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時代主題的深刻把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和發展的時代背景;毛澤東社會主義建設思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和發展起到了奠基性作用;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哲學指導;改革開放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實踐舞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一個不斷豐富和發展的體系。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歷史經驗
中圖分類號:D616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24-0004-02
一、對時代主題的深刻把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和發展的時代背景
馬克思、恩格斯說過: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個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對時代特征和總體國際形勢的科學判斷,是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依據。列寧說過:只有“首先考慮到各個時代的不同的基本特征(而不是個別國家的個別歷史事件),我們才能夠正確地制定自己的策略;只有了解了某一時代的基本特征,才能在這一基礎上去考慮這個國家或那個國家的更具體的特點”[1]143。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出現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深刻地改變了當代經濟社會生活和世界面貌。新科技革命和經濟全球化浪潮,使世界經濟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各國的生產、流通、投資等日益聯結為一個整體,各國經濟發展只有在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條件下才能真正實現。同時,各國之間又充滿了矛盾和激烈競爭,而矛盾和競爭的核心是經濟問題,或者是發展問題。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都出現分化,矛盾趨向緩和,世界多極化趨勢逐漸顯現,國際形勢總體上出現了相對和平的發展趨勢。鄧小平根據世界經濟和政治發生的重大變化,及時提出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當代世界的兩大主題的科學論斷,它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
二、毛澤東社會主義建設思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發展起到了奠基性作用
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對中國社會主義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一是通過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包括生產資料公有制度、按勞分配制度、人民民主專政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等等。二是提出“以蘇為戒”,獨立地探索一條有別于蘇聯的發展模式,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在這條道路上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成就。三是重視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提出在把握規律的基礎上,創造新的理論,寫出新的著作。毛澤東在探索初期發表了《論十大關系》和《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兩篇著作,提出了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等重大理論問題。總起來說,新民主主義的勝利,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社會主義的探索,為當代中國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
三、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哲學指導
粉碎“四人幫”以后,針對“兩個凡是”,鄧小平多次強調,“兩個凡是”不行,不符合馬克思主義。隨后引發了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對此,鄧小平給予極高的評價,他指出,只有解放思想,我們黨的理論才能發展。不解決思想路線問題,不解放思想,正確的政治路線就制定不出來,制定了也貫徹不下去。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黨解放思想,立足中國和世界實際,實事求是地進行探索,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形成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創立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黨的十二大第一次明確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確立了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新觀念,黨的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突破了把社會主義等于計劃經濟、資本主義等于市場經濟的思維定式,所有這些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新觀點、新論斷,都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重大成果。正是在不斷解放思想的基礎上,黨的十四大提出的“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比較系統地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科學體系。黨的十四大以后,世情、國情和黨情都有了深刻的變化,需要根據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在分析和總結新的情況和新的實踐中求得解答,為此,江澤民提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的問題,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新境界。黨的十六大以來,胡錦濤針對當前改革開放和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提出了“求真務實”的要求,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和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借鑒當代世界發展的經驗,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重大問題上提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重大戰略思想,進一步開拓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發展的新境界。
四、改革開放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實踐舞臺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和發展,是以改革開放為內在動力的。通過改革傳統社會主義模式,實現了一系列重要的體制、機制創新,初步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歷史性課題。改革開放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奠定了機制、體制基礎,實現了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本性轉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已經確立;作為微觀基礎的企業,活力進一步增強;政府主要職能開始向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領域轉移,以間接手段為主的宏觀調控體系日益成熟,國家計劃、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相互配合的宏觀調控機制不斷健全完善。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實現了從封閉型經濟體系向開放型經濟體系的歷史性轉變。改革開放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奠定了物質技術基礎,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改革開放也是社會進步之路,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奠定了社會發展基礎。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加快發展,社會生活日益豐富多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顯示出越來越旺盛的生命力。
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一個不斷豐富和發展的體系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高度重視理論建設,致力于把馬克思主義與本國實際相結合,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不斷進行探索,開始找到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創立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緊緊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承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它反映了當代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思想。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2]科學發展觀對“什么是發展”、“靠誰發展”和“為誰發展”、“怎樣發展”等發展觀的基本問題,做出了科學的回答,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客觀上要求我們黨對改革開放以來探索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取得的階段性理論成果進行科學系統地總結,以更好地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黨的十七大完成了這一歷史重任,它把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內在地整合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2]
實踐發展到什么程度,理論就應當發展到什么程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和發展的歷史經驗,對于我們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豐富和發展這個理論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列寧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2]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