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縱觀人類的歷史發展,無論是對于社會個體還是社會群體,信仰都在其精神生活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信仰本身也構成了人類文化和文化生活的重要內容。而信仰又隸屬于文化,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信仰的建立和危機都與文化的發展變化有著極其重要的關系,本文試圖從文化的角度出發,來分析信仰危機產生的原因及其重建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信仰;文化;價值信仰;信仰危機;信仰重建
中圖分類號:B84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27-0040-03
早在1922年,梁啟超就說過這樣的話:“信仰是神圣,信仰在一個人為一個人的元氣,在一個社會為一個社會的元氣。”他認為,當時中國社會最大的病根是沒有信仰,因而改革“最要緊的是確立信仰”。[1]273
一、相關概念
1.信仰的涵義[2]
信仰通常被人們理解為一種拳拳信服的心理狀態。作為一種心理狀態,它標志著人類精神意識的相對停滯和穩定。處于這種狀態的主體往往在思想上信心百倍,在行動上興致盎然。從形式上看,主體處在信仰狀態的時候,信仰主體的信仰心態之外必然有一個信仰客體或對象,如一個人物、一種觀念、一種想象、一種知識體系等等。信仰對象據此在表面上構成了信仰的支點,支撐著人們去思想行動。但是,從本質上看,這種狀態其實是一種自我狀態,而且是一種最高的自我狀態,亦即信仰主體通過信仰這個媒介把自身的價值乃至整個人格全部地賦予、寄托和轉移到信仰對象上,此時的信仰主體和信仰對象處于一種絕對的同一狀態。信仰是一種相對區別人類主體精神意識狀態知、情、意三大域的獨立狀態。就是說,信仰是一種心理機制,是人對生活的一種狀態,是人類掌握世界的一種方式,是人類精神意識的一種思維機制。進入信仰狀態時,主體的意志機制往往成了信仰機制的工具,一旦信仰確立,意志變充當了強制調動一切生理、心理、文化因素以保持信仰之持有,并且稍有動搖便會干預。
2.文化的涵義
文化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作為一個標志著人類在真善美諸方面發展水平的哲學范疇,實質上是指人類創造性活動的總和。凡是超越人類動物本性的有意識的作用于自然界和社會的一切活動及其成果,均屬于文化范疇。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狹義的文化指廣義文化中的精神層面或精神文化,是相對于社會的經濟、政治等物質方面的精神因素和精神過程的總和。
無論是廣義的文化還是狹義的文化,以對社會發展的巨大精神性功能為根據來界說和規限文化的本質涵義,在這一點上兩者并無本質性的區別。而且,就文化自身的運作機制而言,狹義的文化概念更有利于解釋。所以,這里我們取狹義文化之說,并且把信仰當然性地置放于這種文化的隸屬當中。
二、信仰是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偉大詩人歌德“世界歷史的唯一真正的主題是信仰與不信仰的沖突”[3]363一語道破了世界歷史與信仰之真正關系的真諦。誰也不能否認,我們所處的時代和社會,正是“世界歷史”各個民族和國家普遍轉型的時代和社會。人們雖然關注自己社會的道德法律、民主政治,但最深刻的關注卻是信仰。信仰問題成為文化中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問題。
1.信仰與傳統文化的關系
傳統,本來就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傳統是指“代代相傳的事物——包括物質實體,包括人們對各種事物的信仰,關于人和事物的形象,也包括慣例和制度。他涵括一個特點時期內某個社會所擁有的一切事物,而這一切在其擁有者發現他們之前已經存在”[4]16狹義的傳統是指一種文化傳統,一種文化力量。希爾斯把它稱為“實質性傳統”。這種傳統是一個社會的文化遺產,是人類過去所創造的種種制度、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等構成的表意象征。
傳統的力量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極其巨大。可以說,正是傳統使人類的代與代之間,使人類社會的階段與階段之間獲得了某種連續性和統一性。他構成了一個社會創造與再創造自身的文化密碼。任何社會絕不可能完全破除和斷棄其傳統而另起爐灶創立一個全新的文化系統。
信仰和傳統似有一種天然的關聯,傳統正是依賴于人們的信仰獲得自己的本質并發揮對社會發展的作用。所以,與其說是傳統發揮著作用,不如說是信仰借助于傳統而發揮作用。離開了信仰,傳統將失去自身的特質;同樣,離開了傳統,信仰亦將陷入虛空。這一點也已被中西方社會發展的歷史所證明。信仰與傳統的這種關系,必然性地決定了在社會發展的變革時期,在很大的成分和意義上,信仰的危機問題就是傳統的危機問題;信仰的重建問題就是傳統的轉換和創新問題。傳統問題將成為討論信仰時必然涉及的重大問題。
2.信仰與現代文化的關系
傳統畢竟只是整體文化精神面向過去的一種表現形態。文化就其本性來說,它只是從屬于特定社會經濟政治的精神性現象。因此,文化更為現實的形態表現為一種現實的力量。傳統作為一種客觀的力量,只有當它與現實社會要素結合起來,它的功能和作用才是現實的。而一旦傳統和現實要素結合起來,它則現代文化的形式發揮作用。任何一個社會現實的經濟政治要素必然要求也必然會出現同它相適應的文化力量。因此,文化力量一旦與現實的經濟政治要素結合起來則是一種意識形態。
信仰是意識形態的主導成分之一,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看法。當人們還沒有把信仰從宗教中解放出來的時候,信仰一般的也就是宗教信仰。在這個意義上,信仰的本質就是一種意識形態,信仰的巨大的社會功能就是一種意識形態性質的功能。與此相應,信仰的危機一定表現為意識形態的危機,信仰的重建也必須有相應的意識形態的調整和變革。但是意識形態作為一種觀念的力量并不能直接地作用于社會經濟和政治,而必須被主體內化為信仰后,方能實際地發揮它的功能。信仰的動搖,往往引起整個精神生活的震顫;信仰的傾倒,往往導致整個精神世界的坍塌。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雖然強力地作用于當下社會的經濟、政治,但其作用的方式除卻以意識形態的現實力量控制人們的思想精神體系、促進社會整體和諧以外,更為主要的還在于它以自身獨具的精神超越性構架一種立足于當下現實基礎之上的社會理想,并以此來感召和牽導整個社會的發展。
三、不同文化模式造就不同的價值信仰
信仰作為一種價值意識,實際上是人們對自己所處價值關系的意識和感覺。在世界歷史形成之前,各個民族、國家在空間上時彼此隔離的,并且由于各自生存環境,進而形成的生存方式的差別,使得人和世界的現實關系以及由此形成的人類自我意識表現出差異性,并以此形成了不同空間和時間背景下的人類文化的不同。不同的文化決定了人們對價值的不同選擇。
1.西方文化決定了對自由的信仰
西方文化強調整體服從部分,因而其對自由的追求是其文化價值選擇的根本。任何一種文明的存在都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作為西方文明發源地的古希臘所處的自然環境和同樣作為古老文明發祥地的中國和印度是完全不同的。古希臘半島島嶼眾多,本土山脈縱橫,大部分土地貧瘠不毛。古希臘的城邦大多靠海,人們多靠航海衛生,于是商業和海盜掠奪成了希臘占主導地位的生產方式[5]24。貧瘠的土地條件使希臘人無法被動地依賴自然而生活,而方便的海上交通又為希臘人征服自然進而征服世界打開了大門。在不斷的征服過程中,希臘人吸收了其他地區優秀的文明成果,同時也不斷地創造著現實的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新的知識和技術,并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確定了關于人是有意識、有目的的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存在物的自我意識,確立了人在世界中的主體地位,并形成了以追求人的現實自由、解放為價值關懷的文化。
隨著近代自然科學在促進資本主義工業化過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希臘人對理性的推崇有具體演化為對科學的迷信并進而演化為對技術理性、工具理性的迷信。然而,對理性的迷信進而科學理論理性、技術理性的迷信,歸根結底源于人類對自由價值的追求,源于人們對理性是人類獲得自由的手段和工具的自覺認識。自由是西方人追求的永恒的價值歸宿。柏拉圖的理念世界是自由世界,亞里士多德的目的因時自由,甚至基督教的天國、靈魂不死也是許諾給人類的彼岸自由。而啟蒙主義者的“人是生而自由的”則更是以其對自由的本體承諾肯定了自由對人的價值和意義。
2.中國文化決定了對社會和諧的信仰
與古希臘文明誕生的地理環境不同,華夏文明誕生在長江和黃河流域土質疏松肥沃的地區,以水為生,以農立國。我們的祖先在水源充足的肥沃平原來定居和生產。這種天賜的自然生存環境使得我國形成了與宗教與血緣關系緊密結合的政治組織和經濟結構。
從夏禹建立的以“家天下”為特征的宗族統治,到周代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都表明了個人對社會的強烈認同意識。同時這種血緣紐帶也把自然和社會有機統一起來,使整個世界成為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這種任何自然的和諧一致的關系,使我們的祖先形成了對自然、社會和人自身的強烈的認同意識,并形成了以追求整體和諧為價值追求的中國文化。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以直覺思維為特征,以反思人與社會關系為內容,并表現出強烈道德化傾向的中國哲學思維模式,并使體現自然存在和社會存在相統一的道德教化成為中國古代占據主導地位的信仰傳播方式。
四、信仰危機的直接原因是文化的多元化
危機,人們有多種多樣的理解,有人理解危機為潛伏的禍機,有人理解危機為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也有人理解危機為瀕臨絕境。我們把危機理解為某一特定質的事物即將失去自己的規定性。就信仰危機而言,是指原有信仰由于懷疑機制的驅散力作用從信仰走向困惑、從困惑走向憂患,從憂患走向幻滅亦即信仰的全面失落和崩潰6[264]。
信仰危機的發生有著一個歷史過程,而這個過程是以人類的深沉憂患意識為歷史背景的。人不可能永恒地停留于信仰狀態,或者說人不會永恒的信仰一種東西。
信仰隸屬于文化,信仰的生存也依賴于文化。目前人們感到的信仰迷茫,直接原因就來自于文化方面的深刻背景和原因。文化作為人類精神的載體,它的特點在于,雖然伴隨著經濟、政治的發展和更替,它的整體狀貌會發生相應的嬗變,但其某種精神氣質卻一定在經濟、政治中傳承下來。就我們本土文化而言,是一種多元并舉的局面。以儒家思想為主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就是把文化倫理化。這種倫理文化,在中國幾千年的發展中一直占據著主要的地位。鴉片戰爭開始,隨著國門的被打開,中西文化的沖突進一步展開。“五四”運動的新文化運動,本土文化受到全面的沖擊。這種倫理性的本土文化逐漸的土崩瓦解。新中國成立后,出現了政治性文化,這種文化是與計劃經濟的經濟體制相符合的。進入市場經濟之后,文化完全被經濟化,這種經濟文化完全是市場經濟的產物,是市場經濟時期的主流文化。改革開發的今天,西方文化已多姿多彩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當中。
中西文化各自多元,對于中國歷史來說,近代百年的歷史正是古今中外文化沖撞、交流與融合的歷史、中西文化的直流“條條道路通羅馬”全匯集到了當代中國社會當中。信仰隸屬于文化,而文化已經如此多元混亂,信仰又怎么會不迷茫?信仰首先需要認同一種文化,形成一個文化的家園。近百年來古今中西文化雖然多有沖撞,但總體來說,是一個中西文化交流、古今文化結合并產生新文化的過程。但是多元文化的并存,使我們在選擇文化認同時產生了迷惘。價值觀念是文化的核心,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模式造就不同的價值選擇。多元的文化并存,給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同時樹立了多種價值標準,整個社會失去了一個至高無上的文化權威,因而人們的政治行為、經濟行為、道德行為找不到了唯一的解釋標準。人們賴以解釋自己行為的文化根基發生了分裂。信仰是現實性和理想超越性的統一,是現實關切和終極關懷的統一。現實價值選擇的迷惘,又使它的現實性和終極關懷難以寄放。信仰的心理基礎是崇拜,沒有心理上的崇拜,信仰便難以發生。崇拜的較高對象是自我,因此信仰是最高的自我狀態。自我的外化便是一種人格,因此,可以說,信仰需要一種人格崇拜。如果人格無法重塑,那么毫無疑問,信仰必然發生危機。而不同的文化,對人的自我形象的塑造各有主張。蘊涵在古今中外文化之爭的底層的實質上是人格塑造的分歧。因而可以說,有多少文化,就有多少人格形象。信仰需要以某種人格為崇拜對象,以在人的現實生活中表征自己,并制約和牽導人從現實到理想的升華。
五、信仰的重建與文化的選擇
從目前世界歷史發展的整體階段來看,不同的民族和國家處于不同的文化發展水平或階段,中國正處于從前現代性的神圣文化向現代性文化的轉型時期。比之于經濟和政治,文化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具有根植于歷史深處的傳承性,這種傳承性使得任何一個時代的任何一個民族和國家,絕不可能單純地處于某種單一的文化狀態之中。當代中國社會信仰危機產生的重要原因就是同時空文化多元存在。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的文化發展有兩點是相當特殊的,其一是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內涵厚重,它哺育了中國人民幾千年,深深地根植于當代中國人的深層心理結構之中。其二是當代的改革開發的力度和廣度是其他國家難以比擬的,因而,古今中外各種文化思潮會迅速涌入并不同程度地影響著中國人。因此,存在于中國并對中國人的生活發生作用的文化形態至少是三大類:第一,傳統的或前現代的文化。這種文化在當代中國社會和文化的發展中根深蒂固,影響深遠。這種文化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等級制度社會的基礎上形成并發展起來的。第二,以現代化的追求為指導的現代性文化。它的基本內核是技術理性和人本精神。這種文化是在中國“五四”前后形成并發展起來的。第三,后現代性文化。三大文化體系,既有相互重疊互補的一面,也有相互沖突瓦解的一面。他們構成一個矛盾統一體,呈現在中國人的面前。
在信仰危機的情況下重建信仰,就是要把它的現實立足點從過去人們所倍加崇尚的傳統文化移位于現代性文化,使人們在信仰的高度上,就像對待市場經濟和獨立自主的人那樣,給現代性文化以廣闊的生存空間。
把現代性文化放置于信仰重建的立足點上,從文化形態的發展歷程上看,就意味著在確立現代性文化的主導性地位的同時,給“多元文化”以合理的位置。因為在目前多元文化并存的條件下,現代性文化作為對前現代性的神圣文化的超越,其“現在的應當”并不能改變也不應改變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
參考文獻:
[1]蔡尚思.中國現代思想史簡編:第2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2]荊學民.當代中國社會信仰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歌德.東西集·注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4]希爾斯.論傳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5]羅素,著.西方哲學史: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6]荊學民.當代中國社會信仰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