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對 黑龍江省軟環境建設中的政府作為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 軟環 政府 作為
Abstract:The paper discusses the govern-ment action in the soft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黑龍江省老工業基地的振興已經進入實質性的操作階段,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硬環境的困難容易克服,軟環境的建設已經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經濟建設是一項社會綜合系統工程,需要各個環節緊密合作來完成。在市場經濟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軟環境建設已越來越成為經濟發展的決定性環節,作為一種重要的可變資源,不論從國內經濟發展經驗,還是從國外經濟發展趨勢,我們都可以清楚的看到這一點:地區間對吸引國際和國內資本的競爭已由區位、政策優勢的競爭,轉移到服務質量、效率和水平的競爭。合理地利用這一寶貴資源,將提高市場競爭力,隨之提高經濟發展速度。在實際工作中,政府在改善軟環境的建設中發揮關鍵作用。政府在改善軟環境建設中將如何作為,是在今后黑龍江省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重點研究的問題。
1.投資軟環境的內涵及其作用
2005年世界發展報告將投資環境定義為一個地區所特有的決定企業進行生產性投資、創造就業以及擴大規模的各種機會和激勵機智等一系列因素。投資環境可分為硬環境和軟環境,硬環境是指與投資活動直接相關的物質條件,是有形因素的總和,它包括物質環境(基礎設施和生活服務設施)和區位環境(自然區位和經濟區位)。所謂軟環境內容十分廣泛,它包括社會政治、法律、文化、觀念、習俗、人口素質、政府機構辦事效率等無形的因素。
各級政府在投資環境建設中往往偏向硬環境忽略軟環境建設,這是因為硬環境建設通常只要注入資金就會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而軟環境因素通常受歷史沉淀的影響,各個因素又相互作用,互相影響,其政策和效果都會影響到企業的決策。因此,要取得進展,就必須首先克服那些對企業投資信心、做出投資決策阻礙最大的因素,并保持一個持續的改善過程。
企業進行投資不僅僅是基于當前情況的考慮,還要對以后各種因素變化可能產生的風險進行承擔。一個好的軟環境能夠降低企業由于不確定性帶來的成本和風險,提高企業面臨的機會和激勵機制,從而鼓勵企業投資。企業投資又必然要求提高當地的人力資本,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以及要求有利于生產的一系列配套服務設備,從而可能形成產業鏈。產業鏈形成會提高本地經濟競爭力,吸引更多高技術人才,又進一步改善投資軟環境。
2.良好投資軟環境是黑龍江省振興的當務之急
黑龍江省老工業基地建設能否僅依靠國家給項目、給資金等優惠政策以吸引企業投資來完成振興?答案是否定的,理由有以下幾點:
2.1進入21世紀,黑龍江省振興與上個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初期東部沿海地區先富政策相比,市場環境已經改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完善,要求開放性、競爭性、公平性,要發展經濟,市場的主導作用更為突出。
2.2給項目給資金的優惠政策在短期內是能夠顯而易見的促進經濟發展,但可能隱藏的危機卻更令人擔憂。一度沉寂的計劃經濟的觀念是否會死灰復燃?這個隱藏的危機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
2.3經濟增長并不必然帶來就業率上升以及貧困人口減少,這種\"沒有發展的增長\"導致人們幸福感降低,從而產生社會不穩定因素。
從2001年統計來看,黑龍江,吉林,遼寧的經濟增長率分別為9.3%,9.3% ,9.0%,而就業增長率分別為-1.52% ,-0.26% ,-0.94%。就業壓力已經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①
在改革開放最初幾年(1978-1985),中國的人均產出和人均收入都取得了顯著增長,收入貧困也相應大幅度下降。但是,80年代中期以后,雖然經濟仍保持著較高的增長率,但農村貧困減少方面開始出現明顯的減緩跡象,每年減貧人數不斷下降;90年代以后,中國的城鎮貧困率在逐步上升,特別是極度貧困人口和赤貧人口發生率呈明顯上升趨勢,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這主要是因為政府促進宏觀經濟增長的政策,未能很好地與旨在使窮人普遍收益的減貧政策結合起來。②
2.4黑龍江省既有四大煤城,兩大林城,一大油城,又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既有四通八達的鐵路網和公路網和雄厚的老工業基地基礎,又有隊伍龐大、組織性強且受過良好教育的產業工人。
《黑龍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指出:黑龍江省 “十一五”時期進一步加快發展也面臨著一些突出問題和制約因素,主要是:體制性、機制性問題還比較突出,市場化程度不高,對外開放程度低,不利于各種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各種生產要素的作用發揮;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不盡合理,非公有制經濟比重小,傳統產業比重大,第三產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成長緩慢,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企業信用等級低,經濟整體素質不高;經濟增長方式粗放,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產品和技術缺少自主知識產權,節約發展、集約發展的機制尚未形成;城鄉發展不夠協調,城鎮化質量和水平不高,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帶動能力不強,工業對農業的反哺能力弱,縣域經濟發展滯后,解決“三農”問題仍有很大難度;社會發展面臨諸多問題,下崗失業人員較多,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低,社會保障程度不高,公共服務體系不健全等。同時,經濟發展還面臨著一些不確定因素。
3.對策
3.1轉變觀念,觀念創新是一切創新的根本
首先,由“計劃經濟”的觀念向\"市場經濟\"的觀念轉變,即有經濟建設型政府向公共服務型政府轉變。21世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但開放、競爭、創新、服務的意識還沒有成為自覺行為,政府仍然很愿意充當“長官”角色。一位民營企業家說到:“為什么民營企業不愿意到東北?跟踢足球一樣,東北是政府的主場,不是市場的主場,政府強烈的當家作主意識和傳統,足以讓眾多的民營企業家望而卻步。”政府的角色在于給企業提供一個公開、公正、公平、透明、穩定的競爭平臺。
其次,改變傳統的對硬環境的過于重視轉移到對軟環境建設上來。
再次,注意招商引資項目的輻射效應,通過對一個項目的招商引資來帶動其他項目的投資。
3.2重視“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提高人力資本,開發人力資源,使經濟發展惠及所有人。
3.3建立政府、企業、個人信用體系。提高政府公信力,降低企業由于不確定因素而產生的風險成本,逐步培育誠信社會。
3.4完善法律環境、政治環境,保證投資順利進行
3.5加強信息化建設,開發電子政務工程,探索政府管理的現代化途徑
黑龍江省處于新型工業化轉型階段,隨著經濟市場化和全球化發展,基地產業面臨著國內其他地區產業或跨國公司日益強烈競爭,從其他國家經歷來看,老工業基地落后具有必然性和暫時性。建設軟環境,實現經濟發展、社會發展良性循環,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而且通過政府自身改革和作為是建設軟環境的重要途徑。因此,要求樹立新型的市場經濟觀念,強調“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念,提高政府公信力,建設誠信社會,完善法律環境和行政環境,探索政府管理方式信息化、現代化。
參考文獻:
[1]2003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出版社,第62頁.
[2]2002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出版社,第94、119頁.
[3]2001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出版社,第92、109頁.
[4]2005年世界發展報告--序.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 第18頁.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