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基于市場知識能力的最新觀點,分析了企業社會資本對經營績效的影響作用。分析指出企業社會資本從結構、關系和認知三維度上對市場知識能力和經營績效有顯著的影響作用。文章不僅探明了企業社會資本與經營績效之間的內在關系,而且還彌補了企業市場知識能力前置因素研究的不足,為企業經營活動提供了理論啟示和實踐參考。
關鍵詞:企業社會資本;市場知識能力;經營績效
一、 引言
在新古典主義的經濟理論中,生產中最重要的資源是勞動力、土地和資本;從而這些資源決定了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經營績效。然而,當信息和知識代替物質和能源成為生產的主要資源時,新古典主義理論對企業經營績效優劣與成長差異的解釋力便受到挑戰,并逐漸被企業的資源基礎觀替代。資源基礎觀將資源的種類(從勞動力、土地和資本)拓展到包括一些無形的資產,例如網絡資源、市場知識能力和組織文化等。其中,市場知識能力作為一種影響企業市場績效的戰略資產具有重大意義。因為市場知識能力是一種\"高階資源\",企業的一旦掌握可能獲取競爭優勢。市場知識能力既是企業的戰略資產,又是企業能力的核心;它對企業經營績效具有關鍵性影響。然而,在已有的研究中,對市場知識能力前置因素的探討還相當缺乏。
社會資本理論運用“嵌入性”分析范式,基于鑲嵌于企業內外部社會網絡中的資源和能力視角,為企業市場知識能力和經營績效的決定因素提供了更具有說服力和綜合性的解釋。正如Granovetter(1985)所言:“一切經濟行為都是嵌入于社會關系之中”。社會資本是鑲嵌于社會網絡的資源組合,而企業是與經濟領域各方面發生種種聯系的社會網絡上的紐節,其行動和績效必然受到內外部網絡的影響。企業的社會資本通過鼓勵行動者(企業、職能部門或部門員工)之間增加合作、加強信息分享、減少機會主義行為等方式影響企業市場知識的生成、擴散和響應,從而影響市場知識能力的發展;而企業在市場知識能力方面的差異最終將體現在企業的市場地位和財務績效上。基于此,本文以市場知識能力為基點,探索企業社會資本對經營績效的影響作用。
二、 理論綜述
1. 市場知識與市場知識能力。市場知識和市場知識能力是兩個相互關聯而又有區別的概念。市場知識是指“有關市場的組織化和結構化的信息”。在此,組織化意味著它是系統處理的結果(與隨機挑選相對),結構化代表著它被賦予了有用的意義(與干擾數據的直接條目相對)。而市場知識能力是“生成和整合市場知識的流程”。由此可見,市場知識是一個存量,而市場知識能力則是生成這個存量的組織流程。作為組織流程的市場知識能力其獨特性在于:(1)不可模仿性,因為生成市場知識能力的過程是嵌入組織認知活動之中的,不易從外部進行觀察;(2)不可轉移性,市場知識生成和傳播過程是從組織內部創造的,而不能在外部市場進行購買;(3)不可縮減性,由于與機械設備不同,市場知識能力的效用在使用過程中不會消減。
根據Li Calantone(1998)的觀點,市場知識能力由三個組織流程構成:(1)顧客知識流程,它是指企業生成有關顧客對企業產品或服務的當前和潛在需求信息的組織活動;(2)競爭者知識流程,它包括一系列生成有關競爭者產品和戰略的知識的行為性活動;(3)營銷研究與研發的對接,它是指營銷和研發部門彼此溝通協調的過程。在此基礎上,王明華等(2004)把市場知識能力看作是有關如何創造和整合市場知識的“組織中累積性的知識”,并相應地將市場知識能力區分為顧客知識能力、競爭者知識能力和跨職能協作能力三種組織能力。
2. 企業社會資本及其分析維度。有關社會資本的最初研究是以社會結構中的個體為主要對象的。由于社會資本是社會行為者從社會網絡中所獲得的一種資源,企業作為有目的的社會行為者,社會資本的邏輯不可避免地要擴展到企業層次。Burt(1992)首先把社會資本從個體層次拓展至企業層次,將企業作為社會資本的主體,并指出“企業內部和企業之間的關系是社會資本,它是競爭成功的最后決定者”。繼而,Gabbay et al.,(1999)明確提出“企業社會資本”概念,并從組織資源的視角對其進行系統分析。在他們看來企業社會資本是“以社會結構為載體,有助于企業這一主體目標實現的那些資源”。而國內學者邊燕杰等(2000)從組織能力的視角將企業社會資本定義為“企業通過與經濟領域中的各個方面建立起的各種網絡來攝取稀缺資源的一種能力”。劉松博(2007)則從關系觀的角度指出“企業社會資本是一個企業所擁有的可以為其帶來價值的內部和外部的非正式關系的總和”。
從以往的研究中可以發現:首先,企業社會資本的本質和存在形式是企業可以獲取和掌握的資源和能力集合,而這種資源和能力集合鑲嵌于企業的內外部網絡。由于企業不是孤立的行動個體,而是與經濟領域的各個方面發生種種聯系的企業網絡上的紐節,其行為和績效必然受到網絡的影響。其次,信任是社會關系脈絡中的基本要素,而互惠行為是社會網絡得以形成和維系的關鍵條件。因此,企業社會資本是以行動者(企業、職能部門或部門員工)間的信任和互惠為基礎而得以存在和發展的。此外,企業社會資本通過獲取機會利益、鼓勵合作行為、減少機會主義和降低監督成本等價值功能提高了組織的運營效率,從而有助于提升企業經營績效和獲取競爭優勢。
綜合以上分析,本文認為企業社會資本是指嵌入企業社會網絡,以信任和互惠為基礎的,有助于提高組織流程的質量和效率,從而提升企業經營績效并獲取競爭優勢的資源和能力集合;并借鑒Nahapiet et al.(1998)的觀點,從結構、關系和認知三個維度和內外兩個層面來分析企業社會資本對市場知識能力和經營績效的影響作用。
三、 命題的提出
1. 結構性社會資本與市場知識能力、經營績效。企業的結構性社會資本主要是指在企業內外部社會網絡中擁有能提供各類資源的網絡密度,以及在網絡中成員(企業、職能部門和成員)之間的互動強度和交流深度。在企業外部網絡中,企業發展并擁有高密度的關系網絡,并且進行高強度的網絡聯系,能夠強化結構性社會資本的信息“橋梁”作用。張方華(2006)研究指出,企業與客戶、供應商、競爭對手以及其他企業之間的密切關系有利于企業的信息獲取和知識獲取,有利于企業的市場開發和技術開發。因此,企業擁有更多具備“橋梁”作用的網絡,就能夠有效地收集有關顧客、競爭者和產業發展趨勢等市場和技術方面的信息,從而有助于顧客知識和競爭者知識的生成。
從企業內部來看,Jansen et al.(2004)指出營銷與研發、制造部門之間常常存在關系不協調問題,由于“粘滯信息”的存在,而且解決問題所需的有關粘滯信息分布在不同的職能部門,這會大大降低企業對外部市場環境做出反應的速度和效率,因此不同職能部門之間交互作用和整合變得非常必要。企業高密度的跨職能部門網絡,以及在此基礎上網絡成員(部門或員工)之間高水平的互動強度和交流深度加速市場知識擴散和響應,提升營銷和研發部門的溝通和協調水平,從而有助于增強企業市場知識能力。
由此可見,企業擁有高密度的內外部網絡,以及在網絡成員之間具有的高強度網絡聯系,為企業收集有關顧客和競爭者的市場知識,以及提高市場知識的跨職能邊界和跨管理層級流動提供了網絡基礎,從而有助于提高企業的市場知識能力和經營績效。因此,本文提出:
P1:結構性社會資本對市場知識能力有顯著的正向作用;
P2:結構性社會資本對經營績效有顯著的正向作用。
2. 關系性社會資本與市場知識能力、經營績效。企業的關系性社會資本是指企業通過內外部社會網絡創造和利用的資源和能力,主要包括網絡中成員間的信任和互惠行為。信任被認為是一種期望,可緩解對合作伙伴機會主義行事的擔心;而互惠行為則是信任基礎上行動者之間的利他行為。信任和互惠行為使企業之間可自由地共享顧客和產業信息、承擔風險和創新;同時還可以減少合作伙伴之間的機會主義行為,從而降低市場知識轉移成本,提升企業市場知識能力。
企業社會網絡中的信任和互惠不僅對于企業與外部環境聯系而言非常重要,對于企業跨職能部門之間的關系亦具重要意義。營銷和研發、制造部門之間存在跨部門障礙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雙方之間相互不信任。信任不僅在企業內部信息和市場知識交換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還有助于“粘合”各個與市場相關的關鍵職能部門,提高企業內各部門,以及部門成員決策和行動的一致。就部門成員而言,強關系通常可以為個體帶來信任、互惠和義務等。個體在從強關系中獲取、理解和消化知識和信息時,信任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在控制了信任因素的影響之后,從強關系中接受的有用知識比從弱關系中更少;并且,在默會知識的轉移中信任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企業與外部網絡行動者之間,以及企業跨職能部門、跨管理層級建立信任,能提高行動者之間互惠行為的發生幾率,提高市場知識管理流程的效率和一致性,從而有助于企業提高市場知識能力、快速應對市場環境變化,增強企業的獲利能力。本文提出:
P3:關系性社會資本對市場知識能力有顯著的正向作用;
P4:關系性社會資本對經營績效有顯著的正向作用。
3. 認知性社會資本與市場知識能力、經營績效。企業的認知性社會資本指行動者雙方之間可通過共同語言、愿景和規范進行溝通和交流的,表現為共同理解、解釋和含義系統的資源與能力組合。就企業外部網絡而言,企業間相互認同的經營理念和企業愿景會提高彼此間網絡強度和關系密度。行動者在某種程度上擁有共同的語言和價值觀會提高其信息和知識分享的水平和行動一致性的程度。Chisholm Nielsen(2009)指出,不同企業在市場知識分享和研發互補方面成功地建立戰略聯盟的基礎是企業資源價值彼此認同,以及對市場發展趨勢較為一致的判斷,
在企業內部,不同職能部門之間在目標和價值觀上的差異是導致部門沖突的一個重要原因。如營銷部門要求產品的差異化和高質量,而研究開發部門具有追求產品的技術先進性,生產制造部門則注重生產成本的降低。因此,這種來自于企業內各部門利益的差異性需要通過在組織內部建立共同認可和遵守的行為規范,并發展共同的企業愿景和行為規范進行“粘合”,減少跨部門的摩擦和沖突,增加組織流程的連貫性和一致性,從而提高市場知識跨部門流動的效率。

總之,企業在內外部網絡中形成的共同語言、規范和愿景能促進企業與合作伙伴之間、企業跨職能部門,以及部門成員之間觀念的一致性和行動的協調性,使企業能對市場知識進行快速的擴散和響應,提高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從而增加企業的市場反應性和競爭優勢。因此本文提出:
P5:認知性社會資本對市場知識能力有顯著的正向作用;
P6:認知性社會資本對經營績效有顯著的正向作用。
4. 市場知識能力與經營績效。市場知識能力本質上是一種組織學習能力或創新能力,它能夠使企業通過對市場知識的學習和響應,快速而有效地適應市場變化,滿足市場需求。Narver Slater(1990)基于市場導向的視角指出,市場情報的生成、傳播和響應對企業的業務績效具有顯著影響作用;而Morgan(2009)的研究發現支持了認為企業市場導向過程與經營績效正相關的觀點,并進一步指出市場導向對企業的價值要獲得充分地實現,需要與之互補的組織能力介入。由此可見,市場知識能力是企業戰略營銷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企業績效具有積極影響。因此,本文提出:
P7:市場知識能力對經營績效具有顯著的正向作用。
根據以上分析,構成本文概念模型,如圖1所示。
四、 結論與啟示
本文分析結論表明:企業社會資本從結構、關系和認知三維度影響市場知識能力與經營績效。結構性維度是反映關系結構的社會資本,就企業市場知識能力而言,結構性社會資本為市場知識的獲取和傳播提供的網絡基礎;認知性維度和關系性維度都是反映關系質量的社會資本,在企業市場知識能力發展方面,它的功能在于提升市場知識生成、擴散和響應的質量和效率。具體地講,在企業的結構性社會資本方面,企業高密度的社會網絡,以及網絡成員間高頻率和深程度的交流扮演著信息“橋梁”作用,一方面有利于企業從外部網絡獲取市場知識,另外一方面能提高市場知識在企業內部的擴散和響應,從而有助于企業市場知識能力的發展。就關系性和認知性社會資本而言,企業內外部網絡中成員間的信任和互惠行為,以及共同語言、愿景和規范既有助于提高市場知識生成的質量,又有利于市場知識在企業內部跨部門之間擴散、吸收和市場響應的效率,從而提高企業的市場效率。
此外,分析也指出,企業的市場知識能力與經營績效間存在積極的影響關系。企業優秀的市場知識能力,有助于企業及時和有效地對市場環境(顧客和競爭者)的變化做出應對(營銷與研發的跨部門協調),增強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從而使企業獲得更好的經營績效。
市場知識能力是決定企業競爭優勢的一種核心組織能力。企業要發展市場知識能力,必須在組織內外部環境中構建有利于市場知識生成、擴散和響應的網絡結構,并重視網絡中關系性和認知性因素的培育。在管理實踐中,企業一方面要重視外部網絡的建設,積極與關鍵供應商、經銷商,政府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建立較為密集的社會聯系;另外一方面要在企業內部形成跨職能部門、跨管理層級的正式與非正式聯系,為市場知識的生成、擴散和響應奠定內外部網絡基礎。
對于我國企業而言更為關鍵的是,企業不應僅局限于內外部社會網絡的建立,過分依賴社會網絡帶來的結構性機會。企業還應努力在內外部社會網絡中形成網絡成員間高水平的信任和互惠行為,以及共同語言、愿景和規范等,提高顧客信息的分享、行業信息和產業演進認識的探討、政府管制和宏觀環境變化趨勢的交流等市場知識管理活動的質量和效率,增強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主動性與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Glazer R. Marketing in an Information-In- tensive Environment: Strategic Implications of Knowledge as an Asset.Journal of Marketing, 1991,55(11):1-19.
2. Hunt S. Morgan R. The Comparative Adva- ntage Theory of Competition.Journal of Marketing, 1995,59(4):l-15.
3. Li T. Calantone R. The Impact of Market Knowledge Competence on New Product Advantage: Conceptualization and Empirical Examination.Jo- urnal of Marketing,1998,62(10):13-29.
4. 格蘭諾維特著,羅家德譯.鑲嵌:社會網與經濟行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5. 邊燕杰等.企業社會資本及其功效.中國社會科學,2000,(2):87-99.
6. Koka R. Prescott E. Strategic alliance as social capital: A multidimensional view.Stra- 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2,23(2):795-816.
7. 劉松博.對社會資本和企業社會資本概念的再界定.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6):81-86.
8. 張方華.企業社會資本與技術創新績效——概念模型與實證分析.研究與發展管理,2006,(3):47-53.
9. Chisholm A. Nielsen K. Social Capital and the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Int. Studies of Mgt. Org,2009,39(2):7-32.
10. 王明華,王長征.市場知識能力與企業競爭優勢.中國軟科學,2004,(10):88-91.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規劃項目(08BSH020)。
作者簡介:李巍,南開大學商學院博士生;陸林,西南大學文化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陳妮娜,西南大學文化與社會發展學院碩士生。
收稿日期:2009-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