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辦案效率是現代訴訟法律價值目標體系的構成要素,它對實現司法公正具有重要的影響和作用,也是執法為民、關注民生的重要環節。增強訴訟效益觀念,簡化訴訟程序,強化流程管理,保障當事人用最少的訴訟成本,包括經濟、時間、心理、精神等多方面的成本,實現自己的權利,盡快地從訴訟的纏繞、拖累中解脫出來,是司法為民、關注民生的應有之義。去年以來,筆者所在基層院從關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角度出發,積極進行公訴工作的改革。依托公訴職能,以指控犯罪為載體,以訴訟監督為主線,以辦案質量為保障,提高服務保障民生水平。
一、積極推行普通程序簡化審
2009年以來,筆者所在基層院建立了與公安機關、法院落實刑事政策的協調機制,就依法擴大簡易程序、簡化審程序適用范圍,做了相應的工作。為提高案件審結的速度,縮短辦案周期,嚴格把依法審查、審查效果、審查效率三個因素作為衡量辦案質量的標準。結合基層院公訴實際情況,制定了《普通程序簡化審實施辦法》,并認真貫徹于案件辦理過程中。依據該《辦法》,案件承辦人對案件審查后,對于符合適用普通程序簡化審理條件的案件,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訴時,書面提出適用普通程序簡化審理的建議書,隨同起訴書、證據目錄、主要證據復印件、證人名單一同移送人民法院。庭審調查時,適用普通程序簡化審理的案件,在公訴人宣讀起訴書后,被告人對起訴書的指控無異議,公訴人、辯護人可以簡化或省略對被告人的訊問,極大的提高了庭審效率。
二、健全快速辦理輕微刑事案件工作機制
(一)對交通肇事案件實行輕緩處理機制
2009年以來,針對轄區內交通肇事案件發案的實際情況,全面貫徹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大膽探索交通肇事犯罪案件輕緩處理機制。第一,堅持“一個必須和三個有利于”。公訴科在辦理交通肇事案件輕緩刑事政策的適用上確定了一個原則,即“一個必須和三個有利于”。“一個必須”就是適用輕緩刑事政策的刑事案件必須具備《刑法》規定的法定從輕或減輕處罰條件,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作出相應的處理決定,保證實行輕緩刑事政策于法有據。“三個有利于”就是適用輕緩刑事政策處理的交通肇事案件要有利于更好地教育和挽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利于節約訴訟成本,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辦案中,對符合條件的輕微交通肇事犯罪案件依法適用不起訴。如,辦理的犯罪嫌疑人陳某交通肇事一案,因案發后其能主動報警投案,且按協議全額賠償了被害人近親屬的民事損害共計人民幣十五萬余元,取得了被害人近親屬的諒解,并請求不追究陳某的刑事責任,經過認真審理,決定對其作出相對不起訴處理,這樣,既給了陳某一次改過自新的機會,同樣也取得了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第二,依法適用簡易程序,積極穩妥推行輕微刑事案件快速辦理機制。對需要移交法院判刑的交通肇事案件堅持做到快審快結,并依法建議法院適用簡易程序,不僅節約了訴訟資源,而且更加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刑事司法理念。
(二)建立與偵查機關、審判機關的聯席會議制度
為了使偵、訴、審三方的工作聯系能有效地開展,刑偵部門、公訴部門、審判部門成立聯系領導小組。組長分別由檢察機關主管刑檢工作的副檢察長和公安機關主管刑偵工作的副局長以及審判機關的主管院長擔任,成員由各機關的負責人組成。三方負責人及時溝通情況,總結經驗教訓、共同研究對策。
三、積極推行刑事和解
刑事和解,是指通過犯罪人與被害人之間面對面的接觸、溝通與交流,并經過中立的第三者的調節,促使犯罪人取得被害人及其家庭以及社區成員的諒解,進而協定犯罪發生后的解決方案。這些解決方案通常包括賠償、社區服務、生活幫助等。刑事和解以保護被害人利益為中心,為被害人與加害人雙方提供了溝通交流、和平解決糾紛的機會,以緩和加害方與被害方間已經激化的矛盾。一方面,被害人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尊重與承認,在糾紛解決中掌握著相當的主動權,可以傾訴因犯罪所遭受到身體傷害、精神痛苦與物質損害,接受加害人的道歉與謝罪,治療心理創傷,彌補物質損失,減輕甚至消除對加害人的憤怒與怨恨;另一方面,加害人獲得了悔過自新的機會,通過與被害人的溝通,深刻體會自己給他人及社會造成的危害,承認自己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從而獲得輕緩的刑罰,甚至避免貼上“罪犯”的標簽的不利影響,有利于其放下包袱,自然地回歸社會。筆者所在基層院的刑事和解建立在雙方自愿、平等的基礎上,并對適用案件的范圍有所選擇:
(一)輕微侵犯公民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的刑事案件
對于犯罪情節較輕、危害后果較輕、法定刑較輕,如預備犯、中止犯、團伙犯罪中的脅從犯等,此類案件可能判處緩刑或管制、或者較短刑期的輕微刑事案件,這類案件由于社會惡性較小,對社會關系的損害程度較輕,被告人和被害人容易進行交流和溝通,通過對被害人有效地賠償損失、表示歉意后容易取得被害人諒解,從而容易使受損的社會關系得到修復的案件。(下轉167頁)
(上接165頁)
(二)婚姻家庭關系中發生的案件
婚姻家庭關系中發生的犯罪,具有道德觀念與法律的因素,在處理過程中有藕斷絲連的感情糾葛的特點,具有被告人和被害人容易坐下來面對面談話的感情和心理基礎,被告人也容易得到被害人的諒解,這類犯罪有和解的基礎。
(三)過失犯罪
被告人并非蓄意實施犯罪活動,而是過失造成危害結果,觸犯了刑法,如交通肇事案、過失致人傷害案,過失損壞財產等,這類犯罪因為沒有明顯的主觀惡性,行為人對自己行為持后悔和悔罪態度。
(四)偶犯和初犯
偶犯和初犯犯罪主觀惡意不深,悔罪態度一般比較真實。作為偶犯和初犯,在理論上來講,具有惡性不深、可挽救性、悔罪意愿強烈三大特點,相當于犯罪人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非監獄化”和“回歸社會”是多數偶犯和初犯的強烈愿望,只要給予和解的機會,社會效果是非常明顯的。
四、切實推進陽光公訴工作
為進一步推進陽光公訴,增強檢察機關刑事訴訟工作的透明度,提高檢察機關執法的公信力和權威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和《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等相關規定,結合基層院刑事訴訟工作實際,制定了《不起訴案件答疑說理辦法》。依據該辦法,人民檢察院在作出不起訴決定后,向雙方當事人及相關部門和社會公眾說明決定不起訴的依據和理由。進行說理時,著重結合案件事實、證據、程序和適用法律等方面進行說理,并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監督糾正意見。不起訴答疑說理的案件范圍是對存在較大爭議或者在本地有較大影響的擬作不起訴處理的案件。該辦法實施以來,對不起訴案件進行了答疑說理,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人民監督員、有關專家以及有關訴訟參與人參加。通過答疑說理活動,使加害人體會到犯罪給予被害人造成的精神痛苦和物質損失,認識到自己行為的危害性;使被害人感受到加害人的悔悟和愧疚之意,心靈得到撫慰。為更好的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做出了檢察機關應有的貢獻。
五、主訴檢察官負責制
推行主訴檢察官辦案責任制,其目的是將檢察機關傳統的行政管理模式轉化為司法業務運作模式,將集體負責制轉化為檢察官個人相對獨立負責制。筆者所在基層院近幾年的實踐證明,主訴檢察官辦案責任制的啟動和推進,有效地推動了檢察制度改革的總體進程,其實施有利于落實檢察院內部競爭機制,有利于發揮檢察官的主觀能動性,強化了工作責任心,辦案質量有了明顯提高。主訴檢察官辦案責任制提高了工作效率、案件質量,同時使檢察官的風采得以展現,出庭公訴是檢察機關對外的“窗口”,優秀的檢察官通過這個窗口將自身的良好形象展現在人民群眾面前。在主訴檢察官選拔條件上,注意數量的限制,寧缺毋濫、高標準的原則選拔優秀的檢察官擔任主訴檢察官,成熟一個,任命一個。因為公訴人不僅作為控訴者,還應力求成為感化者,不僅作為法律的執行者,還要力求成為正義的宣揚者,通過良好的公訴工作,體現對人的利益的維護、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注、對人的尊嚴與價值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