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猶太——基督教傳統”是20世紀50年代在美國開始流行的術語,美國人用來突出其不同于歐洲文化的獨特的基督教文化,同時也突出美國新教傳統中對《舊約》希伯來精神的繼承,和美國社會對猶太教、基督教共同價值觀的認同。但并非所有的美國基督徒和猶太教徒都認同這一術語。因此,“猶太-基督教傳統”這一術語在美國依然是一個概念不很清楚,也未被普遍認同的概念。
[關鍵詞]美國文化;希伯來因素;猶太-基督教傳統
Judeo-Christian這一術語用以指猶太教擁有的繼而被基督教接受,并被認為是(與古希臘-羅馬文明一起)西方法制與倫理價值觀之根本基礎的一套觀念和價值體系。這一術語尤指兩教共同的圣經文本(基督教《舊約》,亦即猶太教稱《塔拿赫》)作為二者共同的道德傳統,尤其包括《摩西十誡》,并暗示現代西方世界的一套共同的價值觀。其中賦予猶太-基督教傳統的最普遍的價值觀就是《創世紀》(人人生而平等)和《出埃及記》(以色列人逃離暴君統治奔向自由)中的自由與平等觀。
在美國,歷史學家們用“猶太-基督教”這一術語來指稱希伯來圣經(即《舊約》)和《新約》對新教思想和價值觀的影響。美國早期的幾代創始人將其視為希伯來圣經的繼承人,希伯來圣經關于自由,平等,選民意識以及對世界的道德使命等教義成為了美國文化的核心成分,即所謂的“美國信條”。這些希伯來圣經中的觀念被新教教徒們帶進了美國歷史,被視為美國獨立戰爭,《獨立宣言》和美國憲法的基石。
一、Judeo-Christian這一概念的起源和發展
最早使用“猶太——基督教”這一概念的可以追溯到1899和1910年版牛津英語詞典,都用以討論有關基督教誕生的理論。
1920年,將美國視為一個猶太——基督教國家的觀念成為一場政治運動,以反擊國內不斷增長的反猶主義。1930年,希特勒的上臺使得新教教徒、天主教徒和猶太人采取行動增進相互的理解與寬容。在這一運動中,全國基督教徒和猶太教徒會議的先驅們組成了由天主教神父、猶太教拉比和基督教牧師的隊伍,在全面范圍內展開運動,通過一個更具包容性的美國觀念“猶太——基督教”來取代過去將美國比作基督教新教國家的概念,形成了一個更加多元的美國,而不再是一個基督教國家,而是“一個由三種杰出的傳統:新教、天主教和猶太教養育的國家”。
到1952年德懷特·艾森豪威爾總統講到“猶太-基督教觀念”是“形成我們的政府觀” 的 “深厚的宗教信仰”。到80年代,將美國描述為以一個核心的猶太——基督教文化為基礎的說法已經深入人心,不再引起爭議。
到了90年代洶涌澎湃的所謂“文化戰爭”中,又出現了有關猶太——基督教傳統的之爭的熱烈話題,公眾對共享的猶太——基督教信仰體系的意識自90年代以來大大增強,源于對歷史人物耶穌的生平的巨大興趣,對其猶太性的突出。
根據哈特曼等人的說法,自從2001年和911事件以來,這一用法再次發生轉變。主流媒體為了突出美國的多元文化,使用這一術語的頻率逐漸減少。研究發現目前這一術語更多被自由主義者使用,主要是討論美國社會中的“穆斯林以及伊斯蘭融合”和重新興起的有關政教分離的爭論。
二、美國早期歷史和文化中的希伯來因素
早期的清教徒為逃避宗教迫害, 尋求信仰自由來到新大陸。在他們從舊大陸帶來的數量極為有限的書中,《舊約》就是最重要最普及的一本。他們把自己來到新大陸看作是響應上帝的選召,完成上帝賦予他們的使命,他們完全確信《舊約》,將它當作萬物的尺度。
在司法領域,各殖民地許多法律的制定就大量依據、引用《舊約》。新英格蘭等殖民地一度排斥英國普通法,而代之以《舊約》文本作為法官判案的根據。
清教徒把自己等同于在迦南流浪的古代以色列人,新大陸就是他們心中的新以色列,他們的領袖被比附為《舊約》中的猶太先知,如華盛頓就被比做摩西。甚至古代以色列在人神之間立約的觀念也深入人心,人們感覺上帝與他們之間也建立了契約,他們要向上帝負責。
早期新大陸的教育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希伯來語不僅被當作確切理解《舊約》啟示的關鍵和走向高等學問的最佳途徑,也被當作語言之母而備受推崇。哈佛、耶魯等都在創校之初將希伯來語定為必修課。
希伯來先知的道德理想深刻影響了美國政制的形成。君主專制顯然違背圣經,違背了希伯來先知精神。獨立戰爭前后,摩西和撒母耳被革命者視為榜樣,引導人們以決絕的行動反對君主制。那些蘊藏在希伯來先知精神中的美德公義、平等、人道等是美國民主的必要條件。
美國信條的根本精神就體現在《獨立宣言》和美國憲法這兩個文本中?;谏穹?,造物主賦予人類種種不可剝奪、不可讓與的自由和權利,而《獨立宣言》和美國憲法的旨意以及基于這些文本而建立的政府的職責就是維護這些源自神法的自由和權利。
三、結語
縱觀整個猶太——基督概念的起源和發展,我們看到的皆是大多數美國人對于該概念的認可,對于希伯來文化的認同。所以,希伯來文化對西方文化的影響是全方位的, 但它對美國的影響尤其深遠而廣泛。約翰遜總統對來訪的以色列總統夏扎爾說“…我們也是在希伯來文化中成長起來的,…這是我們的遺產,也是你們的遺產”。他的確說出了美國歷史的一個事實。
參考文獻:
[1] Bonomi, Patricia U. Under the Cope of Heaven. Religion, Society and Politics in Colonial America.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2]Dagobert D.Runes, The Hebrew Impact on Western Civilization, New Jersey: The Citadel Press,1976.
[3]Jud?o-, Judeo-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Second Edition
[4] Lillback, Peter A.George Washington's Sacred Fire,Providence Forum Press, 2006.
[5]Novak,Michael.On Two Wings. Humble Faith and Common Sense at the American Founding. Encounter Books
[6]Sarna, Jonathan. American Judaism, A History.Yale University Press.2004.
作者簡介:鄧潔,四川外語學院研究生部英語語言文學08級。