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個蘋果交換另一個蘋果,所得到的還是一個蘋果,用一種思想交換另一種思想,所得到的絕不是一種思想。由此推論,用一種體驗交換另一種體驗,所得到的體驗也必然是增值的。文學作品中蘊藏著一個豐富的體驗世界,那是作家情感體驗的結晶,是作者整個心靈世界的真誠敞開。要對它進行解讀,自然要求讀者也敞開自己的心靈,用心去傾聽體驗,與作家作品進行對話、交流,從而進一步交融,達到心靈的融合,產生更深一層的體驗。新課改下的高中語文教學就是要求學生能夠在體驗中生成自我的認識,從而對文本有更深入的理解,這也就要求從事高中語文教學的教師在教學中立足于體驗,在教師自己學會傾聽文本的基礎上,用自己的傾聽體驗作為先導,引領學生在文本傾聽的過程中選擇最易引起情感共鳴的體驗,以此為切入點走入文本深處,積極地喚醒自己心靈深處體驗,從而能夠進一步與教師、同學以及文本的體驗相碰撞,交融。也使自己的生命情感體驗得以豐富、深化和發展,這樣,文學作品的教學就能夠成為用心靈感動心靈的一種體驗活動。
那么,如何能夠使文學作品教學成為這樣的體驗活動,筆者曾聽過一節講授魯迅的小說《祝福》課,很受啟發。
讀過小說《祝福》的人都知道,《祝福》的主人公祥林嫂的悲慘遭遇很容易激起學生的相通的情感體驗,對她產生深深的同情,但大多數的人對祥林嫂悲劇的根源似乎很難一下子認清并理解。初讀文本的學生也都較為強烈的排斥參考資料的解說,那么如何讓學生通過對文本的解讀,真正感悟到祥林嫂悲劇的成因,還必須立足于學生的情感體驗的淺層次認識,從淺層次的體驗出發,進一步喚醒學生的深層次的情感體驗。上課的教師是從這樣的角度進入文本的:在這篇小說中,誰是善女人?誰是不幸的女人?學生的初讀體驗告訴他們,小說中的祥林嫂是善良的,不幸的,值得我們去同情。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表示贊同,并要求學生帶著這種情感體驗再次深入文本去閱讀小說,并閱讀除祥林嫂之外的其他女性。這時候有的學生發現:從祥林嫂的婆婆身上似乎也能看到作為女人的艱難不易,她的一個兒子不幸的死去了,不得不為另一個兒子張羅財禮;從四嬸身上也能夠看到對祥林嫂的一些同情,她雇傭祥林嫂做女傭,尤其是祥林嫂以寡婦的身份再次來到魯鎮,四嬸還是收留了她;從衛老婆子兩次引薦祥林嫂也能體會到對祥林嫂的一點惻隱之心;還有柳媽,她的建議之中何嘗沒有希望祥林嫂從 “罪孽”中超脫出來的良好愿望?然而把祥林嫂一步步推向毀滅的也正是這些不乏善良的女人。閱讀至此,學生的體驗得到了拓寬,但對文本的理解還沒有深入的透徹。這時候的教師又問學生:祥林嫂是不幸的,你們認為柳媽就很幸運嗎?那么造成柳媽不幸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和柳媽一樣不乏善良的魯鎮的人們又為什么會把祥林嫂一步步推向死亡?學生在這一層一層的推進下,必然就可以理解幾千年的封建禮教的毒害積淀了魯鎮集體的無意識,使他們變得愚昧無知,不乏善良的魯鎮的人們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了死亡,因而殺死祥林嫂的元兇就是封建禮教。如果教師還想讓學生進一步挖掘,那么師生還可以挖掘出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壓榨下的廣大女性,她們的人生,她們的命運也同樣能從魯鎮的人們的集體無意識中找到罪孽的根源。
在這節課中,教師以淺層次的情感體驗為切入點,然后引領學生一步步向文本深處走去,最終推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升華到民族集體心理、集體的無意識的層面,真正做到了“牽一線而動全身”的功效,使得學生對文本的分析理解透徹而深刻。
在新課改的理念下,高中語文的文本更多的注重開發學生的思維空間,還學生以主體地位,把更多的時間與空間留給學生,給學生一個寬松的氛圍,在開放的情境中,教師多給學生自由活動和展示自我意識情感的空間。而對學生來說,每一個教材文本都是一種需求和召喚,對文本的理解也是一個不斷生成的過程。學生對教材文本的空白點、未定點進行填補、確定和擴充的過程,實際就是對教材文本意義的建構過程,可以使學生以自己的經驗融合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閱歷等去對教材文本進行新的創造。在體驗中,文本的空白點和未定點可以讓學生發揮創造的潛質。教師要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把閱讀自由還給學生。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讓學生自己去尋找文本的未定點和空白點。并用自己的經驗、情感、眼光和理想去得出自己的答案,這就保護了學生獨立思維的積極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的發散性思維,從而能夠對文本體驗得更為透徹。
當然,我們在教學中與文本對話時,首先相遇是文本的語言,它是作家情感體驗最直接的表現形式,不同的語言形式本身便是作者生命體驗的不同傾訴,因而,我們在閱讀作品時首相要學會分析體驗作品的語言,從語言入手去理解作家作品所蘊藏的深層內函。當然語言并不是所有的體驗形式,它只是最直接的,也是最淺層次的體驗,由此,當我們在閱讀文本時,要抓住文本的語言的同時,為了更深入的理解文本,還必須打開心靈的窗戶,與文本進一步碰撞交流,傾聽作家作品的情感傾訴,體驗作品的情感世界,從而喚醒我們靈魂深處的情感意識,豐富深化我們的心靈世界。
一堂好的語文課,不在于老師講得多少,而在于學生學了多少;不在于學生所學的廣度,而在于學生理解的深度;不在于教學的數量,而在于教學的質量。如果語文課堂能真正讓學生在學習中打開心靈的世界與文本的在體驗中碰撞交流出情感的火花,豐富學生情感世界,那無疑是我們語文教學的最大收獲。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應力求追求這樣的教學目標,讓學生能夠在體驗中整合出人類生命的意識情感。正如前文所說:用一個蘋果交換另一個蘋果,所得到的還是一個蘋果;用一種思想交換另一種思想,所得到的絕不是一種思想;用一種體驗交換另一種體驗,所得到的體驗也必然是增值的。
作者簡介:袁迎,贛榆縣沙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