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培養學生的過程包括學習能力、學習技能、學習態度、學習品格、學習方法。對學生進行思維方法的培養與訓練則是一個關鍵問題。
【關鍵詞】 學法研究 思維方法
Abstract :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y includes the lear-ning skill, attitude, character, learning lear-ning methods. It is a key problem to cultivateand train the students' thinking method.
目前,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改革正在不斷深化,其重要標志就是十分強調并重視學習理論與實踐的探究。語文教學也遵循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從二十一世紀對人才的需求出發,也將學法研究作為教育改革的一個突破口。
眾所周知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獲取知識、形成技能、培養能力的過程,它既包括學習能力、學習技能、學習態度、學習品格,又包括學習方法,而在學習方法中,對學生進行思維方法的培養與訓練,則是一個關鍵問題,在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實現“主動學習”、“會學”、“會教”具有學習探索能力,適應未來發展的需要等方面都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因而,在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上培養時,必須突出進行思維方法的培養與訓練。
1.知曉思維方法培養的科學取向
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它告誡語文教育工作者在進行學法指導時必須從學生的貫性與個性差異情況出發,因學論教。不能再把學生當成“容器”,學生自身也不能當作“書櫥”。要讓中學生知曉思維方法培養科學取向,使之具有良好的學習能力和探索精神。
要使學生明確思維方法的科學取向,老師必須明了學生思維發展的規律與特點,為思維能力培養奠定基礎。
首先,從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以抽象思維為主要過度。其過度轉化需要經歷一個較長的過程,并具有一個轉折期。尤其在不同學科、不同教學內容中具有不平衡性。其次高年級兒童能夠在表象和要領的基礎上進行抽象的分析與綜合。再次,學生思維能夠在教師正確指導和教育下,逐步學會對個體思維過程和思維結果進行反省、檢查,達到“對思維進行思維”的目的。上述學生思維特點是每個語言教育的作者必須明確并懂得的,只有找準思維方法訓練的方向,讓學生主動學習,具有過硬的學習本領和思維水平,將來才能投身到培養跨世紀人才的偉業中去。
2.學會思維的方法
記得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蒼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知識——這就意味著能夠運用”。離開了思維離開了科學思維方法,學生知識的獲得,學習能力的培養與形成,社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學生在校學習期間,要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獲取知識、培養能力。除此之外,還必須在思維的主動性、思維的敏捷性、思維的求異性上下功夫,并在不同學年、不同教學內容的學習中強化培養與鍛煉。
第一,思維的主動性、教師的責任應該是把學生培養成具有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的人(愛因斯坦語),以學語文為例,思維的主動性包括以下三個環節:其一,要具有思維的超前性要在講授新的教學內容前搞好課前預習,提前進入學習狀態。其二,要強調學習的主體性,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教學的主體地位。改變“老師講,學生聽”的被動狀態,成為學習的主人。其三,要注意思維的批判性。
第二,思維的敏捷性。當今是科學飛速發展的時代,中學生在學習中,接受知識的容量大,如果思維、緩慢、呆滯,就會影響新知識的學習,進而在一定程度上社會限制技能、技巧的形成。
第三,思維的求異性。思維的求異性也就是指思維要具有深刻性和創造性,即要求學生善于從知識的共性中發現其個性特征。是有思維新異性。通過發散思維提出異常獨特的見解,是有創造意識和思想的火花,使思維更加廣闊而深刻,促進學習能力的提高。
3.自覺進行思維方法訓練
中學生思維方法培養與訓練需要訓練個體實現由自我意識向自覺意識轉化。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將思維方法訓練貫穿于學生教育的全過程,從低到高,由淺入深,從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
一是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剔除舊的傳統教學觀念與思維定勢,使學生變“要找學”為“我要學”,從根本上改變“一言堂”成為真正課堂學習的主人。
二要重視語文課外活動,培養學生探索精神,中學語文課外活動是教學的拓展和延伸,對學生個性發展有重要作用,為學生進行思維方法的培養訓練提供了十分廣闊的天地。
三是強化實踐訓練,形成過硬能力,學生在校內實踐時,要勇于將思維方法訓練貫穿于各個教學環節中去,并積極開展摸擬學習的評價活動,有意識觀察教師思維規律與特點將現實的學習方法與未來的學習方法相聯系,掌握過硬的本領和思維水平。
學生要在教師的指導下有意識培養學習的能力,挖掘自身的智慧內存,循序漸進,不要急于求成,囫圇吞棗,利求事半功倍,這樣才會使思維更加廣闊而深刻,使學生用新方法認識事物,從而促進學習能力的提高。
(作者單位: 綏化市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