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淺析臺灣地區排灣族歷史分期與文化的變遷

2010-12-31 00:00:00湯韻旋
學理論·下 2010年9期

摘要:主要探討在外來族群文化的影響下排灣族文化是如何調適變遷的。同時結合排灣族所處的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政權、與不同的族群文化的接觸以及排灣族自身文化的特質,盡量以社會史的角度勾勒出排灣族文化的演進圖譜,以便更好地、更清晰地從整體上把握排灣族的文化變遷過程。

關鍵詞:排灣族;外來族群;文化;理番

中圖分類號:k28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27-0119-04

由于排灣族只有口傳文化,沒有自己的文字,其祖先無法用文字紀錄過去發生的事情和生活經驗。排灣族只存在一些族群片斷的記憶、缺乏族群的主體認知,對它的研究仍主要依靠“他群”的紀錄與觀察,如漢人、日人的一些文獻以及少數荷蘭人的資料等等。由于資料的嚴重欠缺,且目前對排灣族的研究也非常有限,所以,本人也只能根據有限的資料與研究成果來分析它的文化變遷過程,盡量從整體上勾勒出排灣族文化演進的圖譜。

一、史前史時代的排灣原始文化

排灣族的祖先很早就定居在臺灣南部的山地,至于何時移入臺灣,目前尚無定論,但根據陳奇祿的推定,最早應為公元1世紀—4、5世紀[1]。而排灣族在荷蘭人入侵以前,其分布的格局就已經形成,此后雖不斷受到侵蝕,但大體還和今天的情形差不多。由于臺灣原住民的歷史絕大部分都沒有文字紀錄,直到1624年荷蘭入侵臺灣后,臺灣部分平埔族才開始有了一些文字記載。故荷蘭入侵之前,臺灣的歷史只能稱為史前史,也就是說還沒有進入文明時代。史前史時代的排灣族有人認為可能就是我國古書上常說的毗舍耶,陳漢光就持這樣的看法,他說:“毗舍邪(即毗舍耶)或是臺灣南部的傀儡番(今排灣族)”[2]51。“毗舍邪人缺少鐵器;黥面文身,袒身裸體;臨敵用鏢槍;航海靠竹筏;甚至生啖人肉,說明他們還處在原始社會發展階段。”[2]52鏢槍是他們的狩獵工具,也是他們作戰的武器。明陳第《東番記》說他們“人精用鏢。鏢竹柄鐵鏃,長五尺有咫,甚,出入攜自隨”[2]54。不過毗舍邪是否單指排灣抑或指其他的原住民族,或泛指整個臺灣,當然學術界是有爭議,然而毗舍邪的文化特征與排灣族太相吻合了,也就難怪藤田豐八會在《南海地圖》上把它標注在臺灣南部[3]。

排灣族和其他臺灣土著一樣基本上都屬于泛靈崇拜,或稱精靈崇拜。“精靈的產生是由于恐懼,尤其是死亡,因為原始的生活環境充滿了危險,低陋部族很少有人能隨自然凋謝而走完人生的旅程。”[4]百步蛇在臺灣歷來被稱為毒蛇之王,尤其盛產于臺灣南部,在生產力還處于原始狀態的條件下,百步蛇自然就成了排灣族祖先敬畏的對象。這種圖騰崇拜正是在人類發展的初級階段出現的最古老的宗教信仰形式,它是與人類原始的思維方式和低下的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的。由于人們出于對一些大自然現象及蟲蛇猛獸的恐懼和敬畏,為了求得生存與安寧,尋求心理上的慰藉與依托,由此產生了人類最初的精神信仰——圖騰崇拜。而排灣族的圖騰崇拜是與祖先崇拜緊密聯系起來的。排灣族有著復雜的始祖創生故事,每一個貴族家庭都有自己的創生故事、每一個聚落都有它的神話傳說。這些創生傳說大致可分為太陽卵生說、蛇生說、石生說與壺生說等四種[5]。由于排灣族人缺乏文字的記載,因而通過口頭流傳的神話卻異常的豐富。只有口傳而沒有文字記載,這種神話就更容易“失真”,再加上時間感的缺乏,所以連最基本的傳說結構都難以確立,只能待考古遺址上的新成果去慢慢彌補。不過排灣族的神話也和一些原始宗教相混合,并試圖替各種信仰尋求某種解釋,來構成一個系統以滿足人類的求知欲。正如馬克思說的,在原始時代“每個氏族都是起源于一個神[2]482”,排灣族也是這樣,他們把始祖歸于自然及精靈,然后把“系譜”轉化成“神譜”。他們的神化傳說、社會組織、地域命名系統、宗教祭儀等等,都表現了自主性發展的文化設置。但他們的神話、譜系、社會組織、宗教習俗等等,都是與原始社會生產力及意識形態的發展相適應的。自荷蘭人入侵以后,排灣人逐漸喪失自主性而成為沒有選擇能力的客體,是被同化或者被征服的對象。

二、不斷沖擊下的傀儡番階級時代

自荷蘭入侵開始,臺灣的原住民族,不管是高山族還是平埔族自此開始被打斷正常而又緩慢的發展軌跡,在外力的作用下,其文化逐漸被沖擊——反應中不斷地得以調適和變遷。從1624—1875年排灣族歷經了荷蘭殖民政府、鄭氏政權及清政府三個政權,時間跨度比較長,本人把排灣族所處的這一時期稱之為“傀儡番階級時代”,因為“傀儡番”多指“排灣系民族”,且漢人在文獻中長期使用這一名稱,而且排灣族也是在這一時期逐漸走入階級社會的。所以使用這一名稱,盡管可能不夠嚴格,但還能反映這一時期的基本特點。

荷蘭人侵占臺南時:“集歸順土番而撫之,制王田、設學校、開會議、立約束,以養以教,而土番亦效命不敢違。故終荷蘭人之世,土番無有亂者”[6]290。荷蘭人在對待番人方面確有開明的一面,因而番變事件較少,荷蘭人、漢人、番人相處比較平靜。這些歸順的番人基本上是居住在西部的平埔族,而荷蘭殖民者對于后山的番人則多次興師動眾。“傀儡番在深山之中,負蟠踞,殺人為雄,荷蘭鄭氏之時候,屢討未服”[6]296。如1633年12月22日就發生了企圖征服排灣族人的屏東戰役。荷蘭政府組織了新港和麻豆原住民攻占屏東。由于荷蘭聯盟軍隊武力強大,征服了屏東。對所侵占的村落,他們就放火燒毀[7]。1636—1640年間,排灣族的Ravar亞群已歸順荷蘭的殖民統治。不過荷蘭人對排灣族的“統治”多只具有象征性,實質的影響有限。由于荷蘭人與排灣族的接觸時間非常短促,排灣族大部分亞群尚能保持固有文化。

鄭氏政權時期,漢人與平埔人的關系漸趨密切,而對于“山番”,鄭氏則多次進行討伐,且更多的是針對“傀儡番”,《番俗六考》有記載:“傀儡負蟠,自昔為然,紅毛偽鄭屢思剿除,居高負險,數戰不利,率皆中止”[8]。因此,鄭氏政權對排灣族并沒有過直接的控制,排灣族尚能維持獨立狀態。

清朝“傀儡番”不單指一個族群,一般包括現存的魯凱族、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等。周元文修《臺灣府志》(藝文志)所云:“極東,則為傀儡山。山野異類,名為‘傀儡番’。”還說傀儡番茹毛飲血,生性強悍,“與漢人素不付目,偶一逢,必以標槍中之、漆其頭以為玩漆。以故漢人多視為畏途”[9]。清政府在漢人與高山族交界的地方設立界石,實行分而治之。嚴禁出入番人界地。還規定“漢民不得擅娶番婦,番婦亦不得牽手漢民,違者則行離異……其從前已娶生有子嗣者,則行安置為民,不許往來番社,以杜煽或生事之端”[5]297。所以,在清朝前期,排灣族實際上仍處在獨立自主、自治的狀態下。直到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情況才有些改變。鳳山縣一些熟番(平埔番)已經“民安物阜,俗易風移”,一些生番也開始有歸順之意,“今據臺灣鎮道詳報,南路生番山豬毛(屬排灣族)等十社,四百四十六戶,北路生番岸里等五社,四百二十二戶,俱各傾心向化,愿同熟番一體內附。每年各愿納鹿皮五十張,各折銀十二兩,代輸貢賦,載入額編,就臺充餉。”[5]49自清朝以來,由西部平原不斷移入瑯嶠(今恒春)地區的漢族與平埔族,到19世紀中葉,主要分布在瑯嶠西部沿岸一帶。人口總和,外人之估算遠超過當地原住民。其中楓港、枋山、桐腳、平埔厝同社寮、貓仔坑、大秀房社一樣是混血人中多的聚落[10]。從原住民宗主頭目的角度出發,如果基于地主權依習慣租地的漢人必須向宗主頭目土地繳納地租、水租、漁租等,并且一如其他從屬之排灣族部落,宗主頭目巡視諸社時,必須對之行從屬之禮。然而,排灣族宗主頭目的土地資源管理權和聚落的自主權逐漸消失。平埔族與客家人與排灣族部落有雜居、通婚的現象。這種現象的持續使排灣族原住民在生活方式及裝飾藝術上,間接受到漢化影響而逐漸失去族群符號特征的平埔族的影響。

三、“歸化”時代與排灣族文化的急劇變遷

清政府對臺灣“山番”(或稱“生番”)的歸化工作很早就已經開始了,不過邁入“歸化”時代,恐怕只是在19世紀70年代中期才真正開始。這一重大轉變受到了排灣族兩件事情的影響,一是1867年發生了恒春排灣族殺害美國羅佛號船員事件;另一個是1871年排灣族的高士佛社和牡丹社誤殺了54名琉球難民所造成的牡丹社事件。日本以牡丹社事件為借口還發起了征臺戰爭,后經過交涉,簽訂“北京專條”,從清政府手中勒索白銀五十萬兩。這一次雖然賠款不多,但對清政府產生了很大震動。對于日方所堅持的“番地”“無主野蠻”所引發的臺灣糾紛促使清政府加速了對臺灣原住民的控制與管轄,于是清政府開始改變方針,著手開山撫番。為根絕列強覬覦之心,“俾番眾悉為我用,籍可自固藩籬”,沈葆楨赴臺后,便已分兵設防,開山撫番,但大規模開山撫番活動,則在日本撤軍以后。后來劉銘傳任巡撫后,“分全臺番地為三路,自埔里社以北至宜蘭為北路,以南至恒春為南路,臺東一帶為東路”[5]317。他能根據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撫番,如對后山之番開山鑿嶺以撫之;對踞天險抗撫之番,以智取之;對兇頑之番,堅決剿辦;對主動乞撫的叛番寬之等等[11]。為了讓排灣族“歸化”,清政府開山駐防,打通了橫貫“番地”的交通要道,原為排灣族原住民所阻塞的道路逐漸暢通,保證了清朝政府對后山施行統一的行政管理。這一過程當然遭遇到排灣族原住民的激烈反抗,因而沖突不斷。在社會組織方面,通過編戶口,設總通事、副通事,把排灣族規范在鳳山縣各個撫墾局之下,進行武裝“教化”,從而打破排灣族過去頭目貴族的統治秩序。“番地”的主人角色也發生了易位,過去屬于排灣頭目的大量土地開始為官方和漢人所有。新移民不斷移入破壞了部落間的傳統秩序。官府采取“以番制番”的策略,立部落頭目為社長,發給口糧籠絡,使其“就我范圍,聽我驅使”,達到以之御外侮,消內憂的防務目的[12]。在“番地”行政組織架構下也開展了一些對排灣原住民進行教化的教育工作。光緒元年(1875)7月,恒春知縣周有基計開義學七處,擬學規七條,8月續設九處。其中“番”塾一處,學童13名,每月每名,給飯盒錢二千文,每季各制給衣褲一套[13]195-198。然而,至光緒十年恒春縣下十六處義學,因門下藉端強吞塾金,塾師亦舞弊多端,實質上有名無實,遂一并裁撤另設[13]198-200。翌年5月復開15塾,然原住民兒童無心向學,多數逃遁。從沈葆楨的“設番學、易冠服、變風俗”到丁日昌的“訓番俚言”和劉銘傳的編訂的“勸番歌”,都可以看出來清政府對臺灣原住民全盤漢化的完整方案,統治階層力圖徹底根除原住民游獵、作饗祭祖等的文化“陋習”,從而在語文、生計、宗教信仰、社會倫理、文化習俗等各個方面做到脫胎換骨,以入“人類”。不過,排灣族雖受到了漢化的影響,但一些風俗尚能保持原有的民族特色,這正如鳥居龍藏一次演講中所說的,“現在牡丹社一帶的風俗,與明治七年(牡丹社事件)當時的情形,似乎沒有什么不同。男子留一種辮發,腰間只圍系著一塊紺色方布,遠行時才著‘半裸衣’(指披肩)。女子把頭發分梳,束起來盤纏在頭上,著舊式的漢服。”[14]

不管怎么說,封建時代的民族政策總是一種野蠻的民族同化政策,決不可能是一種自然的、沒有痛苦的民族融合過程,其手段和措施也相當地不人道,但與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法西斯式“理番”,還是“仁慈”得多。從19世紀70年代中期清朝大規模“開山撫番”后,排灣族才真正開始喪失其民族的自主性。而到了日據時期,排灣族則徹底喪失了它的自主性。

四、日本殖民主義“理番”與排灣族社會結構的解體

日據時期,殖民當局完全排斥了排灣人自然“演化”,直接采用法西斯的“教化”,企圖讓他們脫胎換骨,徹底“皇民化”。他們“理番”的方針就是從控制資源入手,通過一系列的強制手段,破壞排灣族的社會結構與文化系統,最終實現對原住民的“皇民化”。日本為了控制原住民,以及為殖民作參考,還開展了研究、勘查臺灣原住民的工作。日本學者大致完成了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識別,并對山地各部落的文化、人口、地理、社會結構、部落關系等事項有了基本的了解和掌握。排灣族作為正式的族名就是從日據時期開始的。最早是1912年森丑之助提出來的。他把排灣、查利仙(Tsalisien),即魯凱和卑南(Puyuma)并稱為排灣族(即后來所謂的“排灣群諸族”)[5]124-125。到了1935年,移川子之藏、宮本延人和馬淵東一,在其合著《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研究》一書中,才把卑南族與魯凱族從排灣族中分離出來。為了使臺灣的番人“日本化”,他們讓臺灣原住民男子從軍,“效忠天皇”(從祖先崇拜轉移),組成所謂的“高砂義勇軍”,推廣日語,不論在家還是公共場合都必須講日語,削弱排灣族人的打獵文化,槍被強制統一管理,要用時向警察單位申請,路也修往山區以便更好地支配資源和原住民。獵首曾是原住民一項重要的文化行為,獵到敵人的頭是英勇的象征。但自日本統治臺灣后便嚴格禁止獵首的行為。原住民延續了千百年的獵首習俗終于在日據時期走到了盡頭。日本還不忘通過教育來“教化”排灣人,他們在排灣族社會中推行四年教育,到1920年便改為六年常態教育。學校的教育課程主要是農業的技術訓練,但參加的人數較少。到1930年后,上學校的人數逐漸增多。學校教育重視日語和日本文化、日本人的社會價值觀等。日本占據臺灣五十年期間也禁止任何人在原住民開展傳教工作,他們企圖以日本的“神道”來同化原住民。日本將此種“神道”之神遍設在原住民部落,禁止任何宗教團體在山地宣教。為同化目的,強迫原住民違背傳統信仰信奉神道教[15]。神社的設立破壞了排灣族傳統的祭司制度。日本在原住民地區還同樣實行警察制度。排灣族社區或部落的社會核心又Mamazangilan開始變成以警察為核心。這一結構性的變化,影響深遠。警察制度破壞了頭目、祭司的社會領導的中心地位。效忠天皇取代了效忠頭目的意義。社會領導的改變對排灣族來說是致命的一擊。因為它使排灣族的社會陷入無組織的危機和社會整體性崩潰[5]150-152。在日據時期,盡管原住民的生活環境有所改善,也具備了比較全面的社會規范,但原住民文化認同喪失,命名系統被破壞,傳統的價值觀不再存在。效忠對象也由敬畏祖先轉而效忠天皇和日本政府。隨著土地和自然資源的流失,排灣族人的主人地位也一同被葬送。“獵首”、“室內葬”以及傳統的宗教信仰等等一系列文化事項漸趨消失。Mamazangilan的權柄的消失,導致了社會結構解體,文化整體性被摧殘。

五、族群文化的存亡之秋與排灣族的覺醒

1945年國民政府接管臺灣后,國民黨的“理番”雖“文明”了許多,但也采取的是一種同化政策,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延續日本政策來治理臺灣原住民。比如山地依然屬國家,不把日本人所占有的土地歸還給原住民,也沒有把原住民定位為他們土地的主人。而是繼續日本的經濟發展計劃來開發山林,占有資源。檢查哨(出入境)的管理也一直保留,對原住民加以種種限制,而對漢族人侵占原住民土地卻提供方便。對原住民的教育也是以“漢化或平地化”為目標。語言方面也采取單一的國語教學,不尊重原住民自己的語言。教育的單一化語言政策和漢化的目標使排灣族人逐漸喪失了自己的族群意識和文化認同,加速了排灣族人被同化的命運。有時還通過遷村,盡管遷村有種種的理由,諸如自然災害或者水庫建設等等,但遷村必然給世代相居的祖居地文化帶來致命一擊。

臺灣的光復也使歐美人士得到機會把基督教新舊各派傳進以前不與外界接觸的排灣族社會。大部分排灣人很快接受了基督教教義,其發展之快著實令人吃驚。“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間便席卷了每一個部落社區,約70%的人放棄傳統信仰歸信基督教”[5]176。改信基督后,排灣族人便整體性地從煩瑣桎梏的宗教禁忌中被釋放出來。但另一方面又滋長了輕視自己文化、矮化自己宗教的傾向,這不利于自己民族文化的重建。同時排灣族被優勢族群同化的趨勢更加嚴重。排灣人以漢文登記戶口,但可以保留排灣式的名字。那些代表排灣族階層的許多物品如百步蛇、人頭等雕刻圖案以及傳統的一些用品都集中被燒掉。排灣語的使用范圍也因1950年以來臺灣政府的國語運動而日益縮小。排灣族文化在主流族群文化的強勢逼迫下日迫西山。正如鄭尚塔所說的,“如果說日本人的管理方法大大影響了排灣族的傳統制度,那么漢人的管理方法則改變了其整個社會結構。”[16]但這并不能表明日本殖民政府與國民黨政府的管理手段有什么“先進性”,恰恰是靠強制的外在力量破壞和削弱著排灣族的傳統文化。當然在排灣族推行掃盲運動,通過漢語傳授知識給排灣族人,這有助于排灣族的社會進步,但也應該從保護文化的角度去多作思考,不能抹煞排灣族傳統的價值觀,要充分尊重他們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等。

然而在臺灣民主化、本土化浪潮影響下,通過一些原住民精英的倡導,臺灣原住民族的民族意識開始高漲,他們要求使用自己的母語,恢復固有的名字,保存固有的傳統技藝等等。排灣族自不例外。現在,排灣族的五年祭祭儀逐漸成為排灣族族群認同的重要基礎。通過祭儀讓排灣族的后人開始了解自己和族人,了解他們自己的族群文化與宗教,使之文化的傳承不會斷乳,不再斷層,而是綿綿不絕,永續相接。當然我們還應該看到文化的變異是時時存在的,傳統的東西也并非凝固不變,文化變遷畢竟不可逆轉。我們在珍視傳統文化與每一個族群的特質時,也不要對一些落后的文化習俗(如出草、缺齒等)的喪失感到悲觀。族群要憑借教育政策和學校學習來重建排灣族文化、歷史、族群的價值觀。但如何使排灣族既能夠適應現代的生活又能夠保持自己的族群特質,這才是排灣人與關心排灣人的人士所應共同努力的一個重要的文化課題。

參考文獻:

[1]陳奇祿.臺灣土著文化研究[M].臺北:聯經,1992:406.

[2]施聯朱,許良國.臺灣民族歷史與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7:51.

[3][日]藤田豐八.中國南海古代交通叢考[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6.

[4]劉其偉.臺灣土著文化藝術[M].臺北:雄獅圖書,1979:53.

[5]童春發.排灣史篇[M].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2001:19.

[6]連橫.臺灣通史上冊[M].撫墾志,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290,296.

[7]巴達維亞城日記第一冊[Z].郭輝,譯.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0:152-153.

[8]山崎繁樹,野上矯介.1600-1930臺灣史[M].臺北:武陵出版社,2000:96.

[9]郁永河.裨海紀游[C].臺灣文獻叢刊第一輯第一冊,1959:45.

[10]佚名著曹永和譯.臺灣番事物產與商務[Z].臺灣文獻叢刊第9種:5-7,18-19.

[11]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編.臺灣研究文集[C].時事出版社,1988:246-247.

[12]臺東州采訪冊[A],臺灣省文獻史料叢刊第一輯,40-41.

[13]屠繼善.恒春縣志[Z].

[14]鳥居龍藏著楊南郡譯.探險臺灣——鳥居龍藏的臺灣人類學之旅[Z].臺灣:遠流出版社,1996:287.

[15]史明.臺灣人四百年史[M].臺北:自由時代,1980:242-243.

[16]鄭尚塔.臺灣排灣族歷史和1986年的狀況[A].云南民族學院學報,1989,(1):47.

Analysis of Paiwan’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Changes in Phases

TANG Yun-xuan

(Guizhou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Gui Yang 550004,China)

Abstract:This thesis mainly discusses how Paiwan culture adapted itself under external influence ,and attempts to outline its evolutionary path from the angle of society history ,based on the contact between the Paiwan people and other peoples as well 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in variouseras and regimes. It is hoped that the analysis could present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overall evolution of the Paiwan people.

Key words : Paiwan people;external;Culture;rule over aborigines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五月天国产自| 国产JIZzJIzz视频全部免费| 激情成人综合网| 中国黄色一级视频| 2019国产在线|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久网下载| 亚洲性视频网站| 最新国产在线| 久久中文字幕2021精品| 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亚洲精品在线91| 国产欧美视频综合二区 | 玖玖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福利网站| 99成人在线观看| 一级看片免费视频| 黄色一及毛片| 国产视频a| 日韩欧美国产中文| 色综合五月| 日韩欧美综合在线制服| 在线国产资源| 国产视频a|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影视| 欧美日本不卡| 国产在线视频福利资源站| 美女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午夜老司机永久免费看片| 亚洲妓女综合网995久久| 一区二区影院| 超清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绿巨人| 四虎免费视频网站| 欧美一级高清免费a| 日韩在线视频网站| 国产一区二区免费播放|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天堂在线观看|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影院|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99无码熟妇丰满人妻啪啪| 熟妇无码人妻| 日本91在线| 性欧美久久| 国产精品夜夜嗨视频免费视频|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成人综合网| 青草精品视频| 天天躁狠狠躁| 日本三级欧美三级| 国产亚洲精品在天天在线麻豆| 99草精品视频| 伊人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99|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 1024你懂的国产精品|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古装片|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 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一级爱操视频| av一区二区人妻无码| 日韩毛片免费| 成人字幕网视频在线观看| 动漫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福利视频一区| 国产精品漂亮美女在线观看| www.91在线播放| 99这里精品| 不卡无码h在线观看| 国产喷水视频|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网图区| 在线欧美国产| 无码'专区第一页| 国产爽妇精品| 亚洲欧美激情另类| 欧美色视频在线| 中文字幕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91小视频在线播放|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奇米777|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视频| 青青草原国产| 性色在线视频精品|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视频| 波多野结衣一二三| 国产在线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