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探討教師通過協(xié)作學習、小組討論、課堂講解及學生自主創(chuàng)造等多種形式提高學生的知識構建能力、辯證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協(xié)作能力,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關鍵詞】 人文素養(yǎng) 通識教育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ssue that the teacher improves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the constructing knowledge, dialectical thinking, innovation and cooperation, and then improves the Students' humanities through a variety of forms such as collaborative lear-ning, group discussion, classroom instruc-tion and students' creation.
引言
“培養(yǎng)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和廣博的文化知識并能熟練地運用英語在外事、 教育、經(jīng)貿(mào)、文化、科技、軍事等部門從事翻譯、教學、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復合型英語人才。 ”這種“語言技能+實用知識”的培養(yǎng)方式帶來的后果是英語專業(yè)的教學過于強調(diào)語言技能的訓練和實用知識的掌握,而忽略了對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在思想深度、知識結構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等能力方面的培養(yǎng),從而在根本上削弱了外語教育的本質(zhì)。外語教育的目的不僅僅在于是使學生具有好的工作技能和職業(yè),更在于是學生具有人類的基本人文素養(yǎng)。 因此, 外語教育從本質(zhì)上講是人文主義的教育。
1.外語教育本質(zhì)
從表面看, 人文教育只是傳授文史哲方面的知識,是可以量化為客觀知識和能力。實質(zhì)上,人文教育是通過文史哲的學習,通過對人類千百年積累下來的精神成果的吸納和認同,是學生一方面有獨立的人格意志,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有健全的判斷能力和價值取向,有高尚的趣味和情操,有良好的修養(yǎng)和同情心,對個人、家庭、國家、天下有一種責任感,對人類的命運有一種擔待。
在英語教學中, 教師既要擔負起語言教學的任務,又要加強對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首先,掌握知識本身是提高人文素養(yǎng)的一個重要構成要素。作為一種具有文化內(nèi)涵的特殊的社會現(xiàn)象,英語語言的本質(zhì)是交際,表達的不僅僅是某種意思,同時也表達某種感情,某種態(tài)度和一定的文化修養(yǎng)。 語言的這一本質(zhì)特點又決定了英語教學的根本任務,即熟悉語言的符號體系(語言知識),了解語言的文化內(nèi)涵(文化因素),掌握語言的使用方法(交際能力)(章曉芙,2007)。 換句話講,英語教師教授的不僅是語言本身,還包括英語語言所承載的各類知識,并在教學中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多元思維和創(chuàng)新觀念,培養(yǎng)學生獲取、選擇和運用知識的能力。 其次,在教學中教師應加強對學生人格結構的培養(yǎng),包括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心,正確的生活態(tài)度和面對現(xiàn)實、應付挫折的能力。此外,在教學中教師也應重視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和協(xié)作精神的培養(yǎng)。教師有責任引導學生的情感結構健康發(fā)展,糾正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習慣;在為人處世上能全面、客觀地認識問題、處理問題;具有與他人正常的雙向溝通能力。
2.語言技能與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有機結合實例
本案例中所選用的教學材料來自楊立民教授主編的《現(xiàn)代大學英語:精讀 2》中的第七課 The Great-est Invention。 該文章是一篇現(xiàn)代寓言(parable)。教案設計的基本思路如下:
一是要求學生利用現(xiàn)代化的網(wǎng)絡了解幾個文化現(xiàn)象或文化概念:fantasy fable/ parable, club, theCaribbean, germ warfare,, 以小組為單位制作 PPT 在課堂上展示。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搜索、獲取、選擇和運用知識的能力。
二是以 group-discussion 的形式要求學生根據(jù)課文討論如下問題:
To whom is the mastery of the whole Caribbean a just aspiration?
How is the \"military man\" depicted in the passage?
What did the scientist begin the research in the deadly germ?
What do you think made the scientist stopped the research when it nearly succeeded?
Why did the scientist choose to do research in the lively artificial grass and flowers?
How did the scientist fight against the threat from the Ministry of Warfare?
How do you like the scientist?
教師需引導學生結合課文來回答問題,并同時講解課文中的疑難處,包括語言點和文化現(xiàn)象等。目的:提高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及辯證思維能力
三是要求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 以寓言的體裁,客觀、公正地敘述科學家 Silvary Carasierra 的感人故事。 (課后作業(yè))目的為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新能力及正確的世界觀。
四是 Story-telling. 學生 5-6 人一組講述自己所編寫的科學家 Silvary Carasierra 的故事。 在該活動中,教師不必要求每個學生輪流講述,而是最后要求各小組以自己的方式選擇一篇最好的故事并派一個代表講述給全班同學聽,再由全班同學討論該故事的優(yōu)與劣。 目的為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及協(xié)作能力。
討論
學生在完成 I 部分的任務時主要采用網(wǎng)絡教學中個別化學習模式和發(fā)現(xiàn)式學習模式相結合的方法。教師設計出適合學習者來解決的問題后,學生據(jù)此在網(wǎng)絡上查閱各種信息, 并利用 QQ、 e-mail, 電話,至短信等各種渠道同教師或合作伙伴交流、 討論,最后將所學習與發(fā)現(xiàn)的知識同已有的知識結構進行重新構建,制作成屬于他們自己的 PPT。 從展示出來的PPT 看,學生基本上能比較全面地了解相關文化概念或文化現(xiàn)象。 在有些小組概括的內(nèi)容不全面或正確時,其他小組也能及時地補充完全。
第 II 部分的學習任務是第三部分學習任務完成的前提和基礎。 在這部分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 這里的主導作用不是指教師的“一言堂”,或單純的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問”與“答”,而是指教師要主導師生互動、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的話題(這里指問題),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依據(jù)課文內(nèi)容來回答問題,并對文中提供的答案進行辯證思維。 這個過程是真實的語言輸入與輸出過程。
第Ⅲ、Ⅳ部分的學習任務是相互聯(lián)系的。 第Ⅲ部分學習任務要求學生在課后獨立完成。第Ⅳ部分的學習任務仍屬于小組活動,前面已提到這項活動的特別處是不需要每個同學都來講述故事,但要求每個同學都要對其他同學的故事進行評述。課堂觀察的結果是幾乎每個同學都在小組中講述了自編的故事,也對其他同學所編的故事進行了比較公正、客觀的評議。 全班 30 人,共分為 5 個小組, 只有一組推出了學生個人自編的故事,其余 4 組的作品都是集體再創(chuàng)作的結果。
參考文獻:
[1] 覃鋒. 跨學科滲透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與思考[J].硅谷, 2008.
[2] 孫有中.英語教育與人文通識教育[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哈爾濱學院英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