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近代西方政治哲學中,有的人認為,洛克和孟德斯鳩提出了分權學說,在此試從洛克最早提出了權力制衡思想,認為立法權高于執行權,而且限定立法權的范圍;執行機關有召集和解散立法機關的權力;人民享有最高權力來罷免或更換立法機關。
關鍵詞: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權力制衡
中圖分類號:D52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27-0038-02
在近代西方政治哲學中,筆者認為,洛克最早提出權力制衡思想,孟德斯鳩在研究洛克權力制衡思想的基礎上,為了反對法國封建專制制度,保證人民享有政治自由,也提出了自己的權力制衡思想。那么,洛克和孟德斯鳩的權力制衡思想的內容是什么呢?有什么異同?
一、洛克的權力制衡思想
洛克把國家權力分為立法權、執行權和對外權。何謂立法權?“立法權是指享有權利來指導如何運用國家的力量以保障這個社會及其成員的權力。”[1]執行權是執行法律的權力,對外權是“戰爭與和平、聯合與聯盟以及同國外的一切人士和社會進行一切事務的權力。”執行權和對外權幾乎總是聯合在一起的,很難分開由同一部分人掌握,因此他的三權分立實際上只有兩權。立法權和行政權必須分開,是因為洛克洞察了人類的弱點,認為人性本惡,“如果同一批人同時擁有制定和執行法律的權力,這就會給人們的弱點以巨大的誘惑,使他們動輒要攫取權力,借以使他們自己免于服從他們所制定的法律……。”這樣會保護他們的私人利益,侵犯社會其余成員的利益,違反了他們制定法律是為公民謀福利目的。為何把對外權獨立出來?是因為在17世紀的英國,國與國之間戰爭和結盟是經常性事務,而且這些事務處理涉及國家的重大利益,對國家的前途影響很大,所以洛克強調對外權。
洛克所設計的權力制衡以執行權—立法權—人民為邏輯展開的。從正向思維來看,立法權高于執行權,人民有權罷免或撤消立法機關;從逆向思維來看,執行機關有召集和解散立法機關的權力,人民有權選舉新的立法機關。其中也蘊涵了人民主權的思想,人民對于最高權力機關——立法機關,享有選舉權和罷免權。人民是最好的裁判者,當受托人侵犯人民財產,任意處分他們的生命和權利時,就辜負了人民的委托,人民就有權把它收回。
二、孟德斯鳩的權力制衡思想
(一)三種權力的內涵
孟德斯鳩認為:“每一個國家都有三種權力:(一)立法權;(二)有關國際法事項的行政權力;(三)有關民政法規事項的行政權力”。這一劃分內容與洛克不相同。洛克區分出執行外交政策的功能并稱之為“聯盟權”,并將國內法律的實施和對違法者的審判全都歸于“行政權”之下。孟德斯鳩則將國內法律和對外政策的實施都歸為一種權力,同時也給司法獨立地位。孟德斯鳩的“立法權力”與洛克的立法權等同,但取消了它至高無上的性質。孟德斯鳩的“有關國際法事項的行政權力”就最初的解釋而言,相當于洛克的聯盟權,但是他將其加以擴展,包容了政府的所有一般行政職能,其中有許多職能是被洛克歸于執法權和特權類目之下的。孟德斯鳩的“有關民政法規事項的行政權力”即司法權,是從洛克的執行權中獨立出來的。孟德斯鳩對三種權力分別進行了定義:第一項權力解釋為“國王或執政官制定臨時或永久的法律,并修正或廢止已制定的法律。”第二項權力解釋為“媾和或宣戰,派遣或接受使節,維護公共安全,防御侵略”;他對第三項權力的解釋是“懲罰犯罪或裁決私人訟爭”,這顯然指的是刑法和民事訴訟法。他最后簡單地將三種權力簡單定義為“如果同一個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貴族或平民組成的同一個機關行使這三種權力,即制定法律權、執行公共決議權和裁判私人犯罪或爭訟權,則一切便都完了”。顯然,立法權就是指“制定法律權”,行政權就是指“執行公共決議權”(而不僅僅是對外權),司法權就是“裁判私人犯罪或爭訟權”。
(二)權力制衡
三權之間是如何實行權力制衡的呢?孟德斯鳩認為,規定權力分立和相互制衡原則是根據事物的性質作出的。權力不是靜止的狀態,根據權力的本質,將三種權力結合,將之調整、糅合并使之運作,這些權力被迫運動,而且協調運動,在運動中要使一種權力有力量抵擋其他權力的侵犯。因此,必須實行權力制衡。權力分立理論是國家權力的不同職能分別由不同的部門、不同的人行使,行使的方式是各個部門可以被限定于它的“恰當職能”,而權力制衡則是通過允許各個部門擁有為防止任何一個部門侵蝕其他部門的職能而干預其他部門職能的有限權力來實現的。三權分立是孟德斯鳩權力制衡思想的基礎。權力制衡可理解為權力制約和權力平衡。通過權力之間的制約是為了達到權力平衡的目的,權力制約是對權力的限制和約束。制約,指一種事物的存在和變化以另一種事物的存在和變化為條件,在此是指任何權力部門都必須為另一權力所限制和約束,其方式是不允許一種權力侵犯其他權力。這種限制是積極限制,即把控制各部門的權力置于這些部門之外的其他權力部門手中。進行權力制約的預設前提是防止濫用權力,對偏離正確行使方向的權力予以及時修正。實行權力制約雖不能保證掌權者是賢明之人,但可以防止權力腐敗;平衡是事物之間通過相互作用彼此制約達到的一種狀態或進行有規律的運動,事物的穩定性是平衡的結果。權力平衡是指各個獨立存在的權力通過相互制約構成權力系統內部的穩定。每當一個權力侵犯其它權力,權力之間的平衡被打破時,為防止一種權力居主宰地位,權力系統會顯示出重建平衡的趨向,不管是恢復原有的權力平衡還是形成新的權力平衡。
實現權力制衡是為了保證公民享有政治自由。孟德斯鳩認為,政治自由只有在寬和的政府中存在。然而,即使在寬和的政府里,政治自由也不是經常存在的。“只有在權力不被濫用時才存在。”“但是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有權力的人們使用權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必須為權力制定界限。第一,立法權內部的權力制衡。立法權由貴族團體和由選舉產生的代表平民的團體同時擁有。貴族團體是世襲的,如果國王行使行政權侵犯平民利益,貴族院可起調節矛盾的作用,它的存在有很大必要性,可保持國家穩定。貴族院和平民院有各自的議會,各自的考慮、見解和利益,他們可以獨立立法,相互行使否決權,在立法權內部實施了權力制衡,實際上是貴族和平民之間利益的平衡,遵循了古代貴族和平民利益平衡的傳統。第二,立法權制約行政權。立法機關有權利審查行政機關它所制定法律的實施情況,并對行政部門提出彈劾。但立法機關無權審訊行政者本身,因為他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目的是為了防止立法機關的專斷權力;第三,行政權制約立法權。行政權根據它所了解的情況規定立法機關召集會議的時間和期限,有權防止立法機關的專斷行為,防止立法機關變成專制。行政權只以“反對權”來參與立法,實行自衛。不得參與立法事項的辯論,也無權提出法案,對于立法機關決定的稅收,也只限于同意。組成立法機關的貴族院和平民院,二者都受行政權的約束;第四,司法機關對立法機關和行政機關的行為享有違憲監督權。在特殊情況下,立法機關才享有司法權,如貴族只在貴族院受審,可判處較輕的刑罰,緩和法律的嚴峻。某個公民在公務上侵犯了人民的權利,犯了普通法官不能或不愿懲罰的罪行,眾議院應向貴族院提出控告。
三、洛克和孟德斯鳩權力制衡思想的異同
洛克和孟德斯鳩權力制衡思想相比較,不同之處有哪些呢?第一,出發點不同。洛克從自然狀態出發,主張自然法高于人為法;而孟德斯鳩政治理論的出發點是社會,他突破了自然法高于人為法的傳統見解,在政治社會必須遵守人為法。第二,權力劃分不同。洛克將權力分為三類:立法權、執行權和對外權。英國正處于殖民擴張時期,處理對外關系尤為重要,所以單獨設置對外權;而孟德斯鳩第一次提出將國家權力分為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特別是司法權獨立,與立法權和行政權處于同等地位,是為了讓法國人民比英國人民享有更多自由,更大的安全?。司法獨立是對封建專制制度的否定,“朕即法律”的歷史徹底的退出歷史舞臺,徹底推翻了君主憑意志和性情統治一切的行為。司法獨立是?“以權力制約權力”的關鍵,只有“司法獨立”才能保障司法權對立法權、行政權的制約;第三,權力制衡的內部形式不同。洛克的權力制衡思想從正向思維來看,立法權高于執行權,人民有權罷免或撤消立法機關;從逆向思維來看,執行機關有召集和解散立法機關的權力,人民有權選舉新的立法機關。其中也蘊涵了人民主權的思想。而孟德斯鳩重點在于三種權力之間彼此制約,保持平衡,設置權力界限;第四,價值目標不同。洛克的權力制衡思想的價值目標是保護人民的生命、自由和財產,保護人民的權利,重點在于保護資產階級的私有財產,維護資產階級的經濟利益;而孟德斯鳩的權力制衡思想上升到政治高度,他的價值目標是為了實現政治自由,保證人民享有思想自由,言論自由,財產自由,使人民有安全感,能享有一種心境平安的狀態,不會因為時刻受到來自他人和國家權力的侵犯而感到恐懼。恐懼是專制制度的產物,從而滲透了孟德斯鳩反封 建專制主義的思想。
參考文獻:
[1]洛克.政府論:下篇[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91,84.
[2]何華輝,許崇德.分權學說[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3.
[3][意]薩爾沃·馬斯泰羅內.歐洲政治思想史[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