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師成長問題成為新課改推進的瓶頸,其原因在于教師培養模式的滯后。為確保新課程改革正常進行,教師培養問題應作為一項戰略任務來抓,通過教師培養模式的變革與創新,全面提高教師整體素質和能力,促進基礎教育又好又快發展。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教師培養模式;教師成長
中圖分類號:G40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27-0250-02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隊伍的進一步歷練、教師的全方位重塑與培養,變得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有意義和刻不容緩。在不斷推進的形勢下,新課程改革卻頻頻遇到阻力和障礙。如何克服這些阻力和障礙,就成了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
一、新課程改革的瓶頸:教師成長的艱難
縱觀新課程改革整個過程和新課程要求,教師始終處在焦點位置,是新課程改革的主體。教師的思想觀念、綜合素質、道德水準和自身作用舉足輕重,是影響和制約新課程改革進程、成效甚至成敗的關鍵,一句話:新課程改革成敗與否取決于教師素質的高低。然而,教師的成長不僅取決于未來教師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的意向和努力,也取決于教師自身能否獲得更有助于其學習和發展的條件。
必須指出的是,當前形勢下,教師成長所必需的動力和條件存在較大問題:
1.應試教育的沉重負擔限制了教師成長
盡管新課程改革在不斷推行,但由于教育資源分布的不平衡以及人才選拔機制的陳舊,致使應試教育依然如火如荼,有些地方和學校我行我素,各行其是,無休無止的補課,鋪天蓋地的題海戰術,把新課程改革這一嚴肅的課題簡單化、庸俗化,甚至貶到了可有可無的地步。教師的教學負擔過重,大部分精力放在應付各種檢查、考核和競爭、評比上,無暇進行自主學習。
2.陳舊的教師培養模式不能促進教師成長
長期以來,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通過整合各種優質教育、學術資源,以高等院校或教育科研機構為依托,組建了各類教師教育培訓機構。各類教師教育培訓機構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遵循教師成長的客觀規律,不斷探索教師培養的新途徑,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師培養模式,在教師的培養過程中發揮了其獨特的導向作用、紐帶作用和輻射作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師培養模式。然而,隨著教育的快速發展,尤其是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整個基礎教育受到了巨大的挑戰,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方式、評價模式以及價值取向等方面都受到很大沖擊。
在新課程改革這種特定的背景下,我們的教師教育培訓機構準備不足,對新課程改革精神吃不透,沒有認真分析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培養所面臨的新問題,教師模式得不到更新,導致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教育培訓中“穿新鞋走老路”,“以不變應萬變”,以老辦法應對新問題,影響了教師培養的質量。教師成長問題重重,制約了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
二、教師成長的障礙:教師培養模式的滯后
從一般意義上來說,教師培養相對于培訓而言,它指向職前。然而,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條件下,教師培養的指向更為寬泛,已經不只是指向職前,而在教師成長的各個時期都具有現實意義,應該貫穿于教師教學生涯的始終。以前的教師培養基本沒有納入系統管理當中,教師培養處于一種自發狀態。近年來,在校本培訓之外,教師教育培訓機構也進行了大量的教師培訓工作,如:骨干教師培訓、班主任培訓、校長培訓以及教師遠程全員培訓,這些多層次的培訓為教師培養、教師成長提供了有利條件,但存在著與新課程改革結合不緊密的問題。事實證明:我們現行的教師培養模式已經大大滯后于新課程改革,必須堅決實行變革和創新。
當前,在教師培養的問題上存在“鐵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局面,培養模式普遍存在單一、呆板、簡單化、隨意性強、缺乏合理的評價機制等弊端,突出表現是:1)形式單一,往往是搞一兩個專題,請一兩位專家,舉行一兩次講座,把教師培養長期而又艱巨的過程簡化為“聽講座、發證書”;2)在內容設置上,與教師成長、教學實踐脫節,起點低,定位不合理;3)缺乏必要的監督、評價機制,在教師培養的過程管理、質量跟蹤調查、經驗總結和推廣、問題探討研究等方面十分欠缺,教育培訓機構自身特有的輻射功能和紐帶作用得不到應有地發揮。
教育培訓機構的教師培養模式存在這些弊端,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缺乏主人翁意識和大局意識,認為教師培養是學校的事、是教師自己的事,與教師教育培訓機構關系不大;二是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對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培養的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缺乏主動分析,在進行教師培訓教育過程中,對教師在新課程改革問題上的角色轉變上的難度、觀念轉變上的難度、教學行為轉變上的難度、技能提升上的難度缺乏足夠的認識和準備;三是缺乏學習意識和責任意識,忽視對新課程改革所帶來的新觀念、新知識、新信息、新模式的學習與思考,忽視對教師這個終身學習的特殊群體在新課程改革形勢下需求的深入了解,形成教師進修學校“進”而不“修”的局面。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導致了教師培養質量下降,影響了新課程改革的正常推進,同時也阻礙了教育培訓機構自身的可持續發展的步伐,以致出現關系不順、職責不明、功能不全、機制不活、后勁不足的狀況。
三、教師培養模式的變革:從封閉到開放
變革和創新教師培養模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師教育培訓機構應該把新課程改革帶來的挑戰當作自身發展的機遇,積極謀求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學校、教學科研部門、教師的通力配合,努力爭取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政策、資金扶持,從封閉走向開放,探索適合新課程改革要求的教師培養模式,為新課程改革健康有序地推進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著重做到:
一要尋求上級支持,建立保障機制。積極主動與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和政府相關部門進行溝通聯系,把外爭政策資金、內強素質功能有機結合其起來,借力而行,揚優成勢。在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大力支持的基礎上,加大制度保障機制的建立,把教師教育培訓與教師的工作績效、工資、獎金、職稱職務晉升、評獎評優等方面掛鉤,形成教師培養的自激力和外在壓力相結合的發展態勢;建立領導責任追究制度,把學校教師教育培訓的開展情況、參訓情況與校長個人的工作業績、職務升遷掛鉤,并納入年度目標管理考核指標體系進行全面考核,對沒有按照培訓機構要求完成教師教育培訓任務、新課程改革開展不力的學校,除通報批評、限期整改之外,還要追究校長的責任,確保教師培養的各項措施得到認真落實;根據新課程改革要求,設置科學合理的培訓項目,以項目拉動教師培訓需求,以項目增強拓寬培訓渠道,以項目贏得上級資金扶持。
二要確立目標,認真規劃。結合新課程對教師要求的標準,確認并分析那些影響教師素質養成的重要變量,從而尋求問題解決的核心所在。從教師的培養過程來看,影響教師基本素質養成的可控性核心變量主要包括:培養途徑、課程設置、課程實施機制、質量保障與評價機制、政策配套措施等。因此,我們必須在所有影響教師基本素質方面設置目標,“給予那些和基礎課有關的、普遍的和強有力的觀念和態度以中心地位”(布魯納語),找準切入點,制定配套措施,逐步推進,有的放矢。
三要強化責任,身體力行。培訓機構人員尤其是擔任培訓工作的教師必須轉變觀念,轉化角色,掌握新課程改革的新理論、新知識、新信息,深入基層,深入課堂,深入教育教學第一線,深入了解中小學教師的工作特點和實際需求,根據中小學教育和教師不斷變化的實際情況,不斷更新培訓內容和培訓模式,創設中小學教師自主發展、終身發展的文化環境和學習條件。
四要形式活潑,方法多樣。在培養形式上,可以采取“參與式”“以問題為中心式”“菜單式”“校本培訓式”等形式,通過反思性教學和反思性實踐、案例教學、觀摩教學和行動研究等方法,變原來的統一、被動、機械訓練式為多向、主動、探究式,培養骨干,以點帶面;強化交流,分享成果;研究問題,舉一反三;推廣經驗,借鑒啟迪;研究課程,研究學生,研究自己;現場觀摩,注重實際。真正把教師培養標準與新課程改革要求統一起來,把教師的專業發展水平與新課程改革成果統一起來,使教師培養模式的變革與創新立足于服務于新課程改革這個根本點。
五要建好“平臺”,鞏固陣地。教師教育培訓機構具有其他教育機構不能比擬的優勢,它是聯系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教學科研部門和教師的“紐帶”作用,我們可以通過學習、探討、交流互動,做到上情下達,及時傳遞新課程改革方面的新政策、新信息,也可以給所有參訓教師提供學習、交流、展示的空間和機會,最大限度地發揮參訓教師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還可以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師優質課評選、說課比賽、公開課、教學骨干評定和名師工程等活動中去,參與教研、指導教研,積極介入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評價以及新課程課堂教學評價的研究和指導,為優秀教師脫穎而出搭建“平臺”。
六要科學評價,保證質量。建立健全一套涵蓋各層次、各種類別的教師培養活動的質量保障和評價機制。在借鑒發達國家教師教育制度的基礎上逐步建立并完善教師培訓合格證書制度、教師教育課程鑒定制度、教師培訓質量跟蹤調查制度以及教師教育機構質量評估制度等,對教師培養質量情況進行動態控制和管理,逐步建立、完善教師成長檔案和名師資料庫,把對教師培養的管理納入到制度化、正規化、科學化的軌道上來,為新課程改革卓有成效地推進提供科學的必要的決策依據。
結束語
教師培養模式的變革和創新,實際上是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一次飛躍,這種飛躍的完成必須以教育觀念、人才觀念的更新、教育培訓機制的創新為前提。教師教育培訓機構應當切實擔負起責任,從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出發,提高工作的前瞻性,逐步建立起一個有利于教師自我完善的、為新課程改革提供保障的、“上下聯動、左右互動”的開放式的教師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中國基礎教育發展研究報告[R].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43.
[2]鐘啟泉,崔允.新課改的理念與創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謝安邦,朱宇波.教師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完善[J].教育發展研究,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