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快速變化及混亂的商業環境中,商科專業學生要獲取成功,開發他們領導能力的一個關鍵要素是培養他們的模糊容忍力。文章以Boyer提出的四種學術類型即發現、綜合、應用和教學作為教師培養大學生模糊容忍力的方式,從而培養出具有成功智力的領導者。
關鍵詞:模糊容忍力;發現;綜合;應用;教學
一、 引言
美國教育委員會(1996)研究表明:“新雇員很少人能明白公司的職能。他們沒有企業所需要的靈活性來有效的處理公司里的問題。他們缺乏一些關鍵的技能:傾聽、溝通、定義問題、影響團隊中的其他成員,及在模糊、復雜、快速變化的環境中有效地運作的能力”。這就引出了一個重要的關于高校教育職能的問題:商學院教師在開發學生領導能力及為學生在目前混沌的商業環境中有效處理這些問題必須做些什么?換句話說,將來的畢業生有組織所需求的成功智力嗎?
二、 成功智力
Sternberg(1996)指出成功智力是由三種類型的智力所構成:分析性智力、創造性智力及實踐性智力構成。高等教育制度在培養學生分析性智力方面幾近完美。這種體制通過試錯、驗證的教學和研究方法,在培養收集事實、收集數據的能力及推理技能上花費了很大精力。另外,這種教育體系常常提供給學生機會應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實際訓練,有時甚至是在模擬的實際環境中進行訓練。然而,這種教育體系在創造性智力培養方面還存在一定的缺陷,本文主要就是想探討大學生領導能力中的創新性智力的培養。由于創新不太容易定義及歸類,這就是為什么它不是大學課程的一部分,而只能歸屬為一種認知能力。
Oblinge Verville(1998)建議高等教育必須從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技能轉到強調培養學生的系統思維、彈性思維及模糊容忍力上來。這些概念是創新的重要組成成分,同時也是從更廣闊視角層面上提高發現問題的能力的重要組成成分。從某種程度來說,可能關鍵是教師能夠從基于分析性思維的教學模式轉變到基于創新的教學模式上來,這種教學模式是給學生制造一種更加不穩定和不可預測的學習環境,這種環境接近模糊及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
三、 模糊容忍力
模糊容忍力的概念由Budner(1962)首先提出,他認為,模糊容忍力是個人對模糊現象做出的或接受或抵制的傾向和反應,是一種穩定的傾向或人格特征。
Norton(1975)將Budner對不能容受模糊的定義更加完善化,認為這是“將模糊的、不完整的、片斷的、多重的、大概的、未經組織的、不確定的、矛盾的、相反的、相抵觸的或語義不清晰的信息視為或解釋為實際的或潛在的能造成心理上不安或威脅的一種傾向”。與不能容忍模糊的學生相對應的是模糊容忍(Tolerance of Ambiguity)的學生,他們通常更具有冒險精神,更愿意接受新的、不斷變化的語言知識和形式。個體的模糊容忍力情況取決于他對模糊情景的反應方式。如果他把模糊情景看作“潛在威脅(Source of Threat)”,他就屬于模糊不容忍者;反之,如果認為模糊情景是“可接受的(Desirable)”,那么他就擁有較高的模糊容忍力。
隨著商業全球化,領導者的模糊容忍力對公司發展越來越重要。Rosen(2000)關于商業領袖和國家文化的研究表明:成功的跨國企業之所以取得成功,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有一批具有較強模糊容忍力的領導者及雇員。他認為商業文化和日常生活的不斷變化,需要我們改變“絕對真理”這種信念,一切都是可變的,沒有永恒的“真理”。從簡單到復雜,從清晰到模糊,從確定到不可預測,領導者能夠根據變化快速地、全面地開發出一套新的心智模式。他列舉一系列在這方面做得很好的國際公司:如中國的第一太平洋公司;荷蘭皇家航空公司;意大利能源公司和比利時動力公司等。
由于進入國際化公司的畢業生越來越多, Rosen的觀點完全可以作為如何培養商科院校學生的理論依據。教師開發學生的模糊容忍力無論對于國內還是國際的公司或企業都是有利的。那么我們怎樣培養領導能力與實踐能力以致畢業生具備能夠處理模糊問題的能力?目前我們教師常常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與考試方法,或者經常布置給學生的任務只需要很少的創造性智力,他們還是不斷地告訴學生做什么。例如他們選擇具體的問題讓學生解決以及給學生提供僅有一個答案的測試題目。同時教師常常收到此類問題:如“這個要考試嗎?”、“這篇論文什么時間交?”等等。為了開發學生的模糊容忍力,Rosen建議教師的職能及學校的制度政策可能需要重新評估了。
四、 模糊容忍力的培養
沒有模糊容忍力方面的課程提供,模糊容忍力的開發是通過復雜的、現實的情景體驗。在教練、導師及團隊支持下,將一些散亂的問題組合在一起可以幫助個體開發這類技能(Oblinge Verville)。當商業環境變得混亂時,領導者所學的知識怎樣通過實踐與綜合而得到非常有效的使用?怎樣來回答這個問題顯然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的選擇,而是一個研究對教學的問題或一個理論對實踐的問題。要完成這個任務,我們需要運用Boyer(1990)四種類型的學術觀點。這種觀點是Boyer在其《學術的反思》以及《學術的使命》中提出的新的學術范式。在他的研究中是這樣描述的:“我們得出教師的工作是四個獨立但又相互重疊的職能。這些職能是發現、綜合、應用及教學(Boyer)”。
1. 發現。發現是貢獻新知識或驗證現存知識的學術。在高等教育中,這個方面常被認為是傳統的科學發現。通常從假設開始,然后通過積累充分的證據來證明或證偽它。定量研究是比較盛行的方法,并在晉升及終身任期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確實那些使用定性研究方法(如人種學等)的學者正承受著為他們的發現提供定量支持的壓力。此外,除了從一個基本理論推導并以此證明一個觀點的科學演繹法外,發現的方法還包括了與演繹相對的歸納法。歸納法是檢驗一種情況或現象,并從觀察中提出一種命題來闡釋所得的現象。在領導者科學教育及開發中,演繹法及歸納法同樣適用于教師。后者常用于分析有些混亂的程序,而前者通常用于更直接,更明顯的情況。如果我們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及靈活性來使之有能力在一個混亂無常的環境下有效處理問題的領導者,我們就必須注重用各種方法來進行發現。
2. 綜合。綜合鼓勵學生成為一個反思型領導。當一個學生掌握了領導觀念和理論的基礎,并有合適的機會去獲得和練習與領導力相關的許多技能,那么將知識整合在一起就是成功的路徑。綜合在一定程度上依賴分析和將學到的知識進行合成,但它必須通過解釋、反思或將新知識融入更大的背景中來進行萃取。那些運用發現的方法的學生就要求回答他們將發現什么,而在新知識的綜合方法中便要求他們回答那些結果意味著什么。當綜合學習活動合并起來,學生們便會發現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關聯,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關聯。
3. 應用。應用強調在實踐中學習。學生通過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工作中去,能夠領悟自己學到了什么。Komives(2001)指出,沒有反思就無法從經驗中學到知識。知識應用的學術具有實踐性和注重結果,學習發生在運用已學的知識就是一種實踐和結果導向。但是,當應用所獲知識來作為改革的力量去解決復雜的領導層問題時,個人很可能并不了解自己手中問題的每一個方面。合作型領導(Collaborative Leadership)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沒有人需要知道一切。在一個領導團隊中,每個成員都可能與其他人的優勢和劣勢(在知識和技能方面)互為補充,這比單獨做事就更有生產效率。常常表現出非直線過程(Nonlinear Process)的應用學術,在學習模糊容忍力上是一種寶貴的訓練方法。
4. 教學。教育者作用的意義從上述三個方面已得到體現。對于教學的意義,Boyer是這樣描述的:“這是一種充滿活力的嘗試,它包括了所有的類比(Analogies)、比喻(Metaphors)和在教師的理解與學生的學習之間建立橋梁”(Boyer,1990)。教學就是按照使學生能夠獲得成功智力這樣一種方式合并發現、綜合和應用。即在最有效的方法中使用了解決問題的分析性智力,形成問題和想法的創造性智力,運用想法和分析的實踐性智力。
五、 結論
對于那些想成功進入快速變化和全球互動的商業環境的學生,高等教育在開發他們的領導能力方面應該要起非常重要的作用(Wilkinson,2006)。Oblinger Verville(1998)給出了一些具體的建議:要想在商業中成功,學習必須在教育中成為核心價值觀念。這意味著我們必須比以前更關注學生需要什么和教育制度怎樣才能最好地提供這種需要。想當然地認為今天工作所需要的知識也能滿足明天的工作需求,那是注定會失敗的。把學習當作是一種偶然或者只把它們放在第二或第三位的行為是不能接受的。在快速變化和高度競爭的商業環境中,知識和學問是唯一的優勢資源。
模糊容忍力盡管20個世紀60年代就提出了這個概念,但在我國企業及高等院校還提及得非常少,類似為一個“新概念”。每一種新理念的引進和實踐,都需要一個過程,在此,高等院校的教師如果想讓學生成為商界中有效的領導者,那么他們的教學方法就必須超越傳統的教學方法而轉向培養學生的模糊容忍力。
參考文獻:
1. Boyer,E.L.,Scholarship reconsidered:Priorities of the professoriate.San Francisco:Jossey- Bass,1990.
2. Nancy Huber.An experiential leadership approach for teaching tolerance for ambiguity.Jour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2003,(10):52-55.
3. Oblinger,D.G.,Verville,A.,What business w- ants from higher education.Phoenix,AZ:Oryx Pre- ss,1998.
4. Rosen,R.,Global literacies:Lessons on bus- iness leadership and national cultures.New York:SimonSchuster,2000.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0772032);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項目(09YJC630115);湖南省教育廳優秀青年項目(08B041)。
作者簡介:劉嫦娥,湖南商學院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南京大學商學院博士后。
收稿日期:2009-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