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當前農村土地流轉主要形式
(一)轉讓
不愿或無力繼續承包土地的農戶,與其他農戶協商一致,經村委會同意,將全部或部分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剩余期限轉給第三方,由第三方與村委會確立新的土地承包關系,出讓方與村委會在轉讓土地上的承包關系即行終止。據筆者對山東某縣級市的調查(以下同),通過這種形式該市流轉土地6354畝,占流轉土地總面積的4.2%。
(二)互換
為了耕種方便或結構調整的需要,農戶將剩余期限相同的部分土地與同村的其他農戶進行互換,互換地塊的土地承包權、經營權和原承包合同約定的相應地塊的權利義務關系隨之互相轉移。通過這種形式該市流轉土地9465畝,占流轉土地總面積的6.3%。
(三)轉包
臨時不愿耕種土地又不愿放棄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將全部或部分承包土地的使用權轉包給同村的農戶經營,轉包方與發包方的原承包關系不變。轉包期限一般由雙方協商確定。通過這種形式該市流轉土地4830畝,占流轉土地總面積的3.2%。
(四)出租
主要是指農業龍頭企業、農業科研單位在農村建立種苗繁育、示范推廣和農產品生產基地,農戶自愿將全部或部分土地承包經營權出租給承租方,承租方給出租方固定的收益。通過這種形式該市流轉土地128277畝,占流轉土地總面積的85.6%。
(五)土地入股
主要是農民自愿將承包土地折股量化,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這種形式該市流轉土地1074畝,占流轉土地總面積的0.7%。
二、金融支持土地流轉存在的問題
(一)現有金融制度不能滿足土地流轉的需求
由于農村宅基地、土地承包權不能作為擔保物權,農戶難以向金融機構提供足額、有效擔保,制約農村土地流轉取得金融支持。同時地方政府缺乏對金融機構土地流轉貸款方面的優惠政策,面對農業貸款風險較高的現狀,金融機構缺乏增加農業信貸投放的動力和積極性。
(二)農業貸款增長不能滿足土地流轉需求
據對該市土地流轉規模較大、涉及農戶較多的3個行政村調查,土地流轉后資金需求明顯提高,較流轉前增長25.3%,資金缺口也隨之加大,提高46.2%。而與之不相適應的是,近年來農業貸款占全部貸款的比重及新增農業貸款量卻呈逐年下降趨勢。
(三)農業貸款服務不能滿足土地流轉需求
調查顯示,涉農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普遍偏高,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分別按基準利率上浮70%和30%,郵政儲蓄銀行貸款利率更是高達15.84%;在貸款期限上,涉農銀行業機構主要以小額農戶貸款、農戶聯保貸款等形式提供貸款,貸款期限全部為1年以內。據對該市50戶農戶調查,34戶有貸款需求的農戶中,73.5%認為“目前金融機構的信貸品種無法滿足土地流轉需要”;61.8%希望貸款額度5萬元以上;82.4%希望“貸款期限與農作物生長、收割周期一致,貸款期限靈活”;100%希望貸款利率在基準利率基礎上適當下浮。
三、建議
(一)強化對農村土地流轉的金融服務和政策支持
建議出臺《金融支持土地流轉的指導意見》,要求涉農金融機構結合自身發展實際,創新金融產品,推出適合土地流轉的特色金融產品,在貸款期限、利率和額度等方面為農民土地流轉提供便利。要結合農業生產周期和特色農業發展實際,進一步改革和完善現行小額貸款發放管理辦法,重新制定和完善靈活的支農貸款額度和期限,適當放寬額度和增加中長期貸款,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要進一步優化小額農貸利率結構,適當降低利率浮動幅度,同時簡化小額農貸手續,降低貸款門檻。
(二)加大財政對金融支持土地流轉的扶持力度
建議各級財政為支持土地流轉的專業性金融機構提供資本金,對各個金融機構的相關業務實行稅收減免,對金融機構因實行對農貸款而導致的損失進行財政貼息,激勵金融機構加大對土地流轉的支持,充分調動涉農金融機構發放土地流轉貸款的積極性。
(三)大力解決農戶貸款抵押、擔保難問題
要針對農戶的實際情況,研究實行多種形式的抵押、質押辦法,探索實行土地使用權抵押擔保、農戶聯保、社區擔保、政府擔保等多種貸款擔保方式,解決擴大生產經營規模的農戶因無財產擔保而貸款難的問題。
(責任編輯 代金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