遠遠不夠的。學生需要大量閱讀不同體裁的英語原版文章,如外文雜志、報紙、原版小說。從各個方面和渠道了解西方文化,吸收英語原文的精華,真正地學以致用。受現實條件所限,圖書館不能給學生提供足夠豐富的學習閱讀資料;網絡固然可以給學生提供廣闊的資源但是對大多數學生來講每天都可以上網查找學習也是不現實的。
三、課堂實踐對策分析
總之,由于以上總總原因,我們當前的英語泛讀教學受到一定干擾。基于以上問題,作者在教學中進行了以下改進。
1.作為傳授知識的主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力求用新的方法理論來指導英語泛讀教學。對學生“授之以漁”,力求在傳授給學生具體知識的同時,更能啟發推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在教學中,時刻注意教師的情緒,上課前調整好狀態,不讓個人情緒影響課堂效果。
2.堅持“法無定法,活為原則”,上課時注意授課方法的調整,盡量避免滿堂灌,使學生提高了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收到了很好的課堂效果。
3.其他文化資源的介紹。作者在教學過程中努力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為學生介紹原版文學作品和外語學習網站,上課前精心備課,充分利用多媒體,讓學生在有限的條件下了解到更多的英語文化知識,為學生體會英語的精髓打下基礎。
四、英語泛讀教學改進的理論基礎
作者認為,作為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成分之一的學生,其學習過程中的心理狀態對學習方法和學習效果起到很大的影響。因此,學習者的心理認知為泛讀能力的提高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1.心理認知的出發點:俄國心理學家Vygotsky(1962)提出的“最近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簡稱“ZPD”和語言學家Stephen Krashen (1981,1983,1985)提出的“comprehensible input”簡稱“i+1”,都強調了輸入信息不能太難或太易的觀點。因此,作者在教學過程中及時通過不同方式了解學生的實際能力(即“i”)并據此對學生因材施教,保證授課時的語言輸入信息有一定難度(即“i+1”)。只有做到“i+1”,才能誘發語言習得活動。但是,這個“1”必須是學生努力能夠達到的水平,否則會扼殺他們的學習動機(J.Richards T.Rogers 1986)。
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必須從實際出發,結合學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在選擇閱讀教材時注意教材的難易程度要和學生的能力相符合。文章太難超出學生理解能力過高則學生會失去學習積極性,喪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文章太簡單則容易讓學生產生驕傲心理不能收到能力提高的效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起到知識傳授的作用,更要起到對學生啟發引導的作用,在教學中師生真正做到教學相長才能更好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了解能力、提高能力。
2.心理認知的過程特征:閱讀過程的心理語言學模式表明,閱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往往會積極努力地重新構建作者傳達的信息。讀者實際上是在參與一種無聲的對話,在這種對話中形成假設,作出預測,產生疑惑,隨后解決問題,在已有的信息中植入新的內容等。因此,閱讀是一個認識和言語交際的過程,也是極為復雜的生理和心理過程。這一過程是多方向的,教師傳授學生知識,學生通過閱讀把握作者的觀點和文章的脈絡,同時又有生—生交流、師—生互動交流,學生在此過程中對文章語言信息的理解不斷得到深化和鞏固。但是傳統的教學中多以教師為中心(teacher-centered),滿堂灌的方法反而對學生的閱讀能力的發展造成了嚴重地干預和妨礙。因此,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接受信息的心理特征靈活地改進教學方法,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通過這種多向交流給學生的閱讀能力的提高提供一個更為廣闊的前提條件。從而讓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和閱讀能力都得到大幅度提高,有效地促進英語泛讀的教學的改進和提高。
小結
基于英語泛讀的重要作用,根據當前英語泛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教師要不斷地用新的理論結合教學實踐對學生因材施教,結合學生的認知心理,在教學過程中啟發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其閱讀能力,為其他英語專業課打下良好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參考文獻:
[1]王守仁.新編英語泛讀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2]張硯秋.《大學英語》泛讀教程修訂的指導思想與具體方法[J].外語界,1997(4).
[3]Richards J.C. Rodgers T.S,1986,Approaches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CUP.
[4]Vygostky.L.,1962,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Discussion about the English extensive reading teaching
YAN Cai-xia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Jining college,qufu 273155,China)
Abstract: As one of the compulsory subjects extensive reading is very import for English majors . But there're many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problems,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gives suggestions.
Key words: extensive reading; importance; meth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