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神話作為人類初期生活的寫照,無疑是探尋民族性格本源的最好手段。檀君神話,雖然寥寥百余字,但它卻極有層次地表現了韓國先民生活的狀況及淳樸的思想特征。這其中包括自然崇拜、情感意識和英雄崇拜這些文化因素的探討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解讀一個民族的思想和傳統文化。
關鍵詞:檀君神話;韓國先民;淳樸思想
中圖分類號:K312.6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27-0135-02
引言
民族的產生和神話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民族的產生,背后總有一個或是多個與之相關的始祖神話。如中華民族的《契神話》、《后稷神話》等。韓國神話的族源神話中,著名的是《檀君神話》。解讀一個民族的思想,無論如何是不能脫離該民族根源性的神話傳說,也曰故鄉的經驗。這主要是因為,在經驗的范圍內所理解的神話傳說,不僅培育了我們的存在、與我們的現在存在著聯系,而且它還將在我們之中繼續保持著持久的活力。龐蒂也曾明確指出:“傳說的歷史,它可用一篇哲學論文的深度來看世界。”應該說,在別無他途的情況下,神話的歷史功能為現代人們全面“體驗”、“理解”本民族當時的生活,確實提供了某些比較可信的依據。
由此看來,如果無視神話、傳說的意義,那么,作為韓國式生活所表現的韓民族思想,也就無從理解了。因此,為了理解韓國人生活準繩和思維的關系,了解韓民族最初的思想狀態,不能不從代表著大韓民族全部神話原型的檀君神話談起。
檀君神話中體現韓國先民思想
韓國道教研究知名學者都淳先生認為,檀君神話至遲是反映公元前1 000多年前韓民族的思想狀況。檀君神話載于《三國遺事》、《帝王韻記》、《世宗實錄》、《龍飛御歌》等朝鮮古籍中。內容大同小異。一般學者以《三國遺事》所載為據。
《三國遺事.紀異》曰:“古記云:昔有(天神)桓因,庶子桓雄,數意天下,貪求人世,父知子意,下視三危太伯可以弘益人間。乃授天符印三個遣往理之。雄率徒三千,降于太伯山頂(今平安北道妙香山)檀樹下,謂之“神市”,是謂“桓雄天王”也。將風伯、雨師、云師,而主谷、主命、主病、主刑、主善惡,凡主人間三百六十余事,在世理化。”“時有一熊一虎同穴而居,常祈于桓雄,愿化為人。時神遺靈艾一柱,蒜二十枚曰:爾輩食之,不見日光百日,便得人形。熊虎得而食之,忌三七日,熊得女身,虎不能忌,而不得人身。”
“熊女者無與為婚,故每于檀樹下,咒愿有孕;雄乃假化而婚之。孕生子,號曰檀君王儉,以唐高(堯)即位五十年,都平壤,始稱朝鮮。”史稱“檀君朝鮮”。治國一千五百年,后隱于阿斯達山,成為山神,享年一千九百零八歲。
1.純樸的自然崇拜
從《三國遺事》的記載中可以看出,檀君神話已蘊涵著韓民族的原始信仰的雛形。神仙信仰是韓國原始的、自然的崇拜。雖然寥寥百余字,檀君神話向人們展示了一個圣凡不同的多神世界。神仙的最高層是“桓因”、“桓雄天王”,“桓因”是最高神,猶如存在于后世中國道教中的元始天尊或玉皇上帝。其次是‘風伯’、‘云師’、‘雨師’等,他們的稱謂及功能同中國道教中的天神如出一轍:再次就是神眾三千;最下層的就是有‘熊、虎’等地仙。“熊化女身”,檀君隱退而成仙,享年1908歲的描述說明,韓國先民已經開始信奉仙術,人和動物以及人世間的所有生靈經過修煉都可成仙。這些充分表明了檀君神話已開韓民族神仙信仰之先河。
檀君神話還提到了‘天符印’,‘天符印’是韓國早期的巫俗道具。是‘風伯、云師、雨師’等神仙道士,實施呼風喚雨、禳災治病、祛惡勸善等神功不可或缺的法寶。特別是檀君神話中的故事主干,‘熊服食艾、大蒜化為人’這都說明,韓國先民在原始社會已經開始了祈雨,祛惡等民俗活動,也有了服食成仙的樸素信仰。這都是韓國傳統信仰的最原始雛形。
2.純樸的情感意識
檀君神話中,最為浪漫的應該是化為人的熊女“每于檀樹下咒愿有孕,雄乃假化而婚之”的描述了。這幅女子向男子求婚的畫面,大概是母系氏族社會風俗的一種反映。女性對自身感情的大膽表露,被刻畫入這篇最早的神話故事中,也成為熊女魅力的一個側面。
這也說明,韓國先民對情感的表達是裸露而大膽的。從另一個側面來看,這也顯露出了韓國先民的審美情趣。熊女,檀君神話中的唯一的女性形象。她由熊所化,美麗,堅忍有韌性,并充滿愛的主動性。在韓國先民眼里,她應該涵蓋了所有女性的美好特征。時至今日,熊女象征品質,不僅出現在文學作品里,也表露在韓國的大多女性身上。
檀君神話反應的民族特有的情味從“檀君神話”的主人公檀君和他的父親桓雄的形象中可以看出來。從父親桓雄可以感受到的是:第一,性格堅韌、大方;第二,對自主的生活的向往強烈,具有勤勉的、上進的、樂觀、浪漫的品性。反映這些秉性的正是檀君的形象。在檀君的形象中不應忽視的是:檀君作為建國始祖、古代英雄總是不知疲倦、朝氣蓬勃。這從檀君治理國家達1 500年之久,活到1 908歲,由阿斯達遷到唐藏京,再次由唐藏京遷到阿斯達這一故事中看得出來。
熊在韓國人心目中是一種淳樸、善良、行動持重、有些愚笨的動物,是理想的、內在力量的象征;而虎則更為機靈、動作迅捷并富于攻擊性,是現實的、外在力量的象征。虎能成為英雄,但它成不了熊那樣的忍者、圣者,與戰勝他人的斗爭精神相比,韓國先人更為崇尚的是戰勝自我、征服困境的苦難意識。于是,“虎不能忍,而不得人身”,熊走出了黑暗,“得女身”。歷代韓國人都信奉有了這種戰勝自我、征服困境的意識才在夾縫里面保衛國土的安定,維持民族統治。目前韓國經濟發展也得益于這樣的精神意志。
3.純樸的英雄崇拜
對于檀君神話的主人公檀君《魏書》有稍詳盡的記載:乃往二千載有壇君王儉。立都阿斯達(經云無葉山。亦云白岳。在白州地。或云在開城東。今白岳宮是)開國號朝鮮。與高同時……以唐高繼位五十年庚寅(唐堯繼位元年戊辰。則五十年丁巳。非庚寅也。疑其未實)都平壤城(今西京)始稱古朝鮮。又移都於白岳山阿斯達。又名弓(一作方)忽山。又今彌達。御國一千五百年。周虎王繼位己卯封箕子於朝鮮。壇君乃移於藏唐京。后還隱於阿斯達為山神,壽一千九百八歲。
從神話本身就可以反應出,韓國先民對檀君的崇拜不僅僅是對神,對始祖的單純崇拜,也是對英雄事跡的傳頌,對建國英雄的膜拜。
1993年,在朝鮮境內發掘檀君陵以后,韓國民眾逐漸相信譚君神話是一個事實。他們認為,“檀君在5028年前,在平壤(今稱)的一位酋長家出生。他自幼熱心磨練弓、槍、刀等武術,努力領會自然和社會上的事理。他身材魁梧,頭腦聰穎,武術出眾,逐漸有了要改造和變革社會的想法。檀君繼承父親作了酋長后,改造和發展原始的政治機構,建立了行政、司法、軍隊等強大的權力機構,于公元前30世紀初在平壤城定都,宣布了朝鮮國的成立。為區別于李氏朝鮮,現稱之為古朝鮮。”
通過檀君神話,朝鮮民眾還認為,這一故事反映了一個歷史事實:檀君縱橫馳騁,在今天的平壤建國以后,吞并鄰近各宗族,逐漸擴大領土,后來檀君建立的古朝鮮在近3 000年的歷史時期,以東方強盛的古代國家聞名于世。古朝鮮的成立使朝鮮民族結束長達一百多萬年的原始時代,在東方第二十七個進入了國家時代——文明時代。
當然,檀君是否真實存在目前還存在著很大的爭議。但檀君神話至少說明,韓國先民對于英雄的評判上已有了淳樸的認識標準。那就是像檀君一樣,能文能武,有謀略有思想,驍勇善戰,維持一方安定,能定大局的人。
結語
世界上各個民族由于生存環境及發展道路的差別,自然有著迥然各異的文化傳統。這種文化傳統上的差異,在人類的發展初期就有所表現,在后來的歷史傳承中又不斷強化,形成了所謂的民族性格。神話作為人類初期生活的寫照,無疑是探尋民族性格本源的最好手段。檀君神話,雖然寥寥百余字,但它卻極有層次表現了韓國先民生活的狀況及淳樸的思想特征。這其中包括神仙崇拜、英雄崇拜和情感表達,通過以上的探討,可以知道韓國先民性格堅韌、大方、勤勉、上進、樂觀、浪漫的品性,這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韓國的傳統文化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韓]羅景洙.韓國神話研究[M],首爾教文社,1993。
[2][韓]金貞培.韓國民族的文化和起源[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