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國確定了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決策,在城市規劃中體現對環境的\"友好\"是規劃師面臨的新課題,需要我們重新定位和認識保護生態環境與促進城市發展之間矛盾的復雜性和長期性。本文從一些被忽視的“小問題”引發的思考入手,用一些實例探求怎樣能從思想、理念以及理論和實踐中體現環境友好的城市規劃手段。
【關鍵詞】 人文關懷 生態關懷 城市規劃
Abstract : Our country makes the urban planning decis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ty. In the the urban planning, the environment of \"friendly\" is a new topic for planners. From some neglected \"small problems\" , this paper thinks how to reflect the urban planning for the environment friendly from the thought, the concept of theory and practice using some examples.
1.問題起因與思考
1.1身邊事
2009年初,為了減輕牡丹江防洪堤壓力,由牡丹江市有關部門負責,在防洪江堤上建成了高約1m的防浪墻,但不料就因為其阻擋了蟾蜍遷徙的路,9月16日,牡丹江日報以《誰來幫幫蟾蜍》為題進行了報道,各新聞媒體也先后開始以各種形式關注此事,一時間,小小的蟾蜍成了全市關注的焦點。根據相關報道,盡管全市各階層自發用雙手幫助蟾蜍遷移這一愛心行動幫助了約30000只蟾蜍安全\"回家\",但仍有大批蟾蜍死亡。
1.2其它相關報道
類似事件在全國各地都有發生,尤其以公路和鐵路最多,每年都會有相當數量的動物在穿越公路和鐵路時致死。據韓國相關的統計,1998年道路致死的野生動物為105只;至2004年激增到2436只;到2005年上半年,已有1489只野生動物命喪高速公路。
2.原因探求
2.1認識的盲區
時代發展至今,生態環境保護已深入人心,許多城市建立了生態屏障、廊道等基礎設施。但城市擴張與生態環境的矛盾并沒有削減,仍然有許多我們沒有發現的盲區。如交通是城市保障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基礎設施,但建設時只重視道路而忽略了對環境的影響。
我國在\"十一五\"規劃中提出建設生態友好型社會的方針,表明了中國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的決心,但在實際的建設中還是沒有很好的解決矛盾,現在很多城市規劃的所謂綠化隔離帶、生態廊道等過于模式化、理想化,從實際效果看僅僅是綠化效果好,并沒有達到生態效果,只是用手畫出的一條“綠線”。
2.2時間與空間
我國處在發展初級階段,為了實現快速發展的目標,我們用一切方法和手段改造世界。但與我們相反,生態環境的演進速度卻非常緩慢,我們身邊的每一片森林都是經過幾百年時間才能形成。
生態學認為陸地生態系統是指構成陸生動植物的生態環境,人作為高級生命也是陸地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之一,由于人類聚居地的快速擴張使其它生物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據統計,全球現有20億hm2熱帶雨林,擁有生物量最高的天然生態系統,但由于無計劃砍伐森林,亞馬遜河平均每年喪失200萬hm2綠林。
3.觀點與建議
3.1完善城市規劃理論體系
生態環境的規劃設計、生態建筑、生態住區、生態城市逐漸成為未來城市規劃設計的主題。但我國城市規劃理論尚未把生態學作為理論框架中的重點內容,沒有處理好城市擴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對立問題,尤其對生態學中重要的生物多樣性理論認識程度不夠。
理論支持。人們對生態系統的研究已發展出了許多分支,如景觀生態學、應用生態學、人類生態學、城市生態學、生態倫理學等等,其中每一方面的成果都補充以至改變著城市發展理論,景觀生態學是人文生態最表相的基礎,為人文生態建設提出最為基本的外在要求;人類生態學和應用生態學是人文生態的核心,前者為人文生態的發展進行定位,后者則為之提供建設方法和準則;生態倫理學從本質上闡明了“生態”的內涵,從人的道德層面上明確了人文生態的必要性,并且強調了它的價值,以至當生態與經濟發生沖突時,成為衡量生態與經濟之間沖突的尺度和揚棄標準。以上生態學的各分支學科,成為支持人文生態的理論依據。這要求不能把人文生態建設片面地理解為“綠化建設”,更需要建立系統、全面、合理的標準和指標體系,使之在各方面充分體現其基本內涵。
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及“十一五”規劃都確定了“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這一重大決策,提出對環境友好的要求是要切實保護好自然生態,堅持保護優先、開發有序,以控制不合理的資源開發活動為重點,強化對各種自然資源的生態保護。
3.2基礎研究工作的擴展
城市規劃基礎研究就環境方面而言,需要對地質、水文、土壤、植被等多方面進行調查和分析,并成為規劃編制時的重要依據。但筆者通過近幾年的觀察,發現規劃師普遍對生物多樣性方面的認知和分析比較欠缺,在規劃編制初期的基礎資料調查中也很少進行這方面工作。城市基礎設施規劃一般只是考慮對水體、植被、土壤以及人類的影響,很少考慮對動物棲息、遷徙以及動物行為方面的問題。可此可見,把生物多樣性研究有機結合到城市規劃基礎研究中,必將為規劃工作打下牢固的生態保護基礎,也能為規劃建設提供直接的生態依據。
3.3新概念的引入——生態基礎設施
生態基礎設施(Ecological infrastruc-
ture),是維護生命土地的安全和健康的關鍵性空間格局,是城市和居民獲得持續的自然服務(生態服務)的基本保障,是城市擴張和土地開發不可觸犯的剛性限制。生態基礎設施提出的意義在于,無論針對自然的生物棲息地系統,還是人類的城市棲息地系統,生態基礎設施提供系統運行和以棲息者持久的具有基礎性支持功能的資源或服務。
4.成功案例
4.1友好的交通防護設施
考慮到公路上夜間行駛的機動車燈、噪音會對夜行動物遷徙和鳥類飛行造成驚擾,歐洲高速公路兩側隔離護欄高度高且不透明,同時利用木質則更環保和隔音。而且,在進行公路規劃時,就已經調查出該地區的各種生物資源及其習性、活動線路等,因此在建設時就考慮避免在動物的活動線路上穿越,避免不了的就建設各種設施對動物進行引導,如涵洞、水渠等,并且設置警示標志讓駕駛員注意減速且不鳴笛。
4.2具有生物通道意義的橋梁
有關橋梁在維護生態過程與格局連續方面的認識自1960年代始發達國家曾有不少研究與實踐,出發點大多是因道路在穿越自然保護地帶時導致其生境被切割并影響野生動物遷徙的問題,而橋梁則可為分離的保護地建立聯系亦即有生物通道作用,應成為解決城市生態廊道的生命流與城市的生活流之交叉矛盾的有效手段。根據不同方式,可分為路上式生物通道(wildlife
overcrossing)、路下式生物通道(wildlife undercrossing)和涵洞式生物通道(wildlife culvert)。
結語
“人文關懷”是人類社會發展追求的一種境界和層次,因為他與人的價值、人的尊嚴等等密切相關,但筆者認為,體現人文關懷的人本位思想不能滿足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僅體現“人文關懷”也不能把環境友好做到實處。解決城市發展與生態環境間矛盾的根本途徑,首先是在思想上改變人本位思想,與生態環境友好相處,我們可稱之為生態關懷。
參考文獻:
[1]陸承平《動物保護概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萬敏、劉成、王磊《基于城市景觀割據連續之橋梁》城市規劃 2006.3.
[3]王新軍《城市擴展與以人為本的生態關懷》 社會科學2005.10.
[4]俞孔堅、李迪華、劉海龍《“反規劃”途徑》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作者單位:薛偉牡丹江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劉東亮黑龍江省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