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論文主要介紹的是破產宣告前的原因成立,并且由破產債權的界定。其次,介紹新舊破產界限的區別主要是清償債務的問題上。
【關鍵詞】 破產宣告 優先受償 債權 債務申報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reasons are established before the bank-ruptcy is declared, and introduces the main difference of the old and new bankruptcy boundaries is the liquidation of the debt acorrding the definition of bankruptcy claims.
根據我國現行破產法律的有關規定,破產債權是在破產宣告前成立的,對破產人發生的,經依法申報確認,并得由破產財產中獲得公平清償的可強制執行的財產請求權。
破產債權系特定性質的債權在破產宣告后依法演化而來,它應具備以下幾個特征:
1.基于破產宣告前的原因成立
根據各國破產立法的規定,破產債權應當是基于債務人受破產宣告之前存在的原因成立的債權。法院作出的破產宣告為破產債權成立的時點,只有在破產宣告之后才存在普通債權轉化為破產債權的問題。我國《破產法》第30條也明確規定,只有破產宣告前成立的債權才屬于破產債權。所以,從時間上講,除法律有特別規定者外,破產債權必須是在債務人受破產宣告之前成立的債權。
對“基于破產宣告前原因成立的債權”的構成要件,存在兩種學說。一種為全部完備說,即主張構成債權發生之一切要件,于破產宣告前必須全部具備,即債權應當已經發生法律效力,不存在附期限、附條件及其他或然性限制等問題。另一種為一部完備說,即認為構成債權發生之基礎主要要件,于破產宣告時具備即可,無需具備一切要件[1]。后者為日本的通說,也為我國現行破產立法所采納。據此,破產宣告之前成立的債權,包括未到期的債權、附條件的債權、保證擔保之債權等,雖然這些債權成立的全部要件尚未完備,但均屬破產債權。至于遺贈之請求權,僅系單純之期待權,不得為破產債權[2]。
在破產宣告之后,破產企業即喪失對財產的管理、處分權,破產財產由清算組接管,任何其他人以破產企業名義進行民事活動,所發生的債務都不屬于破產債權,應由行為人自行負責清償。原有債權在破產宣告后所產生的利息,債權人為個人利益參加破產程序的費用,不屬于破產債權,在破產程序中不予清償。破產宣告后,清算組為破產財產的管理、變賣、分配等而進行的必要民事活動中形成的債權,依現行破產法規定,屬于破產費用,優先從破產財產中撥付,也不在破產債權之列。
但破產債權應在破產宣告前成立,僅是一項一般性原則,有時,為維系社會公平,法律也特別明文規定,某些在破產宣告后發生的債權也屬于破產債權。如《破產法》第26條規定,清算組解除破產企業未履行合同而使對方當事人遭到損害時,其損害賠償額雖發生于破產宣告之后,仍可作為破產債權受償。再如,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破產法意見》中規定,票據發票人或背書人被宣告破產,而付款人或承兌人不知其事實而付款或承兌,由此所產生的債權也為破產債權。通常,在破產宣告后發生的債權要作為破產債權,必須有法律明文規定。
規定破產宣告之前成立的債權屬于破產債權,對于以破產宣告為破產程序之開始的立法模式,不存在理解差異問題。但是對于以破產案件受理為破產程序之開始的立法模式,如我國的立法規定,便存在對破產案件受理后至破產宣告之時的期間內發生的債權是否屬于破產債權的問題。學者間對此意見不一。有的認為,根據破產法第30條的規定,應屬于破產債權。
2.破產債權是對破產人發生的無財產擔保的債權,或放棄優先受償權利的有財產擔保的債權
根據我國立法規定,并非所有對破產人發生的債權都是破產債權。債權分為有擔保的債權與無擔保的債權兩種。根據擔保形式的不同,有擔保的債權又分為由物(或稱財產)擔保的債權和由保證人擔保的債權。無擔保的債權與保證人擔保的債權統稱為無擔保物的債權。這種債權是針對債務人設立的,即以債務人所有的非特定的全部財產為清償保障,債務的清償必須經過債務人的履行行為。因其是設定于債務人非特定財產上的權利,沒有因物權擔保而產生的優先受償權,故在破產宣告后屬于破產債權,必須依破產程序受償。
3.破產債權是財產上的請求權
這是指破產債權必須表現為或能夠折合為一定數額的貨幣。債權在設立時目的本不相同,有的是要求交付貨物,有的是要求支付金錢,還有的則是要求提供勞務或技術等。但是,在債務人破產之后,諸多債務已不可能再實際履行,只能以貨幣形式對債權人給予清償。所以必須把債權貨幣化,才能以統一標準計算清償數額與比例,才能在破產程序中實際償還,做到清償的公平。因此,破產債權必須是財產上的請求權,即可表現為貨幣形式的債權。
非貨幣形式的各種債權,應以破產宣告時的價格標準折為貨幣,或將因債務不能履行造成的損害賠償額作為破產債權。凡是不能折合為貨幣形式的債權,如某些以破產人作為或不作為為目的的請求權,具有不可替代性,如果不能轉換為損害賠償請求權,便不能作為破產債權。其他具有人身性質的權利,如賠禮道歉、恢復名譽等請求權,也是如此
4.破產債權是可以強制執行的債權
破產本是在債務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情況下,對其財產的一種一般強制執行程序,所以破產債權的性質必須是能夠強制執行的。
由于破產執行與一般民事執行不同,只有對金錢的執行一種形式。因此這里的可以強制執行,其一,是指債權的標的在破產程序中可以強制執行,可表現為貨幣形式,并且債權的種類在破產程序中依法可以受償,在破產宣告后產生的利息、因破產管理人解除未履行合同而產生的違約金等依法在破產程序中不能強制執行的債權,不屬于破產債權。其二,是指債權受司法機關訴訟保護,依法允許強制執行。已超過訴訟時效、失去勝訴權的自然債權,或因走私、賭博等違法行為形成的非法債權,因不受司法保護,不得強制執行,自然也就不屬破產債權的范圍。
5.須是經依法申報并取得確認、有權在破產程序中受償的債權
債權人客觀上享有債權,還必須主動、及時地行使權利,才能獲得清償。對權利的行使,法律一般均規定有一定的程序和時效期間,破產債權也是如此。債權人必須在破產案件受理后,或破產宣告后,依照法定期限向人民法院申報登記債權。根據現行破產法律規定,債權人逾期未申報債權,便視為自動放棄債權,在破產程序中不予清償(如前所述,盡管這一規定是不妥的,但其目前仍有法律效力)。債權人不能以債務人或法院已知道其債權為由,不加申報,否則在破產程序中便會喪失受償權利。
債權人申報的債權,依現行法律規定,要經債權人會議審查,確認其債權的存在與數額。有的債權可能客觀上存在,但因缺乏證據而得不到確認,同樣會被排除出破產債權范圍。只有得到確認的債權才最終具備破產債權的資格。
根據破產法的規定,破產債權在權利行使上的特點,一方面是有權依破產程序得到公平受償,另一方面,是必須依破產程序行使權利,即必須依破產程序申報、確認債權,從破產管理人處接收破產分配,要受破產程序約束,不能單獨、自由地受償,不得違反破產法公平清償的原則。但是,破產程序外的人自愿代替破產人對破產債權作出個別清償是允許的,不視為違背公平清償的原則。
參考文獻
[1]《破產法》,陳榮宗,臺灣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再版,第293頁.
[2]《破產法教程》,柴發邦主編,法律出版社,1990年6月第一版,第150頁.
[3]《破產法釋義》,耿云卿,臺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2年4版2刷,第303頁.
[4]《破產案件律師辦案指引》,蔡曉玲主編,中國檢察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第19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