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分析元認知策略與閱讀能力提高的關系,指出對學生在閱讀前、中、后各個階段進行有效的元認知策略訓練十分必要。教師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應更多加強對學生閱讀策略的及時和富有針對性的指導與循循善誘的培養,提高學生對元認知策略的認識,同時還需要教會學生如何有效使用這些策略,以及如何將元認知策略與其他學習策略有效結合。
關鍵詞:元認知策略;閱讀策略;英語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27-0273-02
在語言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的語言知識和對語言的駕馭能力,達到熟練應用與深入理解語言諸要素的目的,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閱讀,讓學生對閱讀過程充滿興趣與成就感,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閱讀對語言能力的提高,不論是對本族語言還是對外國語,都是一個重要基石。就外語教學而言,我國大多數英語學習者,在閱讀方面花費的時間和精力不少,然而,閱讀能力提高的效果卻往往不盡人意,而且閱讀對于聽力、口語、寫作等其他方面能力提高的呼應作用也未能達到相得益彰、相輔相成的最佳效果。究起原因,問題不在于閱讀的時量不夠,而主要是因為學生的閱讀策略未受到應有的引導與訓練,也就是說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更多加強對學生閱讀策略的及時和富有針對性的指導與循循善誘的培養,尤其是站在認知與語言習得理論的高度,強化對學生閱讀元認知策略的培養。
一、元認知策略與閱讀能力提高的關系
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大多數學生都或多或少、有意識無意識地使用著一些學習策略。學習策略指的是學習者在語言學習中所采取的具體行動。他們采取這種行動,目的是為了使語言學習變得更加容易、更加快捷、更加有趣、更加有效、更加便于自學、更加容易適應新的環境。O’Malley Chamot對學習策略的分類法最具代表性,即把學習策略分為四類: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社交策略和情感策略。元認知策略是一種通過計劃、規范、監測、指導調整學習進程的行為;認知策略是大腦對輸入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的過程;社交策略是學習者為促進語言學習而跟別人進行交流;情感策略是指學習者在學習中控制情緒、消除焦慮或不安、進行自我鼓勵。在O’Malley Chamot的學習策略分類中,他們主張元認知策略高于其他策略,因為元認知策略是高層次的認知心理活動[1]。元認知策略由確立目標、制定計劃、策略選擇、自我監控、自我評價和自我調整等內容組成,它們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尤為重要。
由此可見,元認知策略是為了成功學習一門語言而采取的管理步驟,是規范和調節學習者自己學習過程的高級管理技能,它包括學習者客觀地制定學習計劃、主動監控自己的學習過程以及及時調控與評估自己的學習效果等各個方面的內容。實驗研究和理論分析都表明,元認知策略的使用對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起到重要的作用,學習目標明確、善于靈活選擇策略、自我監控能力強的學生,總是表現出較高的學習能力與良好的學習效果[2-5]。因此,不論教師還是學生,都應對如何充分建構與優化元認知策略給予關注。Anderson認為:對于元認知策略的訓練應嚴格遵守一般策略習得的基本規律,即每一個策略的習得,理論上都要經過陳述階段(declarative stage)、實踐階段(associative stage)和自動化階段(automatization stage)[6]。在具體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將元認知策略訓練與語言教學任務自然融合并貫穿始終,對學生的元認知策略訓練大體可以包括:閱讀前提高學生對元認知策略的認識;閱讀過程中教會學生對元認知策略的有效使用;閱讀后加強學生對元認知策略使用情況的評估和思考,從而保證學生能夠以優構后的策略準備進入下一個閱讀過程的循環。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最佳地發展元認知能力,即使策略自動化,內化為學生自己的東西。
二、閱讀前元認知策略的訓練
教師在英語閱讀教學中,首先要結合試驗性調查所提供的理論和現實依據,確定具體要訓練的閱讀元認知策略,然后再向學生提供系統的理論知識陳述,讓學生對所要訓練的元認知策略有充分的了解和認識準備。教師還應指導學生在閱讀前盡量多地了解閱讀材料的特點和類型,明確自己的閱讀目標,如:是為了娛樂消遣而讀?為了獲取一定的信息而讀?還是為了提高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而讀?同時,對不同閱讀水平的學生,教師應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目標找出符合自己閱讀水平的讀物進行閱讀,讓每個學生都學會去制定符合自身情況的閱讀計劃,明確自己在一段時間內的閱讀數量或閱讀時間,使每個學生都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獲、有成就感。元認知策略中確立目標和制定計劃的策略指標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在閱讀目標和計劃上準備恰當,將必然會使閱讀者的閱讀能力不斷提高,起到事半而功倍的作用。
三、閱讀中元認知策略的訓練
在閱讀中這個環節,教師應向學生提供足夠的獨立實踐機會,并進行有針對性和示范性的實踐指導,使學生了解到的元認知策略得到進一步訓練。應充分激發學生的元認知能動性,鼓勵學生著力擴大閱讀量,提高閱讀速度。尤其要加強對閱讀材料的準確掌握,學會先根據文章的標題預測文章內容,然后快速瀏覽一遍文章,待了解文章要點后再仔細閱讀;閱讀時將自己已有的背景知識和文章的內容相聯系,充分調動自己已有的語言和非語言知識去積極主動地增進理解;善于在閱讀中注意把握文章的篇章結構,抓住文章和段落的主題句,并借此判斷文章主旨或大意,幫助自己理解。
在閱讀過程中的元認知策略訓練還應包括對學生自己閱讀過程的不斷監控。教師應指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通過自我提問的方式,思考檢查自己是否理解所讀的內容;在閱讀中及時檢查所用的閱讀方法是否恰當,并根據閱讀時間和閱讀量,及時調整自己的閱讀速度和不當的方法。元認知策略中的監控策略訓練是閱讀者對自己的閱讀進程、閱讀方法和閱讀理解等各個方面作出的快速評價與反饋。事實上,這種監控既能反映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理解深度,也能反映學生元認知策略的執行情況,有利于學生獲得和積累元認知體驗,取得良好的閱讀效果。
四、閱讀后元認知策略的訓練
行之有效的學習策略一定包括反思和自我評價的部分,元認知的核心內容也包括認知主體對認知活動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評價。閱讀是一個能動和連續的過程,要想在閱讀中掌握主動權,就應在閱讀后對閱讀進度和元認知策略使用的成效進行完整客觀的評估,并結合實際及時作出調整,成功而動態地管理自己的閱讀。閱讀后元認知策略的訓練包括:閱讀后評價所讀的文章是否滿足自己的閱讀目標;評價自己對文章的理解程度如何;評價所使用的閱讀方法或策略是否有助于對文章的理解;評價自己的收獲和薄弱環節,并考慮之后的改進措施。這樣的帶有回溯性的反思,是整體元認知策略訓練的點睛之筆,它的價值就在于讓學生從元認知出發,自我總結自己的閱讀活動和策略使用情況,為提高學生的元認知策略使用能力,成就高水平的閱讀能力,并為提高聽、說、寫等其他方面能力而產生良性的互動。
結語
學生是閱讀活動的主體,教師則是學生閱讀活動中的組織者、參與者和指導者。要想對學生在閱讀前、中、后各個階段進行有效的元認知策略訓練,教師首先要提高學生對元認知策略的認識,同時還需要教會學生如何有效使用這些策略,以及如何將元認知策略與其他學習策略有效結合。在具體的閱讀活動中,教師應幫助學生明確閱讀目標、選擇恰當的閱讀策略、不斷監控閱讀過程以及客觀評價閱讀結果,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元認知策略使用的意識,使其掌握有效、自主閱讀的方法和策略,形成自主閱讀反饋、評價機制,提高英語閱讀能力,養成主動閱讀的習慣,最終成為終身閱讀、終身學習的受益者。
參考文獻:
[1]Anderson, M.C. Accuracy of Metacognitive Monitoring Affects Learning of Texts [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3(1): 66-73.
[2]O’Malley, J.M. A.U.Chamot.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 Wenden, A. Metacognitive Knowledge and Language Learning [J]. Applied Linguistics, 1998 (4): 515-537.
[4]郭香菊.試論元認知理論與英語教學策略[J].教學與管理,2007,(9):135-136.
[5]王文宇.觀念、策略與英語詞匯記憶[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8,(1):47-52.
[6]文秋芳.傳統和非傳統學習方法與英語成績的關系[J].現代外語,1996,(1):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