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1、深刻體會作者對北平刻骨銘心的眷戀思鄉之情。
2、了解散文的對比手法,學習作者從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寫自己的主觀感受和感情。
3、品味老舍的京味語言。
教學重點:襯托手法表現出的北平的特點。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對北平的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如果讓你寫一篇關于北京的文章,你會選擇寫什么?(學生可能會回答故宮,長城等 )今天我們來看一位作家老舍是怎樣寫北平的?(也可另外內容導入)
二、研習課文:
(一)閱讀 課文4—6節,回答問題
1.寫什么(作者筆下北平的特點)
北平既復雜而又有個邊際,熱鬧之中又有幽靜,人為之中顯出自然,有許多美麗的建筑,而建筑的四周又有空閑的地方。北平既是歷史悠久的大都城,又盛產花、菜、水果、有農家鄉野之趣。總之,北平是使人身心都舒適的地方。
2.怎樣寫
(1)襯托手法:
①北平和巴黎的對比
巴黎 北平
熱鬧、空曠 動中有靜、復雜有邊際
使人疲乏 溫和
勻調 人為中顯自然、不擠也不太僻靜
處處設備得完全處處有空、能自由喘氣
②美國的橘子——北平的玉李(愧殺)
③倫敦(成天冒煙的工廠)——北平(清新、接近自然)
(2)選材上小處著眼,大處達意。(具體內容見下面問題)
3、普通人寫北平的話會寫故宮,長城等,老舍的北平卻是(可以頓一下,讓學生回答)細小的事物,為什么?
導入作者簡介:老舍,北京人,現代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出生貧民家庭。老舍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為中國現代文學開拓了重要的題材領域。他所描寫的自然風光、世態人情、習俗風尚,所運用的群眾口語,都呈現出濃郁的“京味”。優秀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寫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
明確:(1)平民意識;
(2)生活氣息更濃;
(3)作者對北平深沉的愛;(一枝一葉總關情)
(二)閱讀課文1—3節,探討問題(進行對話)
(1)真正寫北平具體內容的是4、5、6段,那么1、2、3段寫了什么,這樣寫好不好?
(這是難點,先讓學生討論)
明確:寫出了作者對北平的愛(用課文中的話說——“真愛”)
(2)哪些關鍵語句體現了“真愛” (從1-3節中找出相關語句)
明確:“我的北平”(第一節);
“我愛我的母親……我之愛北平也近乎這個……”(第二節)
——真誠
“我所愛的北平不是枝枝節節的一些什么,而是整個兒與我的心靈相粘合的一段歷史,一大塊地方。”等(第二節);
“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與脾氣里有許多地方是這古城所賜給的。”(第三節)
——深沉
“我不能愛上海與天津,因為我心中有個北平。”(第三節)——專一
(3)運用的表現手法是:
1.直抒胸臆:我真愛北平。
2.比喻手法:愛北平就象愛我的母親。
3.欲擒故縱:四次說“說不出”。
(三)閱讀課文最后1節,探討問題(進行對話)
(1)文章最后一句為什么說“要落淚了”?這句話在文章有什么作用?
明確:(1)這篇散文寫于1936年,作者當時不在北京。那時日本帝國主義已經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喪權辱國的“何梅協定”的簽訂,適應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務委員會”的成立,都說明華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為一個熱愛北京的愛國知識分子憂心如焚,思今家鄉之情,較平日更為強烈,這一聲呼喚,充滿了民族憂患意識,震人心弦。
(2)(結構上)照應題目,(內容上)深化主題。
四、欣賞品味(非重點,點到為止)
(一)本文的語言有什么特點?
語言特點:幽默詼諧,京腔十足,通俗明白,鮮明生動。如“差點事兒”,“擠得慌”,“帶霜的玉李兒”,“還不愧殺”等蘊含極其深刻思想的話語經老舍說出,卻是極平常普通,通俗易懂,顯示了語言大師舉重若輕的功力。
例:“哼,美國的橘子包著紙,遇到北平的帶霜兒的玉李,還不愧殺!”——俏皮,但通過這兩件典型的事物的對比,透射的是老舍對于北平的平民生活的眷戀,也有老舍的一種民族自豪感在里面;
例:“好,不再說了吧;要落淚了,真想念北平呀!”——平淡似水如菊,不矯情,不故作姿態,沒有激情昂揚的贊美,也沒有自怨自艾,僅僅是沁入骨髓的思念。
(二)朗讀課文,或者播放錄音(挑重點段落,也可以將余光中《鄉愁》同時播放),品位語言,體會感情。
作者簡介:涂盈盈(1982—),女,湖北黃岡人,教育學碩士,黃岡師范學院文學院講師,主要從事中學語文教材、教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