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是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學科一直研究的問題,歷史上關于語言的習得理論主要有刺激—反應說、建構論、天賦論等等,但是沒有一種理論能很好的解釋語言的習得過程。維果茨基將馬克思主義社會歷史觀運用到語言的研究中,為語言獲得的研究開辟了新的視野。從語言發展的順序、語言與思維的關系方面對維果茨基心理語言觀的一次再認識,并找出對當今幼兒語言發展的啟示。
關鍵詞:維果茨基;語言;語言與思維
中圖分類號:G613.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27-0242-02
維果茨基是20世紀初著名的心理學家,社會文化歷史學派的創始人,也是偉大的兒童教育家。雖然英年早逝,但留下了豐富了作品,其對語言與思維、兒童發展及教育的研究至今對我們的教育、教學仍產生重大的影響。
一、語言發展的順序
維果茨基的社會建構理論認為,言語的主要功能就是交流,是社會性的。所以,兒童最初的言語行為也是社會性的,剛開始言語是混合的、多功能的,而后才慢慢的分化。語言是遵循著“社會性—自我中心言語—個體內部言語”這個順序發展的,是從一般發展到特殊。維果茨基所架構的語言發展順序從世界上一些物質的發展歷程中也能找到相似之處,如當今宇宙的形成是最初聚集在一個超原子的“宇宙蛋”中,在一次大爆炸中分裂出來;地球上種類繁多的生物是從包含了各物種所具有的元素的簡單有機物逐步進化為藻類和原始單細胞動物,然后進化為各種植物和動物;人的生命也是有包含了所有遺傳因素的胚胎發育而成;兒童的身體發展順序是由整體到部分,由一般到具體等等。這與皮亞杰從個體內部發展逐步社會化的過程是截然相反的。
皮亞杰受弗洛伊德的影響,認為兒童的思維從我向發展到定向,“我向”思維是個人的,遵循著快樂原則;“定向”是一種社會性的,遵循現實的原則。無論是從社會化到個人還是從個人到社會化都會經歷自我言語階段,從這個轉化的時期為切入點便能看出兒童語言發展的端倪。皮亞杰認為,兒童的自我中心言語在初期達到高峰然后逐漸消失,到7歲的時候,自我中心言語的現象消失,是一種退化。而維果茨基通過對自我中心言語的試驗研究發現,其過程是自我中心言語不斷上升的,是一種進化。其試驗為設計三組情景,從假設兒童的自我中心言語是由于兒童思維的自我中心主義和社會化不足引起的出發,改變試驗中社會因素的量,觀察幼兒自我中心言語系數。他的觀察點與皮亞杰的相同,當社會因素減弱時,兒童的自我言語系數下降,所以得出社會言語特征的排除會導致自我中心的減弱。這就證明了他的觀點:兒童自我中心言語是因為言語的個體化不足,而不是社會化因素的不足。他與皮亞杰對自我中心語言的解釋也不同,如在設計的試驗中,兩人相互交談卻都看不見對方,這時候一個人離開,而另一個人不知道,沒有離開的人幻想另一個人還在,于是就繼續談話,皮亞杰看到的是自言自語,是外在的言語。而維果茨基看到的是,這一行為實際上具有社會性的,且有一定的內部言語的功能。
筆者本人認為,自我言語現在的消失不僅是單純的進化或退化,它既是進化同時是一種退化。肯·威爾伯所著的《萬物簡史》中說道:“實在是由整體—部分所構成,也即是全子。每一個全子都具備了代理、共享、自我退化和自我超越這4個基本性質。”語言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是一個“全子”,即本身既是“整體”同時有時其他一整體的“部分”。自我言語現象的消失,按照維果茨基試驗發現的觀點其進化就在于語言與兒童自身思維聯系更加緊密,更能體現自我的思維。而退化就是語言不能像起源階段包含巨大的社會化信息,語言的社會化更加的分化,更為具體。
二、語言獲得理論——思維與語言的交互影響
(一)研究方法
20世紀前,關于思維和語言的研究無外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思維和言語的統一;另一方面是絕對的分離和隔斷。而維果茨基從辯證唯物主義出發,認為語言和思維是密不可分的,研究語言必須設計思維,而思維的發展同樣離不開語言的發展。維果茨基通過新的分析方法——“單位分析法”探討語言與思維的關系。這個“單位分析法”就是通過詞義去分析,他認為感覺與思維的區別就是后者有概括的能力,而詞義是詞的一部分,隸屬于語言的范疇,語言和思維中找到結合的部分,便是研究的突破口。他從功能主義出發,認為言語的原始功能是交際和社交,而交流就需要有意義,交流中預先就有假設的概括的態度,所以詞義既作為概括的思維又包含社會交際,所以研究詞義對思維與語言有著無法估計的作用。
(二)語言與思維的關系
維果茨基關于語言與思維的基礎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苛勒·耶基斯對黑猩猩的研究上的。他認為人語言和思維的關系是獨立而又相互聯系的,語言的發展離不開思維,概念思維的形成要以語言為基礎。
1.語言發展中有個前智力階段,思維的發展有前言語階段。在前言語時期,幼兒便能發出一些聲音,如連續的音節發音、電報語等等,這些起著社交的作用。維果茨基認為這是與思維發展毫無關系的言語發展階段。兒童在早期,12個月之前,雖然沒有言語行為,但是兒童卻能通過身體姿勢去與母親交流或是解決一些問題,這與黑猩猩的行為非常相似,這一時期的思維并不依賴言語。思維與語言不是天生就聯結起來的,而是在言語和思維的演化過程中不斷變化、成長起來的。
2.語言和思維在某個時刻前沿著不同的路線發展,彼此之間是獨立的。這個時刻維果茨基認為是2歲,在這之前語言和思維是分開的,兒童還不會覺察出語言與詞義之間的關系,也不會對身邊的事物進行概括。但是這一階段語言和思維并不是相互平行毫無聯系的。維果茨基一直認為語言和思維不可分割,言語和思維也不是簡單的聯結,這一階段表面上語言和思維并無太大的聯系,但在內部上存在某種聯系但在外部并沒有顯著的表現。
3.語言和思維相匯合,思維變成了語言的東西,語言變成了思維的東西。這時候兒童對詞產生了巨大的好奇心,對與身邊的事物總會問是什么,這個過程中變學會概括事物,并用語言表達出來,詞的掌握最為重要的就是概念的掌握,現在兒童試圖主動的用語言去表示物體。所以,這一階段兒童的詞匯量迅速、飛快的增加。這與我們現在所認為的3歲是兒童語言發展的“關鍵期”相吻合。
維果茨基一直認為兒童的語言和思維的發展都是不斷分化的過程。根據他的思想,筆者認為,語言和思維本是密不可分的兩個部分,他們和其他影響語言發展的因素共同創造了我們認為的“語言”,這里且把它稱為“語言體”。思維和語言匯合的時候,只是思維和語言相結合影響“語言體”發展的全子分化出來,可能這一“全子”是影響語言發展的最關鍵的因素,但仍有許多因素我們未能發現,語言和思維不能機械的分開,猶如,我們把單詞分成每一個單詞就不能體現詞的意思,把電腦拆卸成CPU、硬盤等都不能獨立工作一樣。
雖然維果茨基將語言和思維的發展分成了幾個階段,但是他始終強調言語和思維的關系是一個過程。從功能主義出發,以詞義為切入點,通過詞義是不斷變化的來證明言語和思維的動態過程,思維和言語是連續往復的運動,思維通過語言來表達,并通過言語才開始產生并存在。思維的發展是一個流動的過程,他將此過程稱為“思維流”。
兒童掌握言語和詞義的過程是相反的。在言語方面,兒童首先從一個詞到兩三個詞,從簡單句發展到復雜句子,即從個體發展到整體,而作為思維的詞義。一開始兒童的一個詞代表著很多的意思,如“媽媽”可能是代表讓媽媽抱她,也可能是讓媽媽幫他拿玩具,慢慢地兒童才能將未分化的思維分配給各個語義單位。維果茨基所提出的“最近發展區”的原理也是如此,兒童的思維本是混沌、混合的,成人和同伴要將他的這種思維進行分化,幫助他發展。
三、對幼兒語言教育的啟示
根據語言是從社會性到個體性這一發展順序,兒童的自我中心言語是由于兒童的個人言語的分化不足的觀點,所以兒童語言發展兒的過程中,首先我們要為幼兒提供一個敢說、愛說、有機會說而且能得到回應的環境。維果茨基認為社會情境的增加會加速幼兒個體語言的分化,加速兒童語言從外部到內部的轉化,發展就是社會共享活動內化的過程,個體所有的高級心理技能都是社會關系的內化,一味的傳授語言知識,不如創造真實的交流環境,促進幼兒語言的內化。英國語言學家韓禮德也認為,兒童習得語言就是學會使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思,達到交際目的,而發展幼兒語言交流能力的關鍵即是創設一個優良的交往環境,在于有經驗的同伴、教師的言語互動的同時兒童也間接的接觸了言語的規范。
注重言語中實際信息及概念的掌握。在幼兒園階段,思維與語言是處在相互交匯,迅速發展的時期。語言的發展也刺激著其思維的發展,而語言和思維結合的關鍵就是詞的概念,維果茨基認為概念形成始于最初的兒童期,概念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要求基本智力功能的參與。概念是從復合思維通過假概念發展成成人概念的,剛開始,在復合階段兒童所感知的詞義涉及成人所想的同樣問題,成人的詞義更為確定,而兒童是一個未分化的整體,成人要做的就是幫助幼兒將原始的堆積概念不斷分化。克拉申的語言輸入假設也體現了維果茨基的觀點,他認為只有當語言的習得者接觸到略高于他現有語言技能水平的語言輸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對意義或對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對形式的理解時,才能產生語言習得。所以,要為幼兒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讓幼兒自發的堆積概念,然后找到成人與幼兒概念共同涉及的地方,幫組他們理解語言中的信息及詞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維果茨基.思維與語言[M].李維,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2][美]肯·威爾伯著.萬物簡史[M].許金聲,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3]羅榮,陳京軍.結合論:維果茨基的語言習得觀[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8).
[4]麻彥坤.維果茨基與現代西方心理學[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
[5]張萌,張積家.維果茨基的心理語言學思想述評[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1).
[6]潘紹典.維果茨基論兒童言語的發生和發展[J].心理學探新,2000,(02).
[7]郭詠梅.幼兒語言交流的價值、現在及其教育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