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雅藝術與通俗藝術如何劃分,兩者之間有何共性和矛盾,它們的誕生過程、受眾對象、傳承發展以及經濟價值是學術爭論的一個焦點,
[關鍵詞]表演藝術;雅與俗;考量
長期以來,對“藝術本質”的追問,始終被當作詩學、美學或者藝術哲學的基本問題在考量,而事實上,藝術尤其是表演藝術總是在“雅”與“俗’的問題上各執己見爭論不休。
所謂高雅和通俗(或者其他非通俗藝術)的區別是相對的,高雅與通俗的劃分,并沒有客觀和絕對的標準可以依靠,例如,莎士比亞的作品在他的時代,應該說相對是比較通俗的,但到了今天就多少變成一種高雅的藝術;而一個非洲部落里最通俗的裝飾,到了歐美的博物館就成了一種高雅的東西。因此,高雅藝術與通俗藝術并非要等級森嚴相互排斥甚至水火不相容。
一、關于高雅藝術和通俗藝術的概念
在現今人們的心目中,所謂高雅的表演藝術(也稱精英藝術)通指國外引進的交響樂、芭蕾舞、歌劇、話劇、聲樂中的美聲唱法以及國內歷史上的宮廷樂舞、乃至唱詞詩化的“國粹”京劇、昆曲等。就高雅藝術而言,在相對的意義上,通常都是某種超越性的東西,“這種超越可以體現在不同的方面。例如,在形式上力求精致,是對淺顯性的超越;在作品規模、用料成本等方面的鋪張,象征著對平凡的超越;在道德上,符合較高的人生修養和社會倫理,則是對世俗的不受控制的欲望的超越”。
通俗表演藝術(也稱大眾藝術)則泛指地方戲、相聲、小品以及民間流傳的各種表演形式等。通俗藝術通常是易于理解的,也就是說它的意義較為明確,而且在感受意義的時候,所需要的背景知識、理性聯想等心理過程較少。 它發自于民間,自然質樸、單純,沒有嚴格的規范體系,靈活多樣,不拘一格。
五十多年前,毛澤東同志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形象地把高雅藝術和通俗藝術比喻為“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并調強“現在是‘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統一的問題,是提高和普及統一的問題。不統一,任何專門家的最高級的藝術也不免成為最狹隘的功利主義”。
二、關于“趙本山與小沈陽現象”
“趙本山現象”是個極其奇特的個案現象,但這個個案,顛覆了很多精英們的學術理論,顛覆了流傳幾千年的價值觀。就是這個看上去土里土氣的“民間藝人”,硬是憑著自己幾十年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不懈奮斗,從一個鐵嶺默默無聞的“二人轉”演員,一躍成為中央電視臺春晚節目蟬聯十二屆的“小品王”,并創建了“本山傳媒集團”、“劉老根大舞臺”等龐大的文化產業,擠身娛樂業“億萬富豪”的行列。
還有他的徒弟“小沈陽”,自從2009年春節晚會上演出小品《不差錢》后,一夜爆紅。接踵而來的全國巡演、形象代言、媒體采訪應接不暇,身價直追大腕明星,一時間,全國上下掀起了一股“小沈陽模仿秀”的大熱潮。
真所謂“人怕出名豬怕壯”,隨著2010年春晚小品《捐助》的差強人意和“本山號”的出現,互聯網上又出現了一股“倒趙熱”。有人指責趙本山是“低俗藝術的總代表”,甚至將“黑社會”“暴發戶”這樣的字眼和他聯系在一起。而對小沈陽那帶點“娘娘腔”的表演,更是口誅筆伐,窮追猛打,某個外國媒體甚至給他扣上“最低俗的中國人”的大帽子。
其實,在當前改革開放構建和諧社會的大環境中,大可不必對某種藝術形式和現象“上綱上線”,各種不同風格的表演藝術的出現,正好說明中國改革開放后文化政策的寬松環境,是文藝事業“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具體體現。
三、市場經濟與藝術價值
曾經有一篇報道,說的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與幾個通俗歌手同臺演出,結果,藝術家的演唱反映冷淡甚至有人發出噓聲,而那些出道不久的歌手的表演,觀眾則掌聲雷動,反響近于瘋狂。演出結束,贊助商給藝術家的勞動報酬是幾百元,而通俗歌手的出場費則是數萬元。始料不及的巨大反差,氣得藝術家當場吐血!
我們還看到,過去文藝舞臺上“一統天下”的專業劇團,因為長期依賴國家包養,經營不善,紛紛撤的撤、散的散,改行的改行,只保留少數高端的藝術團體,一年也也難得幾回演出。與之相反,許許多多以前令專業人士“不屑一顧”的業余劇團、“草臺班子”卻在城鄉非常活躍。這些不花國家一分錢,靠個人投資,自負盈虧、能吃苦耐勞的民辦表演團體,不僅深受大眾的歡迎,而且頗有盈利,活得有滋有味。
以上現象簡單用市場經濟的“優勝劣汰”來解釋,似乎過于膚淺,甚至有點“黑白顛倒”。無疑,凝聚了十幾代人精心錘煉的京劇藝術是國寶級的藝術精品,專業劇團無論在人員、設備、藝術素質等諸多方面都是業余劇團無法比擬的。問題是再高級的藝術形式也不能墨守成規,脫離現實,必須不斷改革創新,適應受眾的需求。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階段,全社會都在為發展經濟奔忙,短小精干、娛樂性較強的“文化快餐”就適應了大多數人們的口味,而“一板三眼”的“細火慢煮”自然就無人問津了。
顯然,我們既要肯定藝術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一面,“肯定藝術應該具有商品性的一面,應該講求一定的經濟效益;又要認識到某些藝術還存在與市場經濟不適應的一面,強調藝術是一種意識形態,更應該重視藝術的社會效益”。高雅的表演藝術自然有其存在的珍貴價值,要給予保護、扶持、傳承并有所發展創新;通俗的表演藝術也要提高品味,不能一味追求低級庸俗的笑料、忘記“寓教于樂”的功能而墮落成“三俗”產品。各種不同形式的表演藝術,要盡力做到“曲高和眾、雅俗共賞”,才是我們所希望看到的。
作者簡介:萬建新(1965—),男,江西南昌,三級演員,現任職于江西省撫州市采茶歌舞劇院,從事戲曲、小品表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