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建立完善的內部會計控制系統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本文從我國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現進行分析,提出規范企業領導行為、實行強制性外部審計等思考,意為促進《內部會計控制基本規范》的有效執行。
【關鍵詞】 內部會計控制 控制環境
Abstract : That we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internal accounting control system is a complicated process.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o be solved. Based on the anlysis about the internal accounting control,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we should standardize the enterprise leadership behavior and implement compulsory external audit, etc,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rnal accounting control of the basic norms.
我國內部會計控制基本規范的頒布和實施對于加強企業內部會計控制,規范會計行為,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使會計建設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求等諸多方面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任何法規制度的貫徹實施,都需要有相應的支持環境,離開它的支持環境,再完善、再嚴謹的法規也是一紙空文。為此,本文就《規范》的控制環境問題談幾點看法。
1.我國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現狀
1.1內部會計控制法規體系建設尚不健全
作為企業管理重要手段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在實踐中雖然早已存在,但是在會計法律法規建設中尚是一個新的內容。2000年7月1日實施的《會計法》第二十七條要求提出“各單位應當建立、健全本單位內部會計監督制度?!边@里的內部監督的內容實質就是內部會計控制的內容。這是我國首次將會計控制制度上升到法律層次,但從法規、政策、制度來講還處于起步發展階段。也就是說,這些規定和要求只是原則性的,尚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具體內部控制制度。
1.2企業對內部控制的認識不足
不少企業經營者將內部會計控制當成是政府的需求,而不是企業內部管理的需求,對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建立缺乏緊迫感;對會計工作重視不夠,會計基礎工作薄弱,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執行不到位,單位負責人行政干預會計工作,內部會計監督流于形式,致使會計秩序混亂,會計信息失真,會計職能未得到有效的發揮。同時企業領導者認為內控制度只是會計管理部門或財務管理部門或內部審計部門的事,缺乏統一領導,統一部署,實施效果的統一檢查、統一獎懲,虎頭蛇尾,流于形式。
1.3會計控制制度設計不合理
市場經濟的發展,對企業內部會計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的管理人員和會計人員不能適應這種要求,沒有能力制訂相關業務的內部控制制度,或是制訂的制度環節過多,成本過高,沒有操作性,在實踐中根本不能起到控制的作用。
1.4會計控制監督乏力
制度的執行必須要有監督。會計控制監督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內部監督,主要是企業的內部審計制度;另一方面是外部監督,主要包括政府執法部門的監督和社會審計。
2.優化我國內部控制環境的對策
2.1規范管理者和員工的行為,營造良好的會計控制的企業氛圍
建立健全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制度,企業領導者是關鍵。從近幾年對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調查來看,企業領導者法制觀念淡薄及追求局部利益、個人利益而有意違法違紀,授意、指使、強令會計人員編造虛假會計信息的占有相當大的比例。所以,要有效執行《規范》就必須規范領導者的行為,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一是改革干部管理體制;二是明確代理委托關系,建立適宜的激勵機制;三是建立監控機制,預防和調控領導不良行為的發生和演變。
其次,規范跨級人員行為。會計人員是企業會計行為的主體,它們的行為是否規范,將直接影響各項法規制度的貫徹實施。筆者認為強化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是規范會計人員行為的重要措施。
再次,加強宣傳培養員工,營造出相應的企業氛圍。有效效執行《規范》,保護企業和國家利益,是全體職工應盡的義務。一方面加大《規范》的宣傳力度,使全體員工都能認識到建立健全內部會計控制的重要性,將《規范》融入到各部門的業務工作之中,融入到全體職工的頭腦之中,使執行《規范》和監督《規范》成為每一位職工的自覺行為。另一方面我們要培養職工的參與意識,營造內部會計控制的企業氛圍。
2.2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理順公司法人治理結構
現代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經營權與所有權的分離。雖然,從理論上說,對經營者的控制機制可分為兩大類:一是以資本市場、產品市場及法律規章制度為主體的外部控制機制;二是以董事會為主體的內部控制機制。但理論和實踐均已證明,外部控制機制并不能取代內部控制機制的功能。一個積極、主動參與的董事會是相當重要的。目前,我國很多上市公司、有限責任公司在形式上建立了董事會、監事會,聘任了總經理班子,但在實際工作中,真正的法人治理結構并未建立。董事會的監控作用嚴重弱化,“董事”不“懂事”,經常只有一個“虛職”,且缺少必要的常設機構。加強企業內部控制,首先要加強董事會的建設,發揮董事會的作用和潛能,使股東及其他利益團體的利益真正受到保護。因此,有效執行《規范》,就必須進一步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理順公司法人治理結構。
2.2.1根據會計控制的要求實行縱向授權制,即:股東大會→董事會→董事長→總經理,形成嚴格的內部監督體系;
2.2.2改革干部管理機制,按規范的公司治理結構調整領導配備;
2.2.3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明確各級管理機構的職責權限和激勵機制,并建立嚴格的考評制度,賞罰分明;
2.2.4積極探索外部董事制度,吸收社會上的知名人士和專家學者進入董事會,以增加決策的科學性和透明度。
2.3強化會計基礎工作
企業應當按照會計法、國家統一會計制度及會計準則,制定符合企業自身經營業務特點單位內部財務制度,明確賬務處理程序和企業的會計政策。單位內部財務制度內容全面,涉及到企業財務管理的方方面面,是規范企業經濟活動的總括性文件。而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是對經濟活動過程中的風險點加以控制的具體流程和控制措施,是財務制度的延伸和細化。企業應不斷強化會計基礎工作,把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建立建全與完善“三定”工作,即定員、定編、定崗,明確責任職責;加強基礎統計工作,規范會計核算流程及內部稽核制度的建立等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內控制度的有效實施。
2.4強化外部監督,實行強制性審計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會計法規初步健全,已形成以《會計法》為核心的法規體系。然而,在法規體系初步健全、監督體系完整的情況下,監督效果卻不盡人意,會計信息失真問題也屢禁不止。原因是復雜的,但有兩個因素不能忽視:一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例如,自從《會計法》頒布實施以來,幾經修改完善,但至今卻沒有因觸犯《會計法》而受到相應制裁的案例。二是各部門間各施其政,相互扯皮、推諉,沒有形成監督的合力,使違法者擁有一定的“真空地帶”。在《規范》的貫徹實施過程中,同樣存在上述問題。解決的最佳方法是:對內部會計控制實施強制性的外部審計。一般的做法是,企業首先對自身的內部會計控制進行全面而深入的自我評估,出具內部控制報告。其次,注冊會計師就內部控制報告進行專項審計,并發表審計意見。最后,對審計結果作為領導干部考評、獎懲、任免的依據。需要說明的是,這種審計必須是強制性的,能夠客觀、公正、全面地反應企業內控制度的執行情況。這樣做的最大效應是,可以增強企業管理當局的責任感,迫使他們不斷健全和完善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減少企業營運風險,提高營運效益,進而提高企業會計信息質量。
結語
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環境因素很多,它們相互制約,相互聯系,共同形成對內部會計控制的影響合力。我們只有在認知的基礎上,合理、科學地協調各環境因素,使之相互配合,才能收到有效的內部會計控制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朱榮恩《會計研究》《建立和完善內部控制的思考》.
[2]尚紅濤、鄧黎陽《 財務與會計》《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局限性的理性分析》.
(作者單位:臺州廣播電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