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內部控制作為企業生產經營活動自我調節和自我約束的內在機制,存在于公司治理結構和企業各種管理活動中,與企業經營過程緊密結合,其建立、健全及能否有效實施是企業生產經營成敗的關鍵。在目前我國企業的內部控制系統中,內部會計控制居于核心地位,健全的內部會計控制有利于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保護企業資產的安全完整,保障國家法律、法規、規章得以遵循和公司內部經營管理目標得以實現。因此加強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建設對于提高當前我國企業會計信息質量和管理水平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 會計信息質量 內部會計控制 實現途徑
Abstract :Internal control, as an intrinsic mechanism about the self-adjustment and self-
discipline for the manufacture management activity, exists in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and enterprise management activities. It combines with the business process. The establishment, perfect and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are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the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of enterprises. Reinforcing the enterprise internal accounting control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level in China.
1.內部會計控制的原則
在內部會計控制系統實務設計中,為了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的根本目標,保證各業務流程控制具體目標的實現,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包括:
1.1全面性原則。在符合內部會計控制要素要求的前提下,業務流程的設計必須能夠覆蓋企業業務活動的全貌和企業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并將業務流程中的關鍵控制點落實到決策、執行、監督等各環節,不得留有制度上的空白或遺漏。內部會計控制應貫穿于企業經營活動的各個方面,實現對整體經營管理活動的控制,既包括企業高層管理者對重大事項的審批、授權的控制,也包括具體業務中的授權、批準和執行的控制。堅持全面性的原則才能保證內部會計控制的思想和措施滲透到企業業務活動的每一個環節和經營管理的每一個部門、崗位。
1.2審慎性原則。內部會計控制的核心是有效防范各種風險。為了使各種風險控制在許可的范圍內,建立內部會計控制必須以審慎經營、化解風險為出發點。要充分考慮企業經營和業務各環節可能存在的風險,并設立適當的操作程序和控制步驟來避免和減少風險。如針對人員流動帶來的管理風險,企業應在一級法人內保持統一的業務標準和操作要求,避免由于管理層的變更影響其連續性和穩定性。審慎性原則是建立內部會計控制系統的最重要原則。
1.3相互牽制原則。一項完整的業務活動,必須經過具有相互制約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崗位。在橫向關系上,一項業務至少要經過彼此獨立的兩個或多個部門或人員,以使該部門或人員的工作能夠接受另一部門或人員的檢查和制約在縱向關系上,一項業務至少也要經過互不隸屬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崗位和環節,以使上下級互相監督。該原則是內部會計控制系統有效性的基本保證,特別是各項業務的授權、執行、記錄、保管、核對環節的相互牽制尤為重要。
1.4經濟性原則。業務流程的設計應以公司治理結構的要求、業務特點、部門設置及企業的規模特點為依據,正確處理成本與效益的關系,實現運行成本最低、效益最大的目標。在通常情況下,控制環節越多、控制措施越嚴密則控制效果越好,但控制成本也越大。這就要求在進行系統設計時,一方面實行有選擇的控制,另一方面,在控制系統設計中應避免強調完整性,減少過度繁雜的控制程序,需根據自身特點和需要,避免因盲目追求內控制度的完整性而增加不必要的成本。
2.內部會計控制的主要方法
內部會計控制的方法是指單位實施內部會計控制所采取的手段、措施及程序等。內部會計控制的方法多種多樣,針對不同的經濟和不同的控制內容可以采取不同的內部會計控制方法,即使同樣的經濟業務,不同的單位、不同的時期,所采取的控制方法也不完全相同,對同一經濟業務或控制內容,也可同時采用幾種不同的控制方法。
2.1會計系統控制
會計作為一個控制信息系統,對內能夠向管理層提供經營管理的諸多信息,對外可以向投資者、債權人等提供用于投資等決策的信息,是重要的內部控制方法。該項控制要求企業依據《會計法》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制定適合本單位的會計制度,明確會計憑證、會計賬簿和財務會計報告的處理程序,建立和完善會計檔案保管和會計工作交接辦法,實行會計人員崗位責任制,充分發揮會計的監督職能。會計記錄控制主要是通過對會計主體所發生的各項能用貨幣計量的經濟業務進行記錄、歸集、分類、編報等而進行的控制。其內容主要包括建立會計工作的崗位責任制,對會計人員進行科學合理的分工,使之相互監督和制約按規定取得和填制原始憑證設計良好的憑證格式對憑證進行連續編號規定合理的憑證傳遞程序明確憑證的裝訂和保管手續責任合理設置賬戶,登記會計賬薄,進行復式記賬按照《會計法》和國家統一會計制度的要求編制、報送、保管財務會計報告。
2.2預算控制
預算控制也稱為全面預算控制,其內容可以涵蓋單位經營活動的全過程,包括籌資、采購、生產、銷售、投資等諸多方面。該項制度要求單位加強預算編制、執行、分析、考核等環節的管理,明確預算項目,制定預算標準,規范預算的編制、審定、下達和執行程序,及時分析和控制預算差異,采取改進措施,確保預算的執行。通過預算的編制和檢查預算的執行情況,比較分析內部各單位未完成預算的原因,并對未完成預算的不良后果采取改進措施,確保各項預算的嚴格執行。
2.3風險控制
風險可分為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經營風險是指因生產經營方面的原因給企業盈利帶來的不確定性,即受到來源于企業外部和內部諸多因素不確定性變化的影響。財務風險是指由于舉債而給企業財務狀況帶來的不確定性。風險控制要求單位樹立風險意識,針對各個風險控制點,建立有效的風險管理系統,通過風險預警、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分析、風險報告等措施,對財務風險和經營風險進行全面防范和控制。
2.4內部報告控制
企業的經營管理方針政策是否得到了貫徹落實,管理層的各項決策是否得到了有效執行,企業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哪些需要改進和完善的方面等等,這些都需要及時從各個方面,通過各種渠道反饋到最高管理當局,以便管理當局及時了解情況,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因此要求單位建立和完善內部報告制度全面反映經濟活動情況,及時提供業務活動中的重要信息,增強內部管理的時效性和針對性。
3.內部會計控制實現途徑-會計電算化核算業務
傳統意義上的會計核算都是采用手工記賬、過賬的形式,但是隨著計算機技術在我國的發展及應用,越來越多的單位將計算機應用于會計核算工作,從第一代的商品化會計軟件到現在的ERP(企業資源管理)系統,由于計算機運算和處理數據快捷、準確,極大地減輕了財會人員的工作強度,促進了會計工作規范化運行,為充分發揮會計工作的管理職能創造了有利條件。
隨著電子計算機在會計領域中的廣泛應用和推廣,使會計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會計電算化就是利用計算機進行記賬、過賬、算賬,以及部分代替人工,完成對會計信息的核算、分析、預測和決策的過程。在我國,這一過程以簡單賬務處理軟件的商業化為起點,逐漸發展到今天許多企業所應用的會計電算化信息系統,這一信息系統一般包含核算子系統、管理子系統和決策支持子系統三個層次,其中電算化核算子系統是基礎,只有會計核算子系統得出的信息正確,才能為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有用的管理和決策信息。
參考文獻:
[1]錢玲.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4.
[2]羅小琴,淺談會計電算化與內部控制,財會研究,2006.
[3]王芳,如何加強電算化會計系統的內部控制,會計之友,2006.
(作者單位:遼寧省沈陽市沈北新區財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