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寫作與口才》是當下很多高職院校開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程,本文將以本校為樣本,對該課程的考核模式進行分析、研究和改革,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轉變傳統的考核模式,以促進該課程考核的靈活性和全面公正性,對其他課程的考核也將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關鍵詞】 《寫作與口才》 課程考核 改革
Abstract : The writing and eloquence is a public basic course in man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the sample of the course, the paper analyses, researches and reforms the examination mode,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measures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evaluation model, and then to promote the flexibility and fairness of the overall course assessment.
《寫作與口才》是當下很多高職院校開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實踐性。良好的應用文寫作能力與口語表達能力都是現代社會對人才的普遍要求,要真正提高學生的文字表達和口語表達能力,就要徹底改變為應試而教和學的模式,從教學改革入手,提高教學水平和效果,而考試與考核作為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也不容忽視,不同的考核方式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素質培養和能力發展。因此有必要對課程的考核模式進行深入分析和改革。
1.現狀及分析
1.1考核形式及方式:
《寫作與口才》包含了兩大模塊內容:應用文寫作和口語訓練。兩部分內容有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實踐性,相對而言,應用文寫作部分的理論性要更強一些。本門課程采用的是考查的考核方式,總成績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60%,期末考試成績占總成績的40%。其中,平時成績主要由課堂表現(出勤、發言、聽課)、口語實訓(口語訓練部分中的課堂演練)、作業等成績構成。期末考試成績則由期末筆試成績構成,考試內容為應用文寫作。
1.2對現狀的分析:
相對于傳統的考核方式,本課程的考核方式具有一定的可取之處。傳統的考試一般為筆試,考試內容以考核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程度為主,過于重視知識的機械記憶和理解,忽視知識的運用,存在著明顯的重知識、輕能力傾向。學生為了應付考試不得不死記硬背一些書本知識及范文格式,難于將所學的知識真正理解,學習完全是為了考試,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在考試的壓力下,教師為“教”而教,學生為“考”而學。而我們采取的考查的考核方式,將筆試與口試結合,考查的內容沒有局限在知識的掌握,而是考查學生對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如期末筆試,我們采取的是開卷考試,所出題目也非知識點的死記硬背的類型題目,而是以主觀題為考查類型,著重考查學生的寫作能力。如給一段材料,要求學生根據此段材料寫一則應用文。這種題型對學生的要求不是記住幾個知識點那么簡單,而是需要學生對知識點進行靈活的運用,對學生基礎知識的扎實與否以及平時的積累等方面都有考查。另外,平時成績的分數比例較大,這其中的課堂實踐部分是對口語表達能力的考查。因此,相對于傳統考試側重知識點考查,忽視能力考查這一不足,本課程有所改進,重視能力考查,考查方式相對理想,并且適應高職高專的教學方式。
但是,不可否認,這其中仍然存在著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需要進一步改進。
(1)考試方法單一。第一,我們采取的是考查的考核方式,平時成績+期末筆試成績。而其他考核方式很少采用,比如閉卷考試、半閉卷考試、綜合考試等。沒有注意將多種考核方式結合,全面考核,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和主動性。第二,期末的筆試是統一考試,以答題的方式進行。學生往往只能依據卷面所給的有限資料來撰寫應用文,而缺乏一定的情境和背景知識,這樣寫出來的應用文往往顯得空洞、死板。
(2)考試內容不夠全面。表現為:第一,對基礎知識的考核有所忽略。因過于注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考核,而對學生基礎知識的考核有所忽略。如應用文寫作的考試,學生往往對寫作的格式規范掌握比較到位,但對應用文寫作的語言表達、材料提取等方面做得不夠到位。而我們在閱卷時,往往注重的又是學生的格式規范,這對于寫作的考核是不全面的。第二,對能力的考核不夠全面。無論是課堂表現和實踐中對個人口語表達能力的考核,還是期末筆試對文字表達能力的考核,都僅僅是對學生個人能力的一種考核,而很多重要的其他能力:如團隊合作能力、溝通協調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等有所忽略。
(3)整個考核體系缺乏一定的規范和秩序。整個考核過程,老師是評價學生的唯一主體,所以,老師對學生的主觀印象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成績,尤其是平時成績部分。如果僅憑教師的主觀印象給分,而缺乏相應的給分規范和機制,那多少會有失偏頗,而不夠客觀公正。
2.改進措施
2.1考試方法向多樣化發展。考試方法除筆試外,可采取口試、答辯、現場測試、實踐演練等多種形式。如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方面可采取閉卷考試,考查學生浯言表達能力、快速反應能力可采取口試方式,考查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知識轉化能力可采取論文和調查報告的方式,考查學生的創造能力可采取現場測試、實踐演練等形式。不管是采取哪種方式考試,其基本出發點都是考核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高職教育培養應用型人才目標,為學生發展提供足夠的空間。
對期末的筆試則可改變其死板的考試方式,可采取情境模擬或課題研究等方式,整合
一定的知識點,比如,可叫學生對自己專業的就業情況作一次調查,寫一份調查報告,然后根據此調查報告寫一份個人的計劃。如此的話,學生有較為真實的個人體驗,通過實踐能獲取個人的經驗和知識,在此基礎上寫出來的應用文才會比較具體和實際。
2.2加入一定比率的基礎知識的考試。基礎知識是高職學生的一個弱項,但基礎知識對能力的形成又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重視能力考查的同時,不能忽略基礎知識的重要性。在考試中加入一定量的基礎知識的考核是必要的。如,對公文寫作的考核,應對公文語言的基礎知識進行考核。
2.3拓寬評價渠道,既有教師評價,又有學生互評,如課后作業、課堂表現都可以采用互評的方式進行,以及學生自評,這樣就加大了學生的參與力度,也更體現了客觀公正的評價原則,能夠更好地調動學生的興趣。
通過考核模式的改革,可以改變學生“平時不翻書,考前忙惡補”的不良現象,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使學生由被動變主動。同時可將課堂內外有機結合,擴展學生視野,從而達到真正提高學生各方面能力和素質的教育目標。
※(此項必須保留)“十一五”科研規劃課題,課題名稱:職業教育課程和教學改革研究。
參考文獻
[1]陳福軍.能力本位觀念下高職教育考試模式改革的思考[J].職教論壇,2005(11).
[2]潘淳.對高職高專考試方法改革的思考[J].文教資料,2007(26).
[3]李德春.高等職業教育考試制度改革初探.職業教育研究[J],2006(12).
(作者單位:東莞南博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