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目前職校英語教學中探究性學習實施過程存在的誤區進行討論,如探究泛化;搞高度自主論;只重過程,不重結果等。提出有效的應對策略,確保真正的探究;在新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尋找好自己的位置;既要“花香”也要“果甜”等。希望能對目前的職校英語教學提供幫助。
關鍵詞:英語探究性學習;誤區;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27-0267-02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以增進學習者創造才能為主要任務,以解決問題為主題、以學習者自主活動為主要方式的探究性學習已經被普遍運用到職業學校的英語教學中,越來越成為英語教學的常見方式。英語探究性學習給職校英語教學帶來了生機和活力,也體現了新英語課程改革的理念。不過,當我們深入到英語探究性學習的課堂,在欣喜的同時也不無擔心和憂慮。因此,有必要冷靜下來,很好地研究英語探究性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誤區,尋求解決問題和走出誤區的策略。
一、英語探究性學習存在的問題和誤區
綜觀英語探究性學習的現狀,英語探究性學習主要存在以下七個方面的誤區:
誤區之一:探究泛化
新學習方式的泛化主要表現為不根據英語學科性質、教材因素、知識特點、課型類別和學生實際而濫用新的學習方式。如英語課文的內容、情感、章法要探究,重點詞、句、段要探究,甚至連詞義的理解、字形的識記也要探究。還有的教師過分夸大探究性學習的作用現象,以為有了探究性學習就有了英語教學的一切,就會有學生英語素質的全面形成與提高。實際上探究學習只是一種學習方式,并不是越多越好的。它對學生英語素養的形成作用也是很有限的。
誤區之二:忽視教師的應有作用
在目前的英語探究性學習中,教師的應有作用被忽視,往往只是個組織者、激趣者,卻也因此成為自覺或不自覺的旁觀者。有些教師認為: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方式則是給學生“完全的自由”,學生喜歡干什么就干什么,即使探究內容與主題毫無關系也無妨,不給學生絲毫的灌輸,不用組織學習[1]。在這種思想指導下的教學實際上是一種“放任自流”的教學,其教學效果也令人懷疑。
誤區之三:探究性學習一教學生就會,一用教學就靈
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能力也是慢慢建構起來的,需要有意識地訓練。有些教師以為探究性學習效果優于接受性學習,一經嘗試,才發現教學效果有時反不如初,從而對探究性學習的效能不免心生懷疑。其實,探究性學習方式是一把雙刃劍,使用不當,或者用的不是地方,都會帶來負面傷害。更何況,無論學生還是教師,都是探究性學習方面的新手,受挫是難免的。
誤區之四:忽視討論交流主題內容,走入單純追求氣氛的誤區
課堂教學疑難問題的解決,討論交流是較有效的解決問題的途徑。合理引導,確定合適的討論主題直接影響討論交流的效果。但實踐中一些公開教學中的討論,僅僅是為迎合聽課者的心理,烘托課堂氣氛而設計的一個教學程序,是一種只見森林不見樹木性的討論。這樣的討論,看起來舌戰群儒,究起來空洞無物。
誤區之五:學生“自我探究”流于形式
一在學生探究活動上,教師講授多,學生思考探討研究活動少;強求一致多,發展個性少;死記硬背多,鼓勵創新少。其學習方式的結構是單一的,即僅僅是以“接收式學習方式”為主的一個維度。
二在探究時,教師未能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小組合作討論不夠深入。有的進行了充分的討論探究,但未能重視給充分的時間展示學生的探究思考的成果和產生的情感體驗。
誤區之六:忽視教學內容和全員參與,走入一味強調小組合作的誤區
教學實踐中,一些教師片面理解合作學習,不對具體教學內容進行分析,把小組合作搞成制造主體學習熱烈氣氛的工具,搞成公開教學調整自身教學狀態和講解進程的工具。致使學生不會進行合作學習,有的心不在焉,有的詞不達意,有的一言不發;有些小組各說各的、互不相干;有些小組在悄悄的嬉戲;有些小組一人做題,其他成員等待結果等等。嚴重背離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初衷,從根本上失去了小組合作的意義。
誤區之七:只重過程,不重結果
由于探究性學習理論在我國沒有系統的介紹,人們從零散的資料中很容易獲得這樣的結論:探究性學習就是學生像科學家搞研究一樣來學習,過程重于一切,結果無關緊要。在此影響下,探究性學習變成了重點關注探究過程的技能,至于探究的結果則變得無關緊要。事實上探究性學習主要是看過程,但并不是結果就不重要。重過程只是比較而言,不是不要結果:不強調結果是不要把結果定位太高,以免將探究性學習引向歧途。
二、有效進行探究性學習的策略
如何在認清課堂中探究性學習實施下產生的誤區后有效地進行探究性學習呢?筆者認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對應的策略之一:該出手的時候才出手,確保真正的探究
在開展英語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讓學生主體懂得如何實施探究活動,在更深層次上避免探究學習的泛化。教師應該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提出的問題有思考價值。探究性學習要想在學生面前永葆魅力,唯一的途徑是讓學生在探究中有所發現有所得,每一次的探究都能給學生帶來充實感和力量感[2]。學會發現問題是開展探究性學習中最重要的事情。第二,杜威在說“除了探究,知識沒有別的意義”時同時也指出了另外一個事實,那就是探究是基于知識之上的,沒有離開知識進行的探究[3]。我們要把握英語學科的突出特點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英語教學需要背誦積累、涵詠品味,也需要討論交流、思維的啟迪。“探究性學習”在學科中運用的目標是以問題為載體,讓學生通過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
應對策略之二:在新課程的教學中,教師要尋找好自己的位置
當今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學習應是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教師是知識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這正如布魯納指出的:“教師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種學生能夠獨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現成的知識”[4]。
那么在探究性學習中如何實現教師的指導作用呢?在探究性學習的課堂上,教師的角色應該定位在: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而不是領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而不是居高臨下的包辦者。另外,教師真正靈活調控課堂還應依據學科特點:1)盡量構建真實的問題情景,特別是在初始階段,而且探究目標要貼近。探究途中若出現思維斷層,應補充后續情景或以對話予以調控。2)對問題的引導要留有余地,當學生在知識的運用中止步不前時,要通過充分的課堂醞釀打破僵局。3)對學生提出的觀點、方法和建議要積極評價。4)課堂設計要合理、層次要分明,既有層次性又有連貫性。整個教學過程都應力求把動機、興趣、情感、技能等教學要素和諧的結合起來。
應對策略之三:珍視并正確處理學生已有的個人知識和原始的概念,引導學生積極的反思
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基礎,從總體上設計出一套完整的訓練進程計劃,并將各個環節的探究技能訓練整合到各項學科知識內容的學習之中。例如中職英語是學習說話。高職英語是為了學習語言能力和寫作能力。教師需要思考在某些階段重點訓練某些技能,并還需要考慮如何協調各種探究技能訓練之間的交叉重疊關系等。
通過進一步的親身探究(在教師引導下),讓學生自己親自發現自己的已有經驗與新發現的現象或事實之間的不一致甚至矛盾沖突之處,他們才會審視、反思并修正自己的經驗和認識,提出或接受(重建)“更為科學”的新解釋、新假設、新概念。這是學習者自主建構的過程,是“順應”與“同化”兩方面統一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自主構建起來的新知識,才是真正屬于他們認知結構的、真正有意義的和有效力的“活知識”。這種建構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應對策略之四:給學生充分的自主
教師還要給每個學生參與的機會,除了必要的指導外,還要盡量少講,不要把討論變成講解,因為教師占用的時間越多,學生用以討論的時間就越少[5]。另外給學生充分的自學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感悟,去探究。強化學生的自主意識閱讀,讓學生這個閱讀主體獨立領受和駕馭文本。探究式課堂教學特別重視開發學生的智力,發展學生學會和掌握科學方法,為終身學習和工作奠定基礎。
應對策略之五:搭建合作平臺
合作是探究學習必不可少的環節。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一起討論和交流,組成一個共同的學習群體。在這個群體中,師生共同批判和探討,共同協商和辯論,可以獲得別的方式不能得到的理解,可以學到許多其它渠道無法學到的知識。教師學生的思維和智慧就可以被這個群體所共享,使這個群體的成員建構起有關的知識體系,同時明白合作給自己帶來的雙贏在這個社會的價值。
應對策略之六:既要“花香”,也要“果甜”
針對傳統教學只讓學生被動接受采自教參結論的弊端,探究性學習特別注重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大膽發散、求異、嘗試、親歷運用知識、獲取理智、解決問題的過程,無疑是有積極意義的。但矯枉不能過正,注重過程并不是不要結果了,我們還必須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學會采集、分析、處理信息,得出結論、實現問題的解決,并把這種結果與前人的經驗進行比照,從中讓學生真正體驗學習的樂趣,提高探究能力,達到探究性學習的最終目的。
解決問題的策略是明確意義,善始善終。課內課外相結合,符合大英語觀的理念,最能體現探究性學習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創造性強的特點,對學生益處多多。教師要將指導由課內延伸到課外,盡力擠出時間讓學生交流探究成果,努力使交流活動成為學生展示自己的平臺,成為激勵學生繼續主動探究的“加油站”。
參考文獻:
[1]黃宗耀.英語探究性學習的誤區及教學策略[J].小學教學參考,2004,(3).
[2]費秀芬.由一堂課引發的對人、探究性學習的若干思考[J].當代教育科學,2005,(6).
[3]勒玉樂.探究教學的學習與輔導[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2.
[4]邵瑞珍,等,譯.布魯納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5]馬衛申.開展探究性討論中注意的幾個問題[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