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德育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學校教育、育人為本,德智體美、德育為先。充分挖掘各種課程資源以促進我國中小學德育教學已成為重中之重,然而在資源開發過程中家庭這一重要資源卻很少有人涉及,因此重視家庭德育課程資源的開發刻不容緩。
[關鍵詞]課程資源;家庭德育;德育教學;開發利用
教育部頒發的2010——202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意見稿)》明確規定,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德育滲透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貫穿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各個方面。構建大中小學有效銜接的德育體系,創新德育形式,豐富德育內容,不斷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這一規定指明了學校德育的順利開展需要多方面的合力,除卻社會教育還需家庭的幫助,但一直以來對家庭德育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甚少有專文論述,本文就針對這一問題做些補遺。
一、家庭德育課程資源的內涵
(一)課程資源的內涵
一般來講,課程資源的概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課程資源指有利于實現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狹義的課程資源僅指形成課程的直接因素來源。目前我國基礎教育改革中提倡的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指的是相對廣義的課程概念。然而在教育理論界,對課程資源概念的界定卻眾說紛紜:
“課程資源指為設計課程和制定教學計劃服務的各種可資利用的途徑、方法。”
“課程資源指的是形成課程的因素來源與必要而直接的實施條件。”
“課程資源也稱教學資源,就是課程與教學信息的來源,或者指一切對課程和教學有用的物質和人力。”
通過上述對課程資源的定義可以歸納出其三個特性:第一,課程資源的覆蓋范圍相當廣泛;第二,課程資源能夠促使課程教學順利進行;第三,課程資源具有教育性,能夠促進教育目標的最終實現。這三種特性對于界定課程資源提供了參考,第一點說明了課程資源的豐富性,第二點保證了課程資源價值的充分實現,最后一點則為課程資源提供了一個上位概念作為其屬概念。由此可見,課程資源是教育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教育性并能夠保證教育目標的實現。因此筆者還是較認同課程資源指有利于實現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即廣義的課程資源的界定。
(二)家庭德育課程資源內涵
家庭德育課程資源的概念目前還沒有確切的定義,通過查閱資料,其中《中國教育百科全書》上對家庭德育的概念界定為,“家庭思想品德教育簡稱家庭德育。由家長或其他長輩對子女在思想品質的形成上實施的教育。”并明確說明了我國的家庭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任務是配合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把子女培養成為有社會主義道德,有共產主義覺悟,有助人為樂的精神,勤奮好學、頑強進取、勇于開拓的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我國家庭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有:人生觀教育、共產主義理想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紀律教育、法制教育、道德品質教育、社會公德教育、五講四美三熱愛教育等。由此可以看出實際上家庭德育中包含大量我們教育上所需要的德育課程資源,有待我們去正確認識并因地制宜地開發利用。基于此概念以及課程資源的概念,筆者認為,家庭德育課程資源是指“家庭中有助于學校德育課程目標實現的,使學生養成良好品行的各種資源的有機整合。
二、開發利用家庭德育課程資源的意義
家庭德育教育更多的是在家庭中以父母或其他年長者為中心所展開的對學生的教育,它與學校教育是并行的,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學校的教育成果。因此開發利用各種各樣的家庭德育課程資源,對于學校實施德育新課程和深化德育教育改革起著巨大的作用。
(一)對學生的意義
首先,促進學生的個性能力發展。家庭德育課程資源的開發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了親身體驗,產生了積極的情感,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精神和成功動機,促進了他們潛能的開發。
其次,有利于學生形成“主動探究”的學習方式。新課程在客觀評價傳統“接受式”學習的基礎上,更多地強調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學習方式。“探究式”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以獲得解決方法的學習方式。20世紀中期,美國課程專家施瓦布教授就明確地把“探究學習”作為一種主要的教學方式而加以系統論證。
最后,豐富了學生的情感。學生積極參與家庭德育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增進了學生對家庭的優秀德育傳統的了解,培養了學生熱愛民族優秀文化、悠遠德育傳統的情感,有利于傳承我國優良的德育品質。德育教科書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生動的德育家庭課程資源無疑將會極大地激發學生的興趣豐富學生的情感,這是傳統單一的課程資源所無法比擬的。
(二)對教師的意義
由于新課程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三個層次,德育教師也需要經常參與地方課程,尤其是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建設。而校本課程開發的最大難點就在于它需要大量的課程資源,包括德育課程資源的支持。因此,德育教師要創造性地實施德育新課程,努力挖掘各種課程資源。
首先,改變了德育教師的教育觀念。家庭德育課程是一種新的課程形態,其實施方式與國家課程不同。在家庭德育課程開發過程中教師之間團結協作、勇于奉獻、開拓創新,容易引起教育教學思想的轉變,使教師的教育觀念與現代教育理念更加吻合。
其次,開發了德育教師的創造潛能。德育新課程突出體現了發展性原則,所謂發展性原則是指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方法、結果的解釋利用等,都要有利于未成年人的成長和發展。發展是思想道德教育評價的出發點,也是落腳點。這樣,家庭德育課程的開發,就成為了一個極具挑戰性的問題,為教師提供了無限的表現和創造的空間。
最后,提高了德育教師的專業能力。德育知識的特性決定了德育教師不能囿于教科書上的知識,應學會廣泛搜集利用其他有用的課程資源。在與同學、家長、老師合作搜集、整理、探究的過程中,可以有效促進教師收集資料、處理信息的能力;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協同合作的能力。
三、家庭德育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基本思路
(一)開發家庭德育課程資源的原則和機制
第一個方面,從當前我國課程改革的趨勢來看,凡是有助于創造出學生主動學習與和諧發展的資源都應該加以開發和利用。但家庭中的德育資源豐富多樣又良莠不齊,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和主觀性,故家庭德育教育中所利用的德育資源并不等同于可以開發為學校德育課程目標所需的資源,適合家庭德育教育的資源并不適合全部納入學校德育課程體系。因此,對于家庭德育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防止盲目性與任意性。
全日制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規定了開發課程資源的幾條原則,其中有:
1. 目的性原則──根據教學目標的需要,選擇課程資源。
2. 綜合性原則──盡量組合不同類型的資源,加深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
3. 實效性原則──根據資源的不同特點,配合教學內容,充分發揮課程資源的效能,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義。
第二個方面,從課程理論的角度講,家庭德育課程資源的開發至少要經過三個環節才能確定其開發價值。第一是教育哲學,即課程資源要符合教育規律,有利于實現教育的最終目的,反映社會的發展需要和進步方向。第二是教學發展理論,即課程資源要與師生教學的內部條件相一致,既要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滿足學生的興趣需要,又要與教師的現有教學水平相適應并促進其教學能力的不斷提高,實現教學相長的目的。第三是社會學理論,教育是為未來培養人才,故課程資源既要體現現代社會的需求還要預估未來社會的發展,要前瞻性地開發能體現學生及社會需求的資源。所以,開發課程資源,尤其是開發家庭內的德育課程資源,必須綜合考慮教育的目的、社會發展需要、學生發展需要、學習內容的整合邏輯和師生的心理邏輯。誠如美國課程專家泰勒所說:“只有通過利用每一種經驗可能會產生的多重結果,才有可能使教學更有效”。
(二)家庭德育課程資源的開發途徑
蘇霍姆林斯基在總結多年的工作經驗基礎上,認為“良好的學校教育要建立在良好的家庭道德的基礎上”。德育學科由于其獨特性質,擁有極為豐富的課程資源,因此可以說德育資源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但并不是所有的德育資源都可以納入德育課程,成為輔助課程目標實施的課程資源。這需要課程研制者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將有利于德育目標實現的德育資源納入課程體系。
一是,學校應開設“家長課堂”指導家長開展家庭德育教育,比如向家長提供德育課外閱讀書目,推薦涉及德育知識的電視節目,教給家長輔導孩子學習德育的科學方法,告訴家長一些新課程德育學習評價標準等等,使家長形成科學的育德觀念從而為學校開發系統的德育資源創造條件。
二是,開通家校聯系的渠道,將適宜的家庭德育教育資源納入學校德育教育,如家庭成員或親屬的不同閱歷及工作環境中所能提供的德育資源,家庭中的優秀德育傳統、旅游中的德育文化資源的利用等。
只有讓家長和孩子都知道,養成好的德行不能全靠學校單方面的努力,需要家庭、學生的有效合作,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最終獲得成功。
四、開發家庭德育課程資源需要注意的問題
第一,尊重理解學生家長,平等溝通,一視同仁。在與學生家長合作的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尊重和理解學生家長的意見和建議,平等交流,努力化解雙方在教育問題上的分歧,而不能以教育“內行”、“專家”自居,動輒將問題歸咎于家長,責備其能力或態度方面的局限性。只有當學生家長受到充分的尊重并認識到自己工作的價值和意義后,才能全心全意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同時配合好教師的工作。
第二,避免作過多的比較和世俗的評價。教師作為教育者又是德育教學者,應對所有的學生家長一視同仁。作為教師應該盡力挖掘每一項家庭德育課程資源的教育意義,盡量多做鼓勵性的正面評價,少做片面的比較和世俗的評價,促進家長以極大的熱情和信心開發家庭德育課程資源。
最后,德育教師與各科教師之間互相配合。開發與利用家庭德育課程資源不僅僅是德育老師個人的事情,也不是其他學科老師個人的事情,教師之間應“協同作戰”,最好于每學期開學初期準備好計劃,互相瀏覽一下,若有沖突及時進行相互協調。
綜上所述,開發和利用家長德育課程資源,對教師、學生和家長都提出了一定的挑戰,尤其是教師,需要他們“額外”付出一些時間和精力,并需要有較高的工作技能。然而,在“使每一個學生都全面發展”這樣一個崇高的理念下,老師和家長一起多多交流、溝通、合作,付出多少辛苦都是值得的。況且這一過程,不僅是雙方奉獻自己勞動和智慧的過程,更是自身各方面不斷得到提升的過程,利己又利他,最終達到多贏!
作者簡介:董曉俐(1981—),女,漢族,四川人,助教,傳媒藝術學院輔導員,主要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