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收集《莊子·內篇》中所有出現“則”的情況,并參考了一些相關工具書以及前人對《莊子·內篇》的注釋,系統分析了“則”這個詞的在詞性及語義方面的多元性。
[關鍵詞]則;莊子內篇;詞性詞義
“則”這個詞在古代文獻中出現的頻率是極高的。其詞性卻并不單一,其語義也是多方面的。“則”的用法,歷來多有論述,但對其用法的歸類還不很細致, 本文收集《莊子·內篇》中所有出現“則”的情況,并參考了一些相關工具書以及前人對《莊子·內篇》的注釋,系統分析了“則”這個詞的在詞性及語義方面的多元性,以求為對“則”的歷史演變的研究提供一點材料資源。
在《莊子·內篇》中,“則”共出現91次,其用法如下。
一、“則”作連詞的用法
(一)“則”作承接連詞
1. 連貫性的承接。“則”字連接的前后兩項所敘之事按發生的時間先后順序緊密相承 ,表示時間上相承或事理上相因,這種“則”字可譯為“就”或“于是”。共26例,如:
(1)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莊子內篇·逍遙遊》
(2)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莊子內篇·逍遙遊》
2.推溯性的承接。“則”字連接的前項所敘之事發生在后項所敘之事的后面,后項所敘之事的發生是前項之事的當事人所沒有預料到的;而且前項所敘之事發生時,后項所敘之事已經結束了。有兩例:
(1)子輿曰:“子桑殆病矣!”裹飯而往食之。至子桑之門,則若歌若哭。《莊子內篇·大宗師》
“則”字連接的后項所敘之事發生在前,前項所敘之事發生時,后項所敘之事仍在持續進行,因而這種“則”既不能譯為“已經”之類,也不能譯為“原來”或“原來卻是”,只能譯為“正”、“正在”或“卻正在”,而且句尾一般不用語氣詞。
(2)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莊子內篇·齊物論》
“則”字連接的前項所敘之事發生在后,后項所敘是一個判斷,這個判斷在前項所敘之事發生時就已形成,而且似乎也是前項的當事人感到意外的。上舉各例中的“則”只能譯為“原來”或“原來卻是”,而不能譯為“已經”之類,而且句尾一般用語氣詞“也”煞句以幫助判斷,表示肯定的語氣。
由于后項所敘之事的發生是前項事件的當事人所沒有預料到的,頗有轉折的意味,所以有些論著認為這種用法的“則”是表示轉折。其實仍是一種承接,因為盡管客觀上是后項所敘之事發生在先,且出人預料,但從主觀上看,若無前項所敘之事的發生,后項所敘之事便不會被發現。
3.表因果關系的承接。“則”字在下句,或者引出結果,或者引出原因。
“……則……”句式,上句說明原因或理由,下句由“則”引出結果,這種情況很多。共三例。
(1)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莊子內篇·逍遙遊》
(2)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莊子內篇·逍遙遊》
(3)今且有言於此,不知其與是類乎?其與是不類乎?類與不類,相與為類,則與彼無以異矣。《莊子內篇·齊物論》
4.表假設關系的承接。“則”所引的下句和表假設關系的連詞“若、若不、微、茍非”引出的上句相呼應。有兩例。
(1)是若果是也,則是之異乎不是也,亦無辯;然若果然也,則然之異乎不然也,亦無辯。《莊子內篇·齊物論》
(2)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莊子內篇·逍遙遊》
例(2)中“則”,現在一般解釋為“或”,如王力先生的《古代漢語》和陳鼓應先生的《莊子今注今譯》等,但翟思成先生不同意。他認為俞越《諸子平議·莊子一》:“王氏引之《經傳釋詞》曰:‘則,猶或也’,引《史記·陳丞相世家》:‘則恐后悔’為證。此文‘則’字亦當訓或。蓋其決起而飛槍榆枋也,有時能至,有時不能至,至則集于榆枋,不至則投于地,故曰時或不至,而控于地也。”此為王編《古代漢語》注釋所本。然“時”字已是不定之辭,無須復訓“則”字為“或”;且“則”字訓“或”,亦嫌證據不足。此依翟說。
(二)“則”作等立并列連詞
連詞“則”常用在平行的句法結構中,構成“……則……則……”的格式,表示并列關系。
1.并舉(或列舉、平列)關系,分句間表示的幾件事或幾個方面并存,平行的句法結構可以是兩句,也可以是多句。可譯為“就……就……”,共八例,如:
(1)泠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厲風濟則眾竅為虛。《莊子內篇·齊物論》
(2)上徵武士,則支離攘臂於其間;上有大役,則支離以有常疾不受功;上與病者粟,則受三鍾與十束薪。《莊子內篇·人間世》
2.對舉關系或對待關系,就是前后分句的意義相反相對,表示兩種情況或兩件事情對比對立,平行的句法結構只能有兩句。可譯為“就……就……”、“是……是……”或“有……有……”,或不譯。共三例。
(1)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是則知之。《莊子內篇·齊物論》
(2)與之為無方,則危吾國;與之為有方,則危吾身。《莊子內篇·人間世》
(3)夫子曰:盡矣。吾語若!若能入游其樊而無感其名,入則鳴,不入則止。《莊子內篇·人間世》
3.順舉關系。用上一句結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后句子頭尾蟬聯,上遞下接如現在的頂真句。共三例。
(1)仲尼曰:“嘻!若殆往刑耳!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莊子內篇·人間世》
(2)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屬實。熟則剝,剝則辱。《莊子內篇·人間世》
(3)凡溢之類妄,妄則其信之也莫,莫則傳言者殃。《莊子內篇·人間世》
其實,則”字在構成平行句法結構的每個分句中也有重要作用。則”字連接的后一部分往往對前一部分進行說明、解釋或判斷,有強調的意味。
(三)“則”作轉折連詞
一般的轉折句,“則”起連接作用,表示“卻”、“卻又”或“可是”等。僅一例。(1)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內篇·齊物論》
但這里另有兩例情況都較為特殊。
1.“則”出現前上文有提示語,“則”所引出的意思和上文所說的相反或相對。僅一例。
(1)始吾以夫子之道為至矣,則又有至焉者矣!《莊子內篇·應帝王》
第一個分句中有“始”提示過去,第二個分句就由此轉為現在的情況。
2.“則”引起反問句的第二個分句,從句意上可以理解為“難道”,但表達的確是一種轉折。僅一例。
(1)齧缺曰:子不知利害,則至人固不知利害乎?《莊子內篇·齊物論》
二、“則”作副詞的用法
(一)“則”作副詞,用于判斷句,往往以副詞兼聯系性動詞作用,可譯為“就是”或“確實”,表示出一種確認的意義。共四例。
(1)無趾曰:“吾唯不知務而輕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今吾來也,猶有尊足者存,吾是以務全之也。夫天無不覆,地無不載,吾以夫子為天地,安知夫子之猶若是也!”孔子曰:丘則陋矣。《莊子內篇·徳充符》
(2)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莊子內篇·逍遙遊》
(3)子遊曰:“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莊子內篇·齊物論》
(4)彼近吾死而我不聽,我則悍矣!彼何罪焉?《莊子內篇·大宗師》
(二)作時間副詞,可譯為“已經”,但也表示出一種讓步意義。僅一例。
(1)今我則已有謂矣,而未知吾所謂之其果有所謂乎,其果無謂乎?《莊子內篇·齊物論》
三、有關“則”的固定短語
(一)則已,“則已”連用,相當于“而已”。僅有一例。
(1)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莊子內篇·逍遙遊》
(二)然則,“然則”中的“然”字表示“如此”,“然則”實際上等于說“如此,就……”或“既然,就……”,是在肯定上文的情況下所做的推論。有六例,如:
(1)何謂朝三?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莊子內篇·齊物論》
(2)然則物無知邪?《莊子內篇·齊物論》
(3)然則我與若與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哉?《莊子內篇·齊物論》
四、結語
《莊子·內篇》中“則”共出現91次,皆為虛詞用法,包括連詞,副詞,和固定詞組,其中連詞的運用最廣,共有78次;其余兩種用法則很少,做副詞只有6次,固定短語只有7次。當然這么局限的文本里并未包囊“則”的所有用法,對“則”的全面詮釋還要靠此后對更多文本的辨析。
作者簡介:賴明輝(1985—),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