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林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一項社會公益事業,又是一項支柱產業。發展林業產業化、現代化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發展林業產業化、現代化是實現“生態文明”的經濟推動力,也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的物資基礎。本文結合我國林業發展的現狀,分析了發展林業產業化、現代化戰略意義,提出了發展對策。
【關鍵詞】 林業 產業化 現代化 發展對策
Abstract :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the forestry is the economic force to realize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it is also the material basis of the \"production deve-lopment, affluent life\".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orestry in China, the paper analyses the the strategic significa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the forestry,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ing countermeasures.
林業產業是一個相對完整的產業體系,涉及國民經濟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多個門類,是一個涵蓋范圍廣、產業鏈條長、產品種類多的復合產業群體。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林業產業取得了長足發展。50多年來,全國累計生產木材50多億立方米,竹材近120億根,人造板3.5億立方米,松香近1500萬噸。近幾年,隨著各種經濟成分參與林業建設積極性的提高,林業產業發展更加迅猛,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產業素質不斷提高,我國主要林產品產量和貿易量大幅度增長,有力的促進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1.我國林業的發展現狀
我國的林業發展經歷了三個發展時期,第一個階段是林業的初期發展階段,(1949-1978),既傳統林業發展階段。這是為國家工業化提供積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過程。第二個階段是林業發展的探索階段(1978-1992),這一時期的核心活動是在集體林區和其它非國有林區進行\"林業三定\":穩定山權、林權,劃定自留山,確定林業生產責任制。但由于對改革的目標認識不足,林業改革的進展,遠遠落后與其它部門,迄今未走出一條可行之路。第三個階段始于1992年,受世界環境惡化的現狀的影響,我國的林業邁向新的發展之路,但這一個過程很漫長。特別是我國地區也是經濟上最貧困的地區。因此,基于經濟的誘惑,各地破壞性掠奪式采伐利用仍時常發生。這一時期的林業的發展必須落實到林業的科學經營上。否則,再像過去幾十年只知道造林、采伐而不知道森林經營,最終將葬送林業的發展。
2.林業產業化、現代化的戰略意義
2.1林業產業化是傳統林業走向現代業的飛躍
只有實現林業產業化,使林業產業市場化,林產品開發資金,技術集約化,林工貿技緊密相聯系統化,林業生產,流通和管理方式現代化,林業經濟效益規模化,才能實現由以計劃為主,粗放經營為基本特征的傳統林業逐步走向以市場為主,集約經營的現代化林業,真正實現林業兩個根本性轉變。
2.2林業產業化是加強林業基礎地位的有力保證
林業是農業這一國民經濟的基礎的基礎,沒有林業,農業就會失去風調雨順的生態環境,水利就會失去保持水土的綠色屏障,整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就失去了必不可少的生態平衡的有力支撐,由于傳統林業產業結構單一,林業產業化程度不高,從整體上講,我市林業至今仍基本處于低產,低質,低效狀態,不走高質,高產,高校的產業化發展道路,不從根本上改變“低質林業”的狀況,就不可能鞏固和發展林業的基礎地位。
2.3林業產業化是富山富民富行業的重要途徑
林區靠山吃山,希望在山,許多地方的實踐證明,調整優化林業產業的結構,因地制宜的發展三高林業,營林致富的前景十分廣闊。
2.4林業產業化、現代化是城市環境保護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世界上正在面臨著環境與發展的矛盾,由于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各項管理未能跟上,環境問題非常嚴峻,各種污染日趨惡化,中外城市發展的實踐證明,一個城市的生態環境要得到根本改善,必須在提高城市周圍較大范圍的森林覆蓋率上狠下功夫,求助于綠色植物和組成龐大的森林生態系統來恢復和維護城市生態系統的平衡,搞好林業產業化、現代化建設,將會是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起積極作用。
3.實施林業產業化、現代化的對策
3.1進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認識
強化林業作為大農業重要組成部分的基礎地位,真正把林業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來抓,一方面,各級領導要進一步加強對林業的領導,大力支持林業產業化、現代化的建設;另一方面,要加強對林業服務城市,致富農村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宣傳教育,鞏固和發展全社會辦林業的好形式。
3.2加快科技進步,實施“科教興林”
3.2.1大力開發,引進和推廣良種良法,要集中科研力量組織科技攻關,尤其是在“三高”林業的開發研究方面要有新的突破。
3.2.2加強林業科技教育和培訓工作,普及林業科技知識,要抓好林業專門人才培訓和引進工作,不斷提高林業隊伍的整體素質水平,尤其要有意識的培養一支林業企業家隊伍。
3.2.3全面實行科技、生產、計劃、財務中心“四位一體”促科技成果轉化的新機制,對有突出貢獻的林業科技人員或引進高科技成果,取得顯著效益的單位和個人重獎。
3.2.4積極采用計算機技術和生物工程技術,建立比較發達的林業科技信息網絡。
3.2.5要切實解決林業基層技術人員的生活待遇,為其專心工作創造較好的條件。
3.3建立多渠道多層次的資金體系,加大對林業產業投入的力度。
3.3.1充分用活用足政策,爭取政府的支持,如生態公益林的補償資金,應逐年增加,新修正的《森林法》第八條第六款已明確規定“國家設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用于提供生態公益林的防護林和特種用途林的森林資源,林木的營造,撫育,保護和管理”,應爭取在廣州率先實行征收森林生態補償費,如按千分之一比例征收消費者森林生態補償費,加上各級財政適當補貼,渴望解決生態公益林的補償資金,從而帶動林業產業化、現代化的發展。
3.3.2按照“誰開發,誰投入,誰所有,誰收益”的原則,依靠和發揮利益機制的作用,把林農和林業實業家和林業技術專家等投入主體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引導,鼓勵技術入股,實現資金和技術的有機統一,形成發展“三高”林業產業的強大合力。
3.3.3各級政府要增加對林業產業的投入,主要用于林業研究,基礎建設和支持興辦大型“三高”林業骨干項目,各級財務對林業的投入要達到同級財政總支出1%的水平。
3.3.4在信貸上向“三高”林業產業適當傾斜;
3.3.5擴大林業的對外開放,積極引進外資開發“三高”林業項目。
3.3.6加快土地開發,走以地融資,以地生財,以地招商之路。
3.3.7加強林業企業內部管理,提高經濟效益,增強自有資金積累,積極探索和建立多元化的林業積累投入機制。
4.進一步深化林業改革,擴大林業對內對外開放
4.1進一步完善林業“雙層經營”體制,可根據情況分別采取股份合作,租賃,轉讓,集體“反包”等方式,發展綜合經營的“三高”林業生產基地。
4.2搞活流通,不斷完善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為林業產業的發展提供產前,產中,產后一條龍服務。
4.3抓緊建立木材,林產品交易市場和活力木交易中心,以轉換經營機制為突破口,把林業企業穩步推向市場,真正放開搞活。
4.4深化林業管理體制改革,積極推進林業企業的橫向聯合和股份合作,在自愿互利的前提下,發展一批林工貿一體化的林業產業集團,組織有分工協作的產業群體,實現林業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重新組織,發揮規模經營效益 。
(作者單位:東北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